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個場景:你在家看著電視,突然電視畫面抖動,隨後出現奇怪的外星生物入侵地球的場景,熟悉的街道變的混亂不堪,四處濃煙滾滾……
這時候你會做什麼?收拾行李,沒有目的地的狂奔;打電話告訴自己的家人,告訴他們危險的信號並和他們告別;亦或是向自己不敢表白的人表白(呵呵)。
不要以為這一幕只會出現在電影裡,他曾經真實的發生過,在1938年的美國。
只不過當時人們的主要大眾傳媒不是電視和網絡,而是廣播。當時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沒有徵兆的播出了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聲音,聲音惟妙惟肖,極其真實,當時有超過六百萬人聽到了廣播,數百萬人開著車狂奔到郊外,政府大廳被圍的水洩不通,教堂裡面充斥著人們向上帝懺悔的聲音,更有甚者想通過自殺的方式來防止被火星人奴役。
而造成這一切的只是哥倫比廣播公司播出廣播劇《世界之戰》。
儘管在播出這齣廣播劇的中間有四次提示聽眾,這只是虛構的故事,當時並未有效的阻止恐懼的蔓延。之後的兩天有超過60%的廣播停播,用來專門解釋這件事情。演員們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的將希特勒擠下了報紙的頭條。
一部廣播劇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恐慌和當時的大環境有關,當時正是1938年,二戰前期,歐洲的局勢已經很緊張,捷克斯洛伐克危機把沉睡在安穩的夢中的美國喚醒,整個美國也開始惴惴不安。緊繃的神經下,人們總會做出反常的舉動 。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恐懼」傳播的力量和群體中理智的喪失。
人類對恐懼的信息是最為敏感和容易接受的,其實這和人類的進化有關。人類在採集時代的時候要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威脅,如果不能對危險的信號做出快速地反應,那將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所以在人們接收到任何恐懼的信息的時候,做理智的選擇時不去判斷信息的真實性,而是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即便到現在利用恐懼來進行傳播也是各路營銷大師屢試不爽的手段。比如說某些內容創作者,利用人們對未來的恐懼,來兜售自己的各種所謂的思維模式升級等內容。
再說群體,群體是一個很特殊的物種,《烏合之眾》中對群體的行為進行了非常精彩的論述。《烏合之眾》的作者是法國的醫生勒龐,這本書在發表之處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本書總的來說是現象的總結而沒有進行嚴格的理論上的論證。但是在後世的一系列現象都驗證了《烏合之眾》的正確性。
群體的一個重要特種就是理智的降低,當六百萬人同時收聽到一個廣播的時候,恐懼就讓這些人成為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人們沒有理智的思考,只會跟隨群體中權威的領導。在這個事件中權威的聲音就是廣播(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是通過廣播發布)。
不要以為這種利用群體來傳播恐懼的手段只會在底層人民才會上當,就在《世界之戰》引起的恐慌中有28%的大學生竟然也相信了是真的火星人攻擊地球。
和大家分享這個八十多年前一樁「趣聞」就是想告訴大家,當初聽到廣播劇而狂奔自殺的那些人今天依然存在,可能就是你和我,警惕那些傳播恐懼的人是避免上當的有效手段。
參考資料:《烏合之眾》《光榮與夢想》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