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核糖體的構造和功能(圖)

2020-12-04 網易新聞

典型的動物細胞圖解顯示各個亞細胞組件

核糖體(Ribosome),細胞器的一種,為橢球形的粒狀小體。1953年發現於植物細胞,1955年發現於動物細胞,又稱核糖核蛋白。

結構

核糖體無膜結構,主要由蛋白質(40%)和RNA(60%)構成。核糖體按沉降係數分為兩類,一類(70S)存在於線粒體、葉綠體以及細菌中,另一類(80S)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 他們有的漂浮在細胞內,有的結集在一起。

功能

核糖體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被喻為蛋白質的「合成工廠」。把DNA翻譯為蛋白質。 當配對形成完畢的mRNA從細胞核核孔出來後,核糖體便附著於上,開始滑動。從起始密碼子(例如:AUU, AUG等)開始,一直翻譯到終止密碼子(UAA, UAG和UGA)。每翻譯一個密碼子便可通過tRNA的搬運形成一個胺基酸分子,翻譯的過程中,各胺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肽鏈。翻譯完成後即形成初始的蛋白質。

圖釋

典型的動物細胞圖解顯示各個亞細胞組件

細胞器:⑴核仁 ⑵細胞核 ⑶核糖體 ⑷囊泡 ⑸糙面內質網 ⑹高爾機體 ⑺細胞骨架 ⑻光面內質網 ⑼線粒體 ⑽液泡 ⑾細胞質 ⑿溶酶體 ⒀中心粒

本文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談談rRNA和核糖體(關於翻譯的故事)
    Palade,November 19, 1912 – October 8, 2008)昨天介紹Christian de Duve工作的過程中提到了外分泌蛋白的相關內容,那些工作的主要成果其實是由上圖中的George E. Palade完成的,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現了細胞內的第一神器:核糖體。今天就和大家談談核糖體,以及在教材中總是猶抱枇杷半遮面的rRNA。
  • 核糖體
    核糖體浙江省象山中學:嚴靈劍   微信號:xszxsf【疑難背景】在新人教版的P11、P12原核細胞的模式圖中都出現了核糖體
  • Nature:核糖體的校對功能
    DNA 和RNA聚合酶複合物(它們將氨醯基- tRNA輸送到核糖體A-點上)具有校對功能,但此前這種活性一直沒有在核糖體本身中發現。現在,Hani Zaher 和 Rachel Green發現了一個以前沒有定性的、用於保證蛋白質合成的保真度的體系,該體系在肽鍵形成之後發揮作用。
  • 科學家發現核糖體兼具調控功能
    細胞需要通過蛋白來執行功能,一般人們認為核糖體只是細胞合成蛋白的分子機器,而翻譯的調控是通過起始因子和RNA結構進行的。近日,哈佛醫學院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Sean Whelan發現,核糖體實際上還具有更多功能,它還能夠調控特定蛋白的翻譯從而影響病毒增殖。
  • 核糖體的結構
    核糖體是一個緻密的核糖核蛋白顆粒,可以解離為兩個亞基,每個亞基都含有一個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rRNA和許多不同的蛋白質分子。這些大分子RNA能在特定位點與蛋白質結合,從而完成核糖體不同亞基的組裝。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細胞質及細胞器中的核糖體存在很大差異。原核生物的核糖體由約2/3 的RNA及1/3的蛋白質組成。大腸桿菌的核糖體稱為70S核糖體,其相對分子質量約為2500kD, 由一個相對分子質量為900 kD的30S小亞基和一個相對分子質量為1 600kD的50S大亞基組成。
  •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啥關係?
    核仁的功能是: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相關。那麼問題來了,這裡的某種RNA和哪種RNA?和核仁相關這麼理解?從圖中可以看出,核仁有三層結構組成,從內到外依次是:FC(纖維中心)、DFC)緻密纖維組分)、GC(顆粒組分)。
  • 三位科學家因核糖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圖)
    而這一切,就要歸功於仿佛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7日介紹說,三位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託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除了合成蛋白質 核糖體還有哪些重要功能?
    doi:10.7554/eLife.45396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Ariel Bazzini博士說。
  • 靶向核糖體的抗生素可影響T細胞效應子功能
    靶向核糖體的抗生素可影響T細胞效應子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02:46 德國漢諾瓦醫學院和亥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Tim Sparwasser課題組發現,靶向核糖體的抗生素通過阻斷線粒體蛋白合成來損害
  • 構造背景對Ni和Cu元素在地幔部分熔融過程中分配行為的控制作用
