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來沒用、笨重又俗的尾羽,對孔雀生存沒有幫助,但卻代代相傳,不符合達爾文的物竟天擇理論,據說這曾困擾了達爾文許久。
不過,達爾文最後找到的令他滿意的想法,雄孔雀笨重的尾羽是雌性偏好下的產物,這成為性擇理論的經典案例。
近幾年,在行為生態學內,人們掀起了激烈的辯論,達爾文的觀點是否正確?拔除雄孔雀的尾羽,結果會如何?
加拿大昆士蘭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Roslyn Dakin,和他的同事Robert Montgomerie,在春天繁殖季,追蹤三個野生孔雀族群。最後發現,尾羽眼點很少的雄鳥,很難吸引雌鳥。
早在1980年,英國的行為生態學家Marion Petrie開始驗證孔雀尾羽在求偶儀式中扮演的角色。她發現,有最多眼點的雄孔雀,最能吸引雌鳥。拔除尾羽,將降低它虜獲芳心的機會。之後,法國的科學家也發現,雄孔雀具有較多尾羽,其免疫系統也較健全,這顯示尾羽是雄鳥適存度高的指標。
但日本東京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Mariko Takahashi所率領的團隊,用7年時間研究一群孔雀後發現:雌孔雀並不會偏好尾羽最大、最對稱的雄鳥。雄孔雀的尾羽在求偶上已經喪失或僅剩微弱的訊號功能。這項研究被媒體廣泛報導,人們開始質疑達爾文那套理論。
當日本的研究發表後,Dakin和法國科學家發表反駁了。Dakin重複了Petrie的實驗,發現被拔除尾羽的雄孔雀,它們的求偶成功比例大大地減少。在拔除實驗前,雄孔雀的尾羽平均有165到170個眼點。而具有最多眼點的那些雄鳥,並不會有較多的交配機會。
Dakin認為,在一般情況下,雌孔雀不會以眼點數量為依據,選擇交配對象。但尾羽上的眼點,可以讓雌鳥淘汰掉羽毛脫落的雄鳥。也就是說,雄鳥尾羽上的眼點數量多少,是雌孔雀選擇雄鳥的第一關門坎,通過了只說明具有參賽資格。其他擇偶條件,還包括顏色和花樣。
但人們還在激烈爭論。因為在自然情況下,尾羽眼點數量的差異很小。雄鳥的尾羽並不是隨機脫落的,而且它們會努力讓尾羽保持在最健康的狀態。
Petrie承認,這類研究只計算眼點數量作為尾羽質量指針,可能高估了雌孔雀在擇偶時,對眼點的依賴。
如果能懂孔雀的語言,或許科學家們該直接問雌孔雀它們。
圖文編自《泛科學》
為大自然代言
微信公眾號:ziranguancha
投稿郵箱:ziran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