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河南大學105歲了!在105年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河大人夙興夜寐,一代代河大人不甘平庸;一代代河大人自強不息,一代代河大人披荊斬棘,譜就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
在建校105周年到來之際,河南大學順利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生物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實現了河大發展史上的一次世紀跨越。這份成績來之不易,這裡有太多的汗水,太多的感動。
今天,河南大學用「感動河大」人物的形式,來紀念河大建校一百零五周年,全體師生以及海內外校友共推薦出69名感動河大人物候選人,經組委會認真遴選,23名候選人當選。也許這23名候選人,有些你熟悉,有些你陌生……但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值得我們銘記。
李潤田:
但將平生意 盡付河大園
195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的他,從白山黑水來到鐵塔湖畔。自此,一盞孤燈,三尺講臺,六旬光陰,青春與摯愛,汗水與智慧,盡付河大園。
1982年至1991年,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至為關鍵的十年,更是河南大學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十年。作為掌舵人,他殫精竭慮,不遺餘力。為恢復河南大學校名,他奔走疾呼,開啟了河大從師範院校向綜合性大學的發展期;為完善河大人才梯隊建設,他心血所致,前後培育出三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他走出國門,在大洋彼岸掀起了河大之風;他兩赴港島,會見邵逸夫先生,募得500萬港幣捐資,建成逸夫科技館、逸夫圖書館,惠及代代河大人。
今天,在遠離校園的一隅,他依舊守望著百年河大的朝霞晨暉,依舊呵護著校園裡的一草一木,依舊關心著來去匆匆的晚輩學子。曾經,他把河大擔負在肩頭,如今,他把河大牽掛在心上……
他,就是我們無比愛戴的老校長李潤田先生!
頒獎詞:恢復校名,奠定綜合性大學基礎;走出國門,開啟對外合作篇章。掌校十年,功不可沒。畢生勤勉,植蘭種蕙,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從白山黑水到黃河之濱,90多歲的他,靜靜地走在校園,成為一道永恆的風景。
朱紹侯:
人淡如秋菊,筆落成瑰寶
六十二年前,他來到河大,從此紮根於此,開始了自己看似平淡卻不平凡的教師生涯。他便是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朱紹侯教授。
人淡如秋菊,筆落成瑰寶。先生精於學問,筆耕不輟,著述不斷。
60多年來,學術研究早已融入他的骨血與生命。他堅持以傳統手書方式著書立說,每天伏案八小時,專注且執著。由他主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在國內高校歷史院系的使用覆蓋率超過百分之五十,是改革開放以來影響最大的中國古代通史著作。
先生關注和提攜青年教師,注重學術交流和探索,對後輩言傳身教,孜孜不倦。
「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作為教師,我非常高興」。
頒獎詞:再版二十多次的《中國古代史》,是他奠基之作,也是後學必讀經典。堅守六十年,治學一輩子,用生命書寫歷史。先生有大智,善用智,智者長壽;先生活到老,寫到老,永不言老。
吳雪莉:
他國當故鄉,情懷鑄師魂
1946年,一位叫做Shiley·Wood(雪莉·伍德)的新娘,隨先生黃元波從美國來到了中國,她還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吳雪莉。從此,她開始譜寫獨特的人生篇章。
1956年,她來到河南大學,擔任外語學院外教。1975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她加入中國國籍。幾十年來,她把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融入自己的生命,成為這座百年學府獨特的風景線。
她熱愛這座城市,更熱愛這個國家。70多年裡,每年的國慶節,她都將珍藏的五星紅旗掛在家門口,表達對中國繁榮昌盛的祝福。
密西西比河賦予她希望的生命,黃河塑造了她深邃的靈魂。她以河大為家,而中國,成為她最真摯的眷戀。她用自己的一生,在這片黃土地上締結了一段曠世情緣,種下了一顆中國紅心。
頒獎詞:守護著一面五星紅旗,她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70多年,時光流逝,金髮變成了銀絲,不變的是她對中國的熱愛。一段曠世情緣,滿腔赤子之心,雖是金髮碧眼,卻是中國精神。
