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張楠)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展現2020級新生的使命擔當?如何度過大學生活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如何在河南大學塑造新的人生?9月17日,在河南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暨本科生軍訓動員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8526名本科生、4709名研究生新同學相聚一堂,聽校長宋純鵬以「大學時光」為題,為他們開啟入學第一課。
大學時光
——寄語2020級新同學:在河大重塑自己的人生
校長宋純鵬
(2020年9月17日)
親愛的2020級新同學,老師們、承訓官兵們: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為來自全國各地的8526名本科生、4709名研究生新同學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這幾天,我漫步在校園,看到一張張英氣逼人、意氣風發的面容,特別激動和興奮,沉寂8個月的校園重新煥發出青春氣息,顯得生機盎然,充滿活力。這才是真正的大學校園。在此,我代表學校,向各位新同學表示最衷心的祝賀和最熱烈的歡迎!向多年來培養、支持和幫助你們的父母、師長和朋友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同學們,我深知2020年對你們一生來說都會刻骨銘心。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開篇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人類仍然在經歷歷史上最為嚴峻的考驗,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全球,許多國家的孩子徘徊在校門之外,甚至正在遭受病毒的侵襲。此時的你們如期開啟了嶄新的人生旅程,享受恬靜的校園生活。這種強烈的對比一定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力量和中國奇蹟,深切體會到在偉大祖國的守護下安心生活學習,是多麼的幸福和自豪。
大學是知識的殿堂、思想的聖地,在校園總能感覺到安詳、厚重和神聖。在這裡,你們不僅享受寧靜的大學校園,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時光。屈指算來,一年有365天8760個小時,三年1095天,四年1460天。我算了一筆帳,如果除去寒暑假期、小長假、周末,也只有200天,按一天10個小時,一年只有2000個小時學習。如果你惜時如金,假期、周末不荒蕪,並每天增加1個小時,可以換回又一個一年2000小時的大學時光,相當於有兩次大學經歷。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問題。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展現2020級新生的使命擔當,度過這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在河大塑造新的人生,值得深思。作為老師,我為今天的「開學第一課」,做了長時間的思考和準備,今天我以「大學時光」為題,與同學們討論並期待同學們度過富有詩意的大學時光。
要充滿理想,追逐夢想。理想信念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現象。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夠啟迪心智,點燃激情,引領我們在驚濤駭浪中奮勇前行。大學的理想使我們堅信,大學教育更深層次的目標,雖歷經千年從未改變,從未消失,因為它的意義至關重要。大學擴展並發展了人類潛力,使人類智慧與文化代代相傳,並創造出影響未來的知識。
同學們姍姍而來,使我想起張愛玲那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陽光溫熱,歲月靜好,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河南大學百年來弦歌不絕,但從未老去。因為你們到來,又豈能老去!一代又一代充滿期待、充滿理想的河大人,依舊披荊斬棘,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一方沃土,數萬學子書寫了無愧於青春的絢麗華章。
由於各方面的制約,我們的大學或許不夠完美,還有缺憾,同學們可以吐槽我們的宿舍、食堂,甚至操場。也許很多同學有很好的家庭條件,但是你們在這裡還要經歷尚不富足的大學生活。我們常常深感愧疚,沒能給同學們創造與百年名校身份相符的良好生活設施。但我們一直「賣力」地生長,奮力成長,永遠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我們努力,同時也堅信,數萬人記憶中的母校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具生命力的大學之一。縱使有萬般不足,但我們不斷追求,使她如何精彩、如何美好。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前幾天,河大微信朋友圈被河南日報的《烽火壯歌》刷屏,重現了河大八年抗戰的辦學歷史。在炮火連天、顛沛流離的辦學「小長徵」中,河大師生長途奔波,忍飢受凍,甚至獻出生命,但他們依然苦讀不輟、吟誦不絕。有回憶文章這樣描述:你可以看到山坡上,河灘裡,都有讀書的同學;有時雨過初晴的清晨,各種外國語讀音在和蛙鳴爭噪。烽火辦學成為中國抗戰時期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昂然屹立的豐碑。還有一幕令我震撼,暑期學校有很多校舍修繕工地,赤日炎炎,午飯後工人師傅們拖著疲憊的身軀,用一張報紙、一張席片,席地而棲,酣然入睡。每次遇見,我都肅然起敬,悄悄走過,生怕打擾他們。
