導讀:《破冰行動》裡那些充滿意義的人物角色,令作品得到了升華
如今《破冰行動》已經收官,在收官作與剛開播的時候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網上撲面而來的質疑聲,令導演都不得不出來道歉。的確,《破冰行動》劇情進入後期的時候,出現了太多不合理的地方,單單是44、45集就已經足夠令口碑下滑的了,然而到了收尾的時候,還有一些列的事情沒有交代,大有爛尾的感覺。不過雖然後期劇情毛病很多,但是從整體出發的話,《破冰行動》算得上是一部佳作。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正劇要有現實教育意義,不能僅僅停留在娛樂大眾的層面,《破冰行動》取材自真實事件,在這方面自然是不缺的,裡面很多故事和人物都能夠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就是所謂的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破冰行動》整劇涉及到的故事情節並不會很多,因為它的原型只是廣東省2013年的一個掃毒行動,所以劇情格局不會太大,但是裡面涉及的人物卻比較多。
在眾多的人物角色裡面,有一些雖然戲份不過,但是角色的背後卻充滿意義,正是他們的出現,升華了作品,讓《破冰行動》變得更有意義。
比如說林水伯這個人,就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人物,他並不是一個典型,是現實中萬千因為好奇而染上毒品的「癮君子」的真實寫照。當初水伯因為想要幫助兒子戒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了一下,但是萬萬沒想到,就是因為這一步走錯,葬送了自己大好的生活。
水伯原本是一名優秀的教師,現實中這種人都是被羨慕的,因為他有著體面的工作,是人人敬仰的對象,按道理說水伯作為一個高知識分子,又是教書育人的,懂得的知識和大道理應該比常人要多,但是即便是這樣,在沾上毒品之後也喪失了自己的自制力,最終在一次次毒癮的發作下淪為毒品的奴隸,被學校辭退,被村裡人趕出了塔寨,成為了一名活在社會頂層的拾荒者。
即便是這樣,一開始的時候林水伯也並沒有悔悟,在第二集的時候,我們看到他依然會向伍仔購買毒品,所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在水伯的身上是充分驗證了的。
他的本意是幫助兒子吸毒,當初也把兒子親手送進了戒毒中心,但是在自己染上了之後,卻始終沒有勇氣戒掉,所以在遭遇上,水伯是可憐人,但是在行為上,他又是可恨的,恨鐵不成鋼的恨。
現實中像水伯這樣的吸毒者又怎麼會少呢?可能他們之前跟水伯差不多,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生活,是人人羨慕的家庭,在某一次聚會上,在朋友的慫恿或者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了那麼一小點,從此走上了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如《破冰行動》裡面的水伯一樣,眾叛親離、家破人亡,所以水伯的事跡告誡我們,無論你是什麼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與毒品沾邊,否則一定沒有好下場。
此外,伍仔也是一個典型人物,他在劇中的戲份很少,但是在立意上面卻絲毫不亞於水伯,從他的遭遇上看,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社會上一個比較龐大的群體,那就是輟學青年。
他們由於從小父母對其缺乏管教,養成了叛逆的性格,早早進入社會過著成年人的生活,但是心智卻停留在學生階段,對誘惑的抵制力較差,因此很容易就跟伍仔一樣,走上了歧途。
我並不是說這類的群體就一定會走歪路,只是相對於成年人來說,他們的概率更大一些而已。正如劇中伍仔所說的那樣,他十五歲就出來打工,嘗試了十幾份工作之後,沒有一份是賺錢的,最終染上了毒品,過著以販養吸的生活。
現實中有何嘗不是呢?這類人本身就沒有學到多少知識,又不會專業技能,所以只能夠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而這類工作的確大多數都不賺錢,所以就容易產生「邪念」了。
此外,除了水伯、伍仔之外,蔡永強等人也是現實中萬千正直緝毒警的真實寫照,他們常年奮鬥在緝毒的一線,替我們擋住了黑暗,給了我們歲月靜好的生活。也正是有了水伯、伍仔、蔡永強等人物角色的出現,賦予了《破冰行動》這部戲更大的意義,令作品得到了升華,不僅僅是停留在娛樂大眾、圖一個「樂呵」的層面,更是對現實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