    最初人們認為其形成於裂谷環境,而後研究表明其形成於幔源鎂鐵-超鎂鐵質巖漿中不混溶硫化物液滴的熔離和匯聚作用,多與地幔柱作用及相關的大火成巖省事件有關。近年來,伴隨著中亞造山帶中一系列小巖體型巖漿銅鎳礦的相繼發現,銅鎳礦與構造背景間的內在聯繫日益模糊。幔源巖漿應該具有怎樣的屬性才能更有利於形成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或者說,地幔部分熔融在巖漿銅鎳礦床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 人工核糖體 科技快訊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近日成功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第一個人工核糖體,在生物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亞基都以核糖核酸(RNA)分子為骨架(這些RNA稱為核糖體RNA,簡稱rRNA),數十種核糖體蛋白質結合於RNA分子上,共同維持核糖體的三維結構。有趣的是,催化多肽合成的並不是核糖體中的蛋白質,而是RNA。為了和傳統的酶(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區分,人們把有催化功能的RNA稱為核酶(rebozyme)。核糖體的兩個亞基平時是分離的。
  • 七步驟了解你的大腦 詳解大腦構造與功能(圖)
    如果你要全面了解你的大腦,就要將它拆分進行研究再製造,因為大腦的零件跟機 器一樣都有著獨立的功能。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製造一個人類大腦,請遵照以下7步,它將輕鬆法教你完成夙願。圖1:小鼠大腦結構圖第一步:了解大腦構建模塊
  • 核糖體RNA及其大小
    RNA核糖體RNA,即rRNA,是細胞內含量最多的一類RNA,也是3類RNA(tRNA,mRNA,rRNA)中相對分子質量最大的一類RNA,它與蛋白質結合而形成核糖體,其功能是在mRNA的指導下將胺基酸合成為肽鏈(肽鏈在內質網、高爾基體作用下盤曲摺疊加工修飾成蛋白質,原核生物在細胞質內完成)。
  • 學習筆記 核糖體的結構
    核糖體就是一個。印象中細胞中大量的游離核糖體,由蛋白質和RNA組成的巨大複合體(印象裡總覺得複合體的大部分是蛋白質),將mRNA翻譯成蛋白質;還有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主要合成分泌蛋白,經由高爾基體將分泌蛋白運出細胞。       今天聽高寧老師報告,看到這張圖: Gao, N., and Frank, J. (2006).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的再循環機制
    而翻譯延伸因子EF-G是唯一一個同時參與延伸與核糖體再循環兩個步驟的GTP酶。延伸過程中,EF-G促進(tRNA)2•mRNA由A、P位點移位到P、E位點;在核糖體再循環過程中,EF-G與再循環因子RRF一起將核糖體翻譯終止複合物拆分為大小亞基,並釋放mRNA與脫醯基的tRNA,以便於下一個翻譯循環再利用(圖A)。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90S前體是個巨大的複合物,除了含有核糖體RNA和蛋白質組分,還含有約50個非核糖體蛋白質和U3 snoRNA,分子量高達5百萬道爾頓。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葉克窮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和單顆粒重構技術獲得了出芽酵母90S核糖體前體的3個電子密度圖,其中最好的密度圖的整體解析度達到4.5埃。研究人員利用已知的晶體結構、從頭建模和化學交聯質譜數據構建了接近完整的90S結構模型。
  • Cell:可視化觀察核仁中的核糖體大亞基組裝過程
    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作為細胞的蛋白工廠,由蛋白和幾種RNA組成的核糖體必須大量地產生它們自己。一個生長中的酵母細胞每小時產生10萬個核糖體,每個核糖體包括80個核糖體蛋白和4個核糖體RNA(rRNA),這些核糖體蛋白和rRNA分布在每個核糖體的兩個不同的功能上相互作用的亞基(即大亞基和小亞基)之間。
  • Science:線粒體核糖體組裝機制
    登革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感染可誘導交叉反應的抗體響應。兩個免疫顯性表位(前體膜蛋白以及包膜(E)蛋白上的融合環表位)能夠被交叉反應抗體識別,不僅中和不良,還可以通過Fcγ受體介導的髓樣細胞感染的促進病毒複製和疾病嚴重程度,這一過程被稱為抗體依賴性增強(ADE)。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自身是一個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超大複合物(半徑20納米),其三維結構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方向。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
  • 清華大學重大成果: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自身是一個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超大複合物(半徑20納米),其三維結構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方向。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  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