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廚房裡的清潔海綿有多髒?對於這個問題,你的內心可能已經有所準備了,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還是會讓你大吃一驚。德國科學家開展了世界首例對清潔海綿汙染程度的綜合性研究,這項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這些多孔又多汁的「清潔用具」簡直是微生物的樂園。
在這項最近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富特旺根大學(Furtwang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採集了14種已用過的廚房海綿的樣本,通過基因測序發現362種細菌在上面欣欣向榮地生長著。當然其中的大多數都是對人體無害的,但是有一些就不那麼友善了。
「我們比較驚訝的是,在我們最常發現的十種細菌裡,有五種屬於第二級危險群(中等危險),也就是說它們有潛在的致病風險。」主導這項研究的微生物學家Markus Egert說。
這五種細菌分別是正約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奧斯陸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金黃桿菌屬的Chryseobacterium hominis、皮特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pittii)和烏爾新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ursingii)。和之前的研究結果一樣,莫拉氏菌是被發現次數最多的菌種。而這類細菌又恰恰是人類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科學家由此懷疑海綿上的這些細菌來自於跟人體的接觸。
研究團隊把海綿戲稱為「你家最大的細菌集中營」,他們發現海綿之所以成為一個麻煩,並不僅僅是因為溼潤多孔的結構給細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更大的問題在於,你有時會非常勤奮地用這些髒髒的工具去清理那些本來還算乾淨的地方,比如家具電器和洗碗槽。
「廚房海綿不僅藏汙納垢,還會向你家裡其他角落播撒細菌,這會導致手和食物之間的交叉汙染,也是食物導致的疾病暴發的元兇。」作者在文章裡寫道。
除了基因測序,研究團隊也利用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結合共聚焦雷射掃描顯微鏡技術(FISH–CLSM)對樣本中的細菌進行了3D圖像呈現。這些圖像詳細地描繪了海綿是如何利用廣闊的表面、溼潤的泡沫、富饒的食物碎屑為微生物創造一個完美的繁殖場所的。這些細菌多得遮天蔽日、不見星月,你甚至難以區分細菌(紅色部分)和海綿(藍色部分)的邊界。「有時細菌的密度可以達到5*1010個/立方釐米,」Egert說,「而這種密度一般不會出現在廚房裡,只會出現在排洩物中。」
最令人吃驚的是,不管你打算怎麼處理這塊海綿,你最好不要對它進行清洗或殺菌處理,因為這樣只會使那些生存力頑強的細菌愈挫愈勇。我們也許會認為用微波爐加熱、用沸水煮或者用洗碗清潔可以給海綿消毒,但是研究團隊發現處理過的海綿上的細菌和沒處理過的一樣多,有時還促進了莫拉氏菌和金黃桿菌的生長。
「我們推測,抗性細菌在消毒過程中存活了下來,並在之後迅速繁殖擴張,達到先前的規模,」文章中寫道,「這一過程類似於對腸道菌群的抗生素治療,很有可能會提高海綿裡第二級危險群微生物的比例。」
既然我們無法清理這些髒東西,多久應該換一次呢?研究人員的建議是一周一換。這樣做也許會給環境增加負擔,但是海綿的主要材料是聚氨酯,我們有的是處理的辦法。
雖說一周一換這條建議顯得太頻繁了,如果你回憶一下你上次扔海綿的時間,一定會跟小編一樣感到無比糟心。
來源:環球科學
編輯 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