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相信一見鍾情,認為這種愛情不靠譜,來的快,去的也快。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對戀人,真是羨煞旁人,女主角就是清華大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校花。
在21歲的時候和丈夫一見鍾情,結婚63年與丈夫更是相濡以沫白頭偕老,壽長105歲,13年來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捐款高達1千多萬元。
她就是楊絳先生。
在清華百年校史上,誕生校花無數,但她可謂是其中最著名的校花了,她就是被譽為民國十大校花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上,被稱為先生的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的楊絳先生。
楊絳一生十分支持教育事業,從2001年起,她將個人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到2014年,13年來已累計捐款1000多萬元。
在1932年的一個春天,楊絳正要去看一個老同學,在清華大學的校門口,便對身著一件青布大褂,腳踏一雙毛布底鞋,戴著一副老式眼鏡,一副儒雅的書生之氣的錢鍾書一見鍾情了。
在沒過多久之後,兩人便開始交往。
錢鍾書雖然是個才子,但是在生活上卻什麼也不會,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腳,不會繫鞋帶,還不會用筷子,拿筷子像小孩子那樣一把抓,還連擦火柴都不會。
對於這些,楊絳全都忍了,錢鍾書自小生活在一個缺乏母愛的家庭,此時的楊絳給予錢鍾書的不僅是愛情,甚至包含了「母愛」的因素,她視丈夫如「兒子」,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愛。
有次錢鍾書顴骨上長了個癤子,疼痛難忍,楊絳專門從從一個護士那學會了熱敷,每過幾小時就給他敷一次,沒過幾天那癤子就連根拔掉了,一絲疤痕也沒留。
1937年5月,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
楊絳生孩子在醫院住院時,錢鍾書一個人在家,生活上出現了很大麻煩。
他不小心把墨水瓶弄翻了,墨水灑了一桌子,他問妻子:「咋辦呀,把房東的桌布弄髒了!」
楊絳說,「沒事,等我回去洗」;
他又把檯燈弄打了,又問妻子咋辦?楊絳又說,沒事,等我回去修。
他又弄壞了門軸,門上不了鎖,又問楊絳咋辦。
在1945年的時候,兩個人都接到了清華大學的聘書,當時,兩人除了上課以外,總是形影相伴。
美好的日子總是短暫的,1997年,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去世。
在次年的時候,錢鍾書也去世了。
就這樣只剩下看楊絳一個人,錢鍾書走的時候,她一直沒有閉眼,她附到他耳邊說:
「你放心,有我吶!」那個連蝦都不敢剪、怕黑怕鬼的小女人,在所愛的人最脆弱的時候,卻變得極其強大。
楊絳說,
「別人都說我內心很強大,其實,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2002 年冬天,楊先生開始寫《我們仨》。只用了三四個月把這本書寫出來了。
第一部分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講述了自 1935 年與錢鍾書赴英國留學、生下女兒錢媛,直到 1998 年錢先生逝世這 63 年間的親情。
「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這三個小標題下,楊先生回憶了先她而去的女兒、丈夫,一家人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一個老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才能把如此深重的大慟化成平和的文字,給讀的人以溫暖和安靜?
2003 年,書一上架,《我們仨》就成了讀書界的熱點。
這種關注不是對一個名人家庭的私生活的興趣,而是讀者對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有深切感念,是這個學者家庭裡的溫暖情感,將讀者的心和書聯繫在一起了。
很多人都是淚流滿面地讀完這本書,媒體書評欄目將它評為「2003年最感人的書」
讀楊絳的《我們仨》,你會看到一個乖巧聽話,體貼孝順父母的阿瑗;你也會看到溫柔細膩、一身才華的錢鍾書;你還會看到善良溫柔、賢惠寬容的楊絳;你更會看到一個溫暖有愛、其樂融融的三口之家。
楊絳筆下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很平淡的筆觸,記錄下了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家人其樂融融,相守相助,演繹著世間最為普通的煙火生活。
《我們仨》是一本好書,她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幸福,她還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對失去。
有些事,要早點做;有些書,要儘早讀;否則只會徒增你人生中的遺憾罷了。
這樣一本書,記載了一個幸福家庭的愛,教給我們在婚姻中如何互相包容,教給我們生活雖不易,主要是樂得自在。
就是這樣一本書僅售28元,一頓飯錢都不到,卻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