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又名裸枝樹、紫珠,是豆科紫荊屬的一種植物,多為落葉喬木,可以長到十五米之高,通常情況下被人們作為灌木或者小喬木來種植。紫荊開得花兒十分奪目,以粉色、紫色和白色為主,盛開時節朵朵花兒簇擁在一起,遠看猶如天邊朝霞,氣勢恢宏,近看則能看清每一朵花兒的精緻,猶如一個個含羞的小姑娘。
紫荊花是在每年的四月份開放,在中國的湖、遼寧、河南以及江蘇等地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兒,算得上是中國的特有植物了。不僅如此,紫荊花還是我國著名學府清華大學的校花之一,另一個校花是丁香花,二者皆與清華大學的象徵性顏色——紫色一致。事實上,清華大學的代表顏色之所以是紫色,是因為紅色代表著中國,象徵著中國文化,而藍色代表海洋,象徵著西方文化,紅色與藍色調和在一起,就是紫色,紫色對於清華而言,也就意味著中西合璧,融會貫通。
有很多人認為,香港的法定發表花卉紫荊花就是清華校園中的花兒,其實並不是這樣。香港的法定代表花卉是洋紫荊,洋紫荊的別稱是香港蘭,雖然和清華校園中的紫荊花都屬於豆科,但是並不在相同的屬中,洋紫荊屬於羊蹄甲屬。正因如此,紫荊花的葉子有紙質感,通常為圓形或者三角形,而洋紫荊的葉子則有革質感,多為羊蹄狀。除此之外,兩種花最為顯著的區別就在於紫荊花很小,密密匝匝的簇擁在一起,並因此獲得了滿條紅的稱呼,而洋紫荊的花朵則相對來說比較大,和手掌差不多。
介紹
關於紫荊花的動人傳說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段當屬田家三兄弟的故事了。相傳,東漢時期,京兆尹田真和他的另外兩個兄弟田慶以及田廣三人,準備分家。家中所有的財產都已經分割完畢,只剩下院子中的一棵紫荊樹還沒有分割。三兄弟商量完之後,準備將紫荊樹一分為三,每家帶上一段。
第二天一早,三兄弟就拿起工具,準備砍樹。樹還沒開始砍,三兄弟就驚奇的發現紫荊樹在一夜之間竟然枯萎了,花兒葉落了滿地,景象十分悽涼。看到這種場景,三兄弟也感慨萬分,,田真不禁對天長嘆:「人不如木也!」樹木聽說要被分開尚且悲傷難過,寧願枯萎也不遠分開,人能連一棵樹也不如嗎?想到這裡,三兄弟都決定不再分家,自此以後和睦相處,紫荊樹也漸漸的恢復了原有的生氣,枝繁葉茂起來。
正是因為這個傳說,紫荊自此以後就成為了人們心中目中家庭和睦,手足情深以及思念親人的象徵。唐代許多的古詩佳作中,也出現了紫荊的身影,以此來表達思念情之切,手足情之深。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在《見紫荊輪》中就有寫道:「雜英多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詩仙李白也曾經感慨過:「田氏倉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而洋紫荊之所以能夠成為香港的法定代表花卉,則是因為一段歷史故事。一百多年前,香港民眾為了反抗英國的入侵,不屈不撓,前僕後繼,很多先烈因此英勇犧牲。災難過後,人們將這些烈士都和葬在一處,定期的過來祭奠。不久之後,這片安葬著先烈的名為桂角的山上,長出了一棵當地人從未見過的紫紅色的花兒,清明前後開得尤為茂盛,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注意。民眾將其命名為紫荊花,自此以後,在很多祭奠的場合,都能看到紫荊花的身影,紫荊花的花語也被賦予了奮鬥、不屈的意味。
養護
想要從頭到尾的種植一棵紫荊,則需要在九月到十月期間就開始收集成熟的莢果,取出種子,使其乾燥後放置在幹沙中進行越冬。等待來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的這段時間,進行播種。如果想要長出的苗兒強壯健康,則最好在播種前將種子放在六十攝氏度左右的溫水中進行浸泡,水涼之後繼續泡上三五天,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三五天中,每天的涼水都要換上一次。種子吸水膨脹之後,則放在十五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下進行人工催芽,具體做法是每天用溫水淋澆一兩次種子。等到種子露白之後,就可以播種,兩周之後就能長出小苗兒。
雖然說前期紫荊對水的需求量較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所有的情況下都要對紫荊澆大量的水。夏季光照強,水分蒸發量大,所以應該及時澆水,同時可以伴隨著葉片噴霧,入秋以後,則應該即使減少澆水量,防止水大爛根。有些人認為,紫荊耐旱怕溼,事實上,在播種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紫荊是一種很喜歡在潮溼的環境中生長的植物,只不過不能在積水的環境下生長。
除了澆水,種植紫荊時還有一方面需要注意,就是病蟲害。紫荊算得上是很容易產生病蟲害的植物,常見的病蟲害通常有紫荊角斑病、紫荊枯萎病、紫荊葉枯病以及蚜蟲蟲害、褐邊綠刺蛾蟲害等。正因如此,在種植紫荊之前,就應該去市場上買些噴霧等做準備,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紫荊生長環境做一個鋪墊。
價值
紫荊不僅開的花十分美麗,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還有很大的藥用價值。紫荊的樹皮即可入藥,有清熱解毒和消腫止痛的功能,而紫荊木也有著活血、通淋的功能,對緩解女性痛經有著較為顯著的功效。除此之外,紫荊的花兒也可以入藥,同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如此看來,紫荊的確是個寶貝,渾身上下都有利用的價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自家種植的紫荊,不可隨意食用,因為在衛生以及安全方面都沒有可靠的保證,如果食用,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