吳博亞:
謙謙君子,醫者仁心
1955年的一天,一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懷著一腔熱血,從繁華的上海,來到剛成立不久的淮河醫院,在開封這塊醫療資源貧瘠的土地上,開始了自己的醫者人生。
一面喉鏡,就能挽救人的生命;一張書桌,誕生了耳鼻喉科醫學界的鴻篇巨製。從對解剖一無所知,到編著《喉比較解剖學》、主編「五官科學」教材,他填補了國內耳鼻喉科的學科基礎研究的空白,開創了應用心理學與喉科疾病診治的先河。
作為醫者,他以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作為師者,先生言傳身教,影響了幾代醫學工作者。
如今,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已成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耄耋之年的吳先生,依舊像守護孩子一樣守護著她,關注著她的成長。
頒獎詞:畢業後來到淮河醫院,他一幹就是六十多年。精通耳鼻喉,拯救病人無數;樂於提後賢,培育桃李滿園。仁者愛人,醫者風範;參政議政,敢吐諍言。從來淡泊名利,總是儒雅恭謙。
吳祖謀:
躬身為法學,俯首啟山林
出生於上海,求學於名校,自1962年起,吳祖謀植根河南大學,潛心法學教育的興起和改革,桃李滿天下。
他是河南大學重建法律系第一任主任,為學院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河南大學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百廢待興,國內高等法學教育師資匱乏、教材奇缺。先生向司法部請纓,組織國內法學專家在短時間編纂了國內第一部高等師範教育法學教材《法學概論》,在全國高校廣泛使用。他主持開辦了多期國內法學師資培訓班,為當時的國內高校培養了大批法學師資,為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國內法學教育界泰鬥級人物。
頒獎詞:生於上海,負笈名校;植根河大,培育桃李。不唯書,不唯上,只認真理;不慕名,不圖利,只為正氣。恢復法律系,他是首任系主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法天立極,會通中西。
黃魁吾:
愛是責任,從容達觀
1947年,年輕的黃魁吾考入河南大學中文系讀書,留校任教後,被選派到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班學習。回到學校,他在母校這片熱土辛勤耕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直到在政治系主任位置上離休。
離休後的黃魁吾先生,卻面臨著各種困境。女兒一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腦癱,52年來,他全力呵護;相敬如賓的老伴兒腦萎縮癱瘓在床,他不離不棄,精心照料;耄耋之年,他精心照顧年過百歲的老母親,直到老人離世。
人生路上萬重山,強者眼中若等閒。不畏險阻勇攀登,美好風光在眼前。生活,給過他許多困境,他卻從未消極悲觀。也許,別人看到的是苦難,他看到的卻是幸福。他從不抱怨,始終堅強、淡然,這是平淡紅塵中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先生心中有大愛,卻與境遇無關。
頒獎詞:五十年如一日,他照顧母親,守候妻女,從未抱怨。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他始終是家庭的靠山。耄耋之年,他活得從容樂觀,用自己的經歷詮釋生活的真諦:幸福,與境遇無關。
李丙寅:
結緣河大,相伴永遠
李丙寅先生女兒代替領獎
出生於河南大學的李丙寅先生,抗戰爆發後,在與父母隨河大流亡辦學途中,成為萬千河大學子中的一員,把對河大的愛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
1945年,在寶雞河南大學駐地,先生有幸聆聽了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科學與民主》的主題報告。1987年,李丙寅到英國訪問,專程拜訪了87歲高齡的李約瑟,兩人相談甚歡。
先生精通四國語言,自1981年起,就為河大學生開辦課外英語義務輔導班,即使退休後仍然堅持。正如他所說:「教師的天職就是關愛學生」。在百年校慶之際,先生拿出10萬餘元積蓄,分三次通過化學化工學院捐贈給了母校,資助需要幫助的師生。
回望河大百年徵程,雖有篳路藍縷的艱辛,但更有如先生一樣品格的河大人一路相伴、相隨。
頒獎詞:他出生在河大,抗戰時隨學校顛沛流離併入校學習。生活和工作了一輩子,他熱愛這所學府,百年校慶時把積蓄全部捐出。當年的翩翩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他結緣河大,一生相伴。
