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格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領域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那麼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網友諮詢: 侵犯個人隱私權怎麼賠償,個人隱私權被侵犯如何賠償? (2)賠禮道歉 (3)賠償損失 隱私權的賠償範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二是對受害人因隱私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其他損失進行賠償,主要指財產損失。 當對隱私權人產生嚴重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除應當承擔上述法律責任外,還將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
尊重公民隱私權是資訊時代的底線
一些知名網站通過網民協議中的「霸王條款」,採用變相強佔、冒用大數據等非法交易方式,嚴重侵害了用戶的隱私權和國家安全。 數據權作為一種新型人格權源自隱私權,是公民民事權利的重要客體,其所有權當然屬於公民自己而非網站。我國《網絡安全法》重申了公民數據信息權的自我控制權,既包括知情權、選擇權、退出權,也包括網站對公民數據信息的安全保障義務、告知義務、預警義務和更改義務等。
-
網絡隱私權的法律邏輯是什麼
對隱私問題,我國有多層立法模式那麼,用戶在大數據時代中的隱私權界限到底是什麼?這就必須從網絡時代隱私權的法律邏輯談起。民事法律層面的隱私權作為一種具體人格權,在性質上屬於絕對權和對世權。換句話說,就是除了權利人本人以外的所有主體,包括但不限於網站、其他網民、第三人等都是這種權利的義務主體。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這些信息大多可以直接識別到特定個人,或與其他信息簡單結合即可識別到特定個人。個人屬性信息包括性別、國籍、民族、職業、婚姻狀況、家庭狀況等反映個人特徵的信息。個人身份信息是個人主動提供的關於本人的特定信息,能夠單獨或相互參照從而很容易地識別到特定個人,因此屬於個人基本信息。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個人信息刑案解釋》將刑法中的「公民個人信息」區分為個人敏感信息與一般個人信息,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人格權屬性較強,一般是不可交易和被他人收集利用的;後者人格權屬性較弱,具有一定的財產性,是可以交易並由他人收集利用的,但須經過權利主體知情同意。
-
隱私權
當您選擇使用本網站提供的某些服務或參加某項活動時,可能會被要求提供相關個人信息和數據,將您的個人信息和數據納入並存儲至本網站的用戶資料庫,本網站將利用您所提供的數據,向您提供進一步的服務,改善用戶體驗。如果您未能提供這些信息,則可能導致您不能使用某些服務、參加某些活動或訪問本網站的某些部分。
-
每日一「典」丨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規定?
民法典 關於自然人隱私權和 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
背調員工個人信息屬於侵犯隱私權嗎?
員工的背景調查可以幫助企業提升招聘效率、招聘質量、規避法律風險等綜合降低企業招聘用工成本,所以,許多企業在入職前會對員工做背景調查,背景調查要對員工信息進行核實,員工的各種信息都屬於個人的隱私信息,那麼背景調查會侵犯個人隱私嗎?
-
林達:保護隱私權的法律平衡原則
可是,由於它能透過衣服看到人體輪廓,因此也引發了一場有關隱私權的爭議。 隱私權在美國一直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的憲法修正案,尤其是第四修正案,規定了「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在當時,這樣的要求還不是嚴格的「隱私權」概念。人們對隱私的概念以及敏感程度,是在文明程度提高之後,逐漸提高到一個要求法律保護、理所當然的要求。
-
2020教師備考——《隱私和隱私權》說課稿
在能力方面,學生能夠自主地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教材和生活中的相關案例,正確判斷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在知識方面,學生掌握隱私的含義,隱私權的內容。能夠澄清隱私即醜事的錯誤觀念。知道法律對公民個人隱私包括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予以明確的保護。
-
阿聯宣布新規:未經同意拍攝他人照片屬於侵犯個人隱私權
據阿聯《海灣新聞》報導,近日阿聯聯邦公訴機關宣布新規,未經同意即給某人拍照,共享和保存這些照片,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在阿聯可處以50萬迪拉姆(約合87.9萬元人民幣)的罰款和監禁。△圖片來自阿聯《海灣新聞》阿聯聯邦公訴機關提醒阿居民要學習網絡犯罪法。
-
專家:把個人隱私範圍無限擴大的「黑洞」策略將嚴重損害隱私權
有專家引用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中的相關規定指出,個人數據和隱私的範圍不能無限擴大,而應該適當運用消費者保護法、競爭法等其他法律條例作為輔助,否則反而有損隱私權這項基本權利。由於各國個人數據保護標準存在差異,缺乏安全可信的環境,數據無法在全球範圍內不受限制地流動。在荷蘭情報與安全服務審查委員會主席Nico van Eijk看來,數據跨境至少要解決兩個非常初步的問題:數據到底指的是個人數據還是非個人數據?有些問題是否可以用消費者保護機制等個人數據保護之外的機制來解決?
-
「懸賞廣告」不應侵犯隱私權
「懸賞廣告」洩露了用戶的個人信息 在滴滴公司的懸賞廣告中,公開了包括順風車司機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和照片在內的個人信息。2017年6月施行的網絡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中,將「個人信息」定義為「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
-
夫妻之間隱私權的規定有哪些?
法妞網友諮詢:夫妻之間隱私權的規定有哪些?羅燕梅律師解答: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電話號碼、通訊錄、住址以至身份證、銀行卡信息時刻處於暴露之中,個人隱私被嚴重侵犯且愈演愈烈。只要個人不願意,沒有哪一個組織可以強行收集個人的隱私並根據個人隱私來約定個人的行為權力。人類法律文明進步的過程是個人權力和公權力不斷博弈和相互讓渡的過程。
-
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對「畢福劍事件」的傳播倫理...
(二) 隱私權 1. 定義、法案 所謂隱私權就是指公民享有的不願公開個人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權利(陳成功,2012)。美國是將隱私權作為一種獨立人格進行保護的典型,作為判例法國家,美國卻有專門的《隱私權法》這樣的成文法典來保護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