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宣布新規:未經同意拍攝他人照片屬於侵犯個人隱私權

2021-01-21 環球網

據阿聯《海灣新聞》報導,近日阿聯聯邦公訴機關宣布新規,未經同意即給某人拍照,共享和保存這些照片,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在阿聯可處以50萬迪拉姆(約合87.9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和監禁。

△圖片來自阿聯《海灣新聞》

阿聯聯邦公訴機關提醒阿居民要學習網絡犯罪法。使用網絡或其他技術來侵犯個人隱私的人,將面臨至少六個月監禁,並處以15萬至50萬迪拉姆的罰款。

根據阿聯2012年關於打擊網絡犯罪的第5號聯邦法令第21條,侵犯他人隱私的方式包括:攔截記錄、竊聽、傳播對話的音頻或視頻材料。阿聯當局強調,侵犯他人隱私的方式還包括未經同意即拍下他人照片,轉讓、披露、複製或保存這些照片的行為也是違法的。根據同一法律,對使用信息系統和技術來更改記錄、照片或場景來攻擊他人的個體,將處以一年監禁和25萬至50萬迪拉姆的罰款。(總臺記者 龔明)

相關焦點

  • 阿聯宣布新規:未經同意拍攝他人照片屬於侵犯個人隱私權
    據阿聯《海灣新聞》報導,近日阿聯聯邦公訴機關宣布新規,未經同意即給某人拍照,共享和保存這些照片,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在阿聯可處以50萬迪拉姆(約合87.9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和監禁。△圖片來自阿聯《海灣新聞》阿聯聯邦公訴機關提醒阿居民要學習網絡犯罪法。
  • 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那麼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網友諮詢:  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2)賠禮道歉  (3)賠償損失  隱私權的賠償範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二是對受害人因隱私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其他損失進行賠償,主要指財產損失。  當對隱私權人產生嚴重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除應當承擔上述法律責任外,還將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 背調員工個人信息屬於侵犯隱私權嗎?
    員工的背景調查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招聘效率、招聘質量、規避法律風險等綜合降低企業招聘用工成本,所以,許多企業在入職前會對員工做背景調查,背景調查要對員工信息進行核實,員工的各種信息都屬於個人的隱私信息,那麼背景調查會侵犯個人隱私嗎?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同時,第1033條具體列舉了實踐中典型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依據該條規定,包括如下類型:一是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例如,行為人常常在夜間給他人打騷擾電話,就屬於典型的侵害私人生活安寧。二是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三、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益的區別  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是我國民法典規定的兩項不同的人格權益,它們都是只有自然人才能享有的人格權益。二者的密切聯繫表現在:私密信息既屬於隱私,受到隱私權的保護,又屬於個人信息,可以適用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
  • 【安全圈】明星健康寶照片2元打包70張?藝人也有隱私權!
    這兩日,明星健康寶照片洩露一事引發熱議。有人出售個人信息、有人跑腿拍照、有人買照片,代拍已經成為一條灰色的產業鏈。 明星健康寶照片打包賣 1元購買健康寶查詢方式」「2元70多位藝人健康寶照片」「1元1000多位藝人身份證號」……近日,明星「代拍」行業裡,出現了一項新型的「健康寶照片」買賣交易。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主要包括: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未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違反必要原則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同意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或未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等。
  • 重慶一涉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宣判:發布購買陽性凍品人員名單...
    本文轉自【渝北法院】;近日,渝北法院受理並審結首例涉「新冠肺炎」疫情侵犯公民隱私權糾紛案,判決被告重慶某營銷策劃有限公司在其註冊管理的公眾號及權威報紙刊登書面道歉信向原告趙某道歉,並賠償原告趙某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
  • 「懸賞廣告」不應侵犯隱私權
    原標題:「懸賞廣告」不應侵犯隱私權 5月10日,河南鄭州一名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案發生後,滴滴公司懸賞百萬元向全社會公開徵集線索,尋找嫌疑司機,這種行為被有的網絡媒體稱為「通緝」。那麼,滴滴公司是否有資格這樣做?這種懸賞的性質該如何界定呢?
  • 民法典 | 「好奇害死貓」,他人的隱私不能「碰」
    >好奇他人的秘密窺視、偷拍他人的生活侵擾他人的正常生活現實社會中有少部分這樣的 「怪咖」楊某的行為屬於偷拍他人隱私,路橋警方依法對其處以行政拘留的處罰。民法典相關法條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淺析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的屬性
    信息的網絡化極大地擴展了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同時也增加了個人信息的洩露的機率,為個人隱私提出了極大的考驗。同時隨著法制社會理念的深入人心,隱私權已為社會公眾所熟知。  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已在《侵權責任法》中明確提出,並且在學術界中,學者通常將隱私權的概念限定為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
  •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本刊評論員/閆肖鋒  發於2020.12.7總第975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電話號碼、通訊錄、住址以至身份證、銀行卡信息時刻處於暴露之中,個人隱私被嚴重侵犯且愈演愈烈。為何侵犯隱私屢禁不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一是消費者不知道什麼是隱私權,被侵犯了也不知情。比如,默認勾選功能就很可能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個人敏感信息被他人輕易獲取。隨手打個卡、點個讚,平臺就知道你在哪兒、和誰在一起。而由於信息不對稱,多數時候人們並不知道自己隱私已被洩露和侵犯。  二是運營商不知道是否侵犯了消費者隱私,或者侵犯就侵犯了,因為行規如此,你又能奈我何。
  • 新民法典明年1月1號開始施行,有關隱私權問題,有了一些新的規定
    (模擬案例,非實際情況)【解讀】車內兩人的行為確實不妥,但小王拍攝視頻,並把視頻上傳到網上傳播的行為,嚴重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屬於違法行為,應該被及時制止。《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在公共場合裸露身體,要被行政拘留,車內的兩人是在偏僻小巷的私家車裡,並不是在人員、車輛密集的街區。
  • 網絡隱私權的法律邏輯是什麼
    對隱私問題,我國有多層立法模式那麼,用戶在大數據時代中的隱私權界限到底是什麼?這就必須從網絡時代隱私權的法律邏輯談起。民事法律層面的隱私權作為一種具體人格權,在性質上屬於絕對權和對世權。換句話說,就是除了權利人本人以外的所有主體,包括但不限於網站、其他網民、第三人等都是這種權利的義務主體。
  • 隱私權
    2.本網站將保護您提供給本網站的個人信息和數據,未經您的同意,本網站不會任意將您的個人數據披露、出售、出租或轉讓予任何第三者,除非是屬於下述情形之一: (1)根據適用法律法規的規定或任何有權的法院、仲裁機構或者其他政府部門或法律程序的要求;(2)符合您以同意或接受的相關活動或服務條款的約定;(3)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或保護我們的客戶、我們或我們關聯公司、其他用戶或僱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或合法權益
  • 一張照片就能判斷性取向!人工智慧這算侵犯個人隱私嗎?
    現在的人工智慧,真的是越來越全能,別說什麼寫詩、畫畫、確診疾病了,據悉,通過一張照片,就能判斷出此人的性取向。這就意味著,不管是你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一張照片,這個AI系統就能得出,你是否有同性傾向,據悉,準確率還挺高。究竟,人工智慧是怎麼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