同學們請記住,我們追憶的不是繁榮歲月,而我們的後人將樂於回顧並非安逸與富足的年代,而是勇敢抵禦艱難困苦的歲月,因為這正是理想大放異彩的時刻。作為新一屆河大學子,希望你們將這種理想主義色彩、追逐夢想的精神,熔鑄於靈魂,志存高遠,仰望星空,為人生立目標,為生命定方向,並為之馳而不息,奮鬥不止。
要胸懷天下,涵育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流芳千古的詩句,正是對胸懷天下最精闢的闡釋,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校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不謀而合。河大辦學之初就奠定了致力「救民族危亡、致國家富強」的辦學基因,這種家國情懷已經融入河大人的精神血脈,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著名投資專家,我校1986級體育系的校友但斌先生,畢業後在充滿風險的投資領域幾經磨難,艱苦創業,仍不忘校情師恩,前不久捐巨資在學校設立「高山創新基金」,鼓勵後輩潛心學術、崇尚創新,體現出一位企業家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大年初二,我們兩個附屬醫院的52名「白衣勇士」,逆行出徵,馳援武漢,他們與死神賽跑,同病毒抗爭,演繹出感天動地的抗疫故事;河大師生第一時間創作《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深情激蕩的旋律,唱響大江南北,「濟濟多仕、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的河大精神,在抗疫鬥爭中得到完美詮釋。每次再現這些畫面,聆聽這激越的旋律,我會情不自禁熱淚盈眶,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正是河大人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希望你們以學長為榜樣,鑄民族之魂,樹愛國之情,立報國之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中建功立業。
要追求卓越,成就輝煌人生。卓越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熱愛學習、追求卓越是河大一直以來的校風學風。剛才提出兩個大學時光,一個大學時光學好專業,另一個擠出所謂「閒暇」的大學時光,讀人類的經典。成就人生的道路千萬條,唯有與經典為伍、同經典結伴,方能讓我們在追求卓越的上行穩致遠。哪些經典要讀呢?我認為,任何專業的同學都要讀那些學術經典、思想經典、文學藝術經典,還有那些思想高度縝密,難於細察本質,或因原創性強,而表述獨特深奧,公認難懂的經典。這些經典或長或短,或深奧晦澀,或微言大義,或石破天驚,但無一例外都是思想深邃、旨意豐富而深遠。這些鴻篇巨製極富營養,難於消化吸收,需要名師高人指點,否則就讀不進,更看不懂。但在人類發展史上,這些經典是一種種文明開天闢地的奠基之作,不斷啟迪思想,構建文明,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河大圖書館儲藏著人類知識瑰寶,經典集成。如果你們能沉下心來,在圖書館與經典相識,當你獨自坐在那裡,你會感到身邊圍聚著不少知心的朋友和大師,你一眼看到他們,既令人激動,又令人振奮,不斷思想交融,聆聽要義,在不斷頓悟中得到一次次思想的啟迪、升華,進而集成人生智慧,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在大學裡,同學們要培養心平氣和的讀書愛好,悠遊從容,在書香氣息濃鬱的河大校園裡,漫步經典,相遇名著,享受讀書的愉悅,沉醉於看似枯燥卻是享受的讀書生活。在有限的時間裡最大限度拉長你們的大學,從容充實大學時光。「閒暇」閱讀經典成為愛好和興趣,這似乎又與所謂勤奮和刻苦無關。培養你的愛好,任何艱難困苦都會變成享受的過程,就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這是一生享用的財富。著名學者翻譯家梁實秋曾經表示,大學期間是他最自由、最美好的時光,因為那是他整日沉浸閱讀的歲月。至今我仍然記得,在大學期間,我閱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薛丁格的《生命是什麼》。這些劃時代巨著,雖然不是教材,但我持續不斷閱讀,撰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現在看來,這些經典體現的學術方法、學術思想,對我的學術職業生涯、思想深度和學術氣質,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界泰鬥朱紹侯先生已有94歲高齡,仍專注學術,著書不斷;王家耀院士已有85歲高齡,但精神抖擻,日程滿滿,仍在推動我校大數據研究院工作;著名的王立群教授退休後十多年如一日,活躍在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大使」。他們的學術生命如此深遠持久,根深葉茂,不僅在於他們的學術造詣,更在於他們對人類經典爛熟於胸,同時將自己從事的專業培養成了愛好。他們的卓越追求,也是河大精神的體現,更是我們新一代河大人,在河大文化中薰陶出來的高遠學術志向和醇厚讀書趣味。
同學們,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希望你們在河大歲月裡,樹立遠大理想,涵育家國情懷,不斷追求卓越,譜寫你們壯麗的大學時光,實現止於至善的至高境界,在河大重塑更加美好的人生。
最後,我代表學校向承接我校新生軍訓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官兵,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預祝本次軍訓取得圓滿成功,預祝2020級新同學有一個光輝燦爛的大學時光!
謝謝大家!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