張仲儀:
熱心公益,甘守清貧
白髮蒼蒼,卻精神矍鑠;生活清貧,卻熱心公益,他就是張仲儀先生。
他從小深受父親思想影響,熱衷公益事業,在夫人海蘭先生的支持下,利用父親留下的遺產,以父親的名字先後建起了三所希望小學、兩間少兒圖書閱覽室。
夫人去世後,先生以夫人的名義,捐助數十萬元設立「海蘭助學金」,幫助更多的貧困孩子完成學業。2003年,在了解到河南大學仍有數千學子生活貧困的情況後,他再次捐款100萬元建立起「河南大學禹洲獎學金」,使數千名學生由此受益,順利完成了學業。
數十年,他先後捐款七百餘萬元。濟世為懷,熱心公益,仲儀先生甘守清貧,感動著無數河大人。
頒獎詞:從黃浦江到香江,見證父輩實業救國;從西南到中原,植根杏壇教書育人。風霜雪雨,不改赤心,不移其志。本可錦衣玉食,偏偏為公益散盡家產,甘守清貧。河大楷模,賢者典範。
張曉暉:
最美教師,大愛無言
2006年,外語學院年輕的德語老師張曉暉,發現身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學生,於是在朋友們的支持下,他發起了「母親助學金」活動。從此,他堅持每年到山區支教助學,搜集貧困生情況,轉交網友捐款。為了母親助學金,他利用業餘時間打工,雖身心疲憊,卻無悔無怨。
十一年來,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他拿出自己一半的工資,並募集捐款150萬元,資助貧困生2000餘名,為孩子們募集圖書7000餘冊,為3所小學的孩子募集到了體育器材,使4所小學有了自己的圖書室。在他的幫助下,那些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大愛無言,張曉暉用愛心滋養著學生的心靈,詮釋著一名教師的內涵。
頒獎詞:從幫助河大困難學生開始,助學之路走得越來更遠。十餘載任勞任怨,十餘載無悔無憾。在孩子的心中,他是一座高山;在師生的眼中,他是師德典範。河南最美教師,心懷大愛大善。
佟培基:
只因愛唐詩,司機變博導
幼時抄詩,高中苦讀,因家境貧寒,年輕的佟培基失去了高考的機會,卻有了六年的軍旅生活,這鑄就了他堅韌的品格和執著的精神。復員之後,他與河南大學結緣,成了一名小車司機。
在高文、於安瀾等前輩學人的鼓勵下,他把駕駛室當書房,利用空暇時間,潛心苦讀。後來,他調入河南大學中文系唐詩研究室,撰寫出大批優秀的學術文章,被破格評定為講師、副教授、教授。2003年,他和學術團隊一起成功申報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成為全國高校唯一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博士生導師。十年間,他戰勝病魔,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博士生培養上。從小車司機到博士生導師,他成為了河大校園的傳奇人物。
先生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勇攀高峰的品格,贏得了河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
頒獎詞:從司機到博士生導師,他將人生演繹成一段傳奇。潛心唐詩,自學成才,終成唐詩研究的權威;自我砥礪,嚴於律己,憑著毅力戰勝病魔。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樸素為人,莫能爭美。
李申申:
不負天職 授業不止
開學前,我們來到了李申申先生的家。她放下正在認真準備的教案,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七十歲高齡的李先生,依舊活躍在三尺講臺上,以飽滿的熱情感化著無數學子。
教師的天職永遠是面向學生,這是先生的治學格言。她以「教育比天高」的理念,面向自己所熱愛的學生,面向自己所鍾愛的講堂,她的課程,曾被學生稱為「求學15年來聽到的最好的一門課程」。她把學生當成她的全部,而學生們則稱她是「教師的塑像」、「心中的裴斯泰洛齊」。
「傳道、授業、解惑」是先生所遵從的為師之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則是她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她的人生追求。
頒獎詞:年近七旬,連續三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她是名師宿儒,也是口碑教授。埋首科研,執著問道;白髮蒼蒼,朝氣蓬勃。一輩子,她把教書育人視為天職,就活一個精氣神兒。
常萍:
淡泊人生,止於至善
同事代領獎
一件粗布外套,一把米黃色紙質摺扇,一輛分辨不出顏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車,這是常萍的標配。然而到了課堂上,她激情澎湃,揮灑自如,在文學世界馳騁遨遊。
