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中國隨著經濟崛起,科學實力也在不斷增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月發布報告稱,2016年,中國的科學出版物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分別為42.6萬份和40.9萬份。懷疑論者或許會說,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但是,認為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一樣只能模仿不能創新這種居高臨下的老觀念現在肯定是錯誤的。在數個科學領域,中國正開始成為他人追隨的榜樣。
據英國《觀察家報》網站2月18日文章,1992年,筆者參觀了數個中國實驗室,只有在一流的北京大學看到的那些東西,才堪與一所西方好大學相提並論。如今,中國頂尖科學家所能獲得的資源令許多西方同行羨慕。曾幾何時,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紛紛背上行囊出國高就,現在,中國博士後研究人員在西方某個頂級實驗室獲得經驗、然後回國並在中國政府幫助下建起一個會讓西方競爭對手相形見絀的實驗室已司空見慣。
許多人是受「千人計劃」吸引回國的——根據該計劃,55歲以下的科學家(無論是否為中國公民)能獲得名牌大學和研究所的全職職位,薪水和資源都高於通常水平。
香港科技大學的物理學家陳子亭說:「中國一流大學為研究人員提供的一攬子啟動待遇比香港的大學優厚得多。」新加坡和韓國等其他亞洲富國也感受到了競爭。
位於上海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蒲慕明所長說,最終目標是在國內創造一種創新性研究環境。
最近,世界多家媒體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上海一個實驗室成功克隆出獼猴的消息,不僅因為這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成就,還因為它對人類的影響。雖然此前曾克隆出綿羊(1997年的「多莉」羊)以及豬、狗和牛等哺乳動物,但靈長目動物一直是個問題。中國科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中國在生物科學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致命的禽流感每年都會侵襲該國,病毒學研究因此成了非常迫切的需要。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的工作聚焦於了解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毒是如何在種際傳播的。他說,中國政府在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他認為中國仍需迎頭趕上。
中國研究人員2017年9月通過衛星向奧地利維也納傳輸了利用量子力學進行安全加密的數據。這展示了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羅納德·漢森向筆者所闡述的「量子網際網路」的潛力——他稱之為「朝著未來量子網絡前進的一個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