從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到河大任教,三十多年間,先生堅守講臺,她用靈動的方式,把課堂變成詩意道場,不只授業解惑,更傳遞人生感悟。校內外無數人士慕名前來學校聽課,她講課的語錄更是在網絡上廣泛流傳。退休後,她接受返聘,再次站在了她所喜愛的三尺講臺,繼續講述詩意人生,詮釋「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內涵。
有人說,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課堂上舞蹈;有人說,她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信仰與操守。而在學生的眼中,她的生活永遠至真至純,她的世界簡單而富有詩意……
頒獎詞:三尺講壇雖小,無欲無求自豐盈;一顆痴心卻大,至臻至純有詩情。在她的世界裡,綿延不絕的,是文學是人生,是天地是心靈。她是傳奇般的老師,她是萬千學子心中最亮的明燈。
王立群:
文化學者 螢屏達人
在他娓娓道來的講述中,帝王將相奔來眼底,歷史浮沉湧上心頭。他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走進尋常人家,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佳學術主講人」,成為央視百家講壇的一棵常青樹,溫潤持久。
電視是普及之路,學術是立身之本。多年來,他立足三尺講臺,從未間斷學術研究,以其豐富的知識儲備、獨特的視角以及豁達廣闊的視野,堅持寫作一流的文章,發表在一流的刊物。
學生說,在百年河大,聽先生縱論天下、暢談古今,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而他則認為:「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要做的事情。站在三尺講臺上侃侃而談是我的幸運和幸福。」
他就是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群先生。
頒獎詞:一座小城,讓他魂牽夢繞;一所大學,讓他終生結緣。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從河南大學到百家講壇。謙謙君子,縱橫文史。他是蜚聲國內的文化學者,他是享譽螢屏的河大名片。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們更懷念那些已經離去的師長,但我相信,他們一定和我們心靈相通!
馬佩
他是邏輯界三馬之一,一生追求進步,八旬依然授課。一生只做一件事,卻沉浸其中,終成大器。構建辯證邏輯難,難能可貴;捍衛辯證邏輯更苦,苦中作樂。先生雖去,風範猶在。
王漢瀾
搞教學,作科研,酷暑寒冬,他從未休閒。一本《教育學》,先後印刷二百多萬冊;一種學者範,影響弟子無數。植根教育,有學有術,理器兼備;鑄就師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朱自強
在河南大學最需要的時候,他來到這裡,艱苦創業,不計名利;為河南大學理科復興,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先行者,造就裡程碑,只為後來人。自強不息,奮鬥不息!
任訪秋
立足五四,上溯明清,下聯近現;傳道解惑,持之以恆,矢志不渝。從同適齋到不舍齋,他文史兼治,學問淹博。風雅漸遠,清歌長存,他是傳燈人,是不滅的薪火,是永遠的先生。
劉亞星
求學河大,才華初露。受陳省身影響,痴迷拓撲學研究;得華羅庚提攜,赴中科大任教;回歸母校,邀陳景潤講學,致力學科發展。隨名家成大家,他是數學界的明星、河大園的奇才。
劉炳善
最後二十年,他用來編寫莎士比亞詞典;最後三年,他右耳失聰,右眼失明,仍筆耕不輟;最後一天,他吸著氧氣,做了六張卡片。完成一場學術馬拉松,他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張 今
他是國務院批准的博士生導師,是公認的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一扇窗口,閱盡滄海桑田;一張書桌,便是大千世界。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學高為師乃君子,德高為範是先生。
周守正
潛心研究《資本論》,爐火純青運用自如;教書育人一輩子,是嚴師亦是慈師。以赤子之心,甘守清貧;以君子之風,恪守正道。智者不逐名,師者只琢玉,樂做鋪路石,甘為人之梯。
黨鴻辛
他是「兩彈一星」功臣,是中國固體潤滑學科的主要開拓者與帶頭人,也是河大首位全職院士。古稀之年,一個紅布手提包,一張樸實的笑臉,他把生命最後的精彩全部綻放在河大園。
蔡興元
重建生命科學學科,一切從零開始,他殫精竭慮,謀劃全篇。作為系主任,他站得高看得遠,胸襟開闊,理念超前。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用盡全力,開啟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