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30日,周日,晚8點。
大概有100萬美國聽眾靜靜地等候在收音機前,調好頻率,開始收聽每周日晚8點到9點的《空中水銀劇場》。
這是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出品的一個節目。按照那天晚上的安排,是播出由年輕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策劃並主播的廣播劇《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廣播劇是根據著名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成。
這部創作於20世紀初期的科幻小說,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代表作之一,對後世的科幻作品產生重大影響。在書中,威爾斯栩栩如生地描寫了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忽然遭到火星人襲擊的場景,人類的軍隊潰不成軍,整個地球差點被火星人佔領。
2005年,《世界大戰》這部小說還被改編成了電影,由史匹柏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投資額高達2.5億美元
10月30日晚上,在《空中水銀劇場》開播這個廣播劇之前,可能是為了營造氣氛,播放了一段開場白,給聽眾們先描繪了一個科學幻想的場景:
宇宙中存在比人類更高級的生命,他們雖然也無法避免死亡,但是可以像人類觀察水滴中的生命一樣,在暗中觀察人類。
隨後按照慣例,插播了一段天氣預報和一段音樂,又播放了一些關於氣象和太空方面的新聞簡報。
接下來,應該是進入正題——廣播劇時間了。
然而接下來的內容,讓守候在收音機前的100萬美國聽眾聽得目瞪口呆。
意外,是從一條插播新聞開始的。
就當聽眾們準備收聽廣播劇的時候,節目突然插入了一條緊急新聞,播報員播報:芝加哥詹寧斯山天文臺報告觀測到了火星上的爆炸。
隨即,哥倫比亞廣播電臺的記者卡爾·菲利普採訪了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理察·皮爾遜教授,向聽眾解釋剛才的天文現象。在採訪中,皮爾遜教授告訴聽眾,他剛剛遞交了一份簡報,匯報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附近剛剛發生了一場巨大撞擊——從撞擊強度來看,他認為是隕石。
這時,一條插播新聞響起:
「一個巨大的、熾熱的物體,有可能是隕石,跌落在離新澤西州首府特倫頓35公裡遠的格羅弗嶺附近農場」。
同時,在格羅弗嶺,電臺記者卡爾·菲利普和皮爾遜教授趕到了現場,他們看到了那顆「隕石」,皮爾遜教授現場連線,給廣播臺的播音員發回了現場的目擊描述:
「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就金屬外殼來看,絕對來自外星球……反正不是地球上的。因為在墜落過程中,與地球的大氣層摩擦,隕石會磨出一些洞。但這東西很光滑,如你所見,是圓柱形的。」
然後記者菲利普忽然驚叫了起來:這個物體的頂部打開了,有「人」從裡面爬了出來!
他發回了夾雜著周圍此起彼伏驚叫聲的現場播報:
「女士們,先生們,我從沒見過這麼可怕的東西!……我看見兩個發光體探出黑洞向外望……難道是眼睛?可能是一張臉,也可能是……」
「老天爺,那黑影裡伸出了一條東西,它扭呀扭呀,像是灰色的蛇。又來一條,又來一條啦!大概是觸手吧?吶,我看見全身啦。像一個黑熊那麼大,渾身閃閃,像一張溼牛皮。可是那張臉啊……我無法形容。
我簡直不敢看下去。一雙眼黑洞洞、亮晶晶的,好比毒蛇那樣。嘴是V字形的,嘴唇沒有邊緣,像在顫抖,唾沫就打那兒滴下來……」
卡爾說話的時候,背景是燃燒的爆裂聲,警笛聲。他還對現場的目擊者進行了採訪,之後繼續播報現場的情形:
「當地派了一隊員警去檢查那個東西,可是還沒走到跟前,那裡邊的火星人就向他們噴射大片火焰。」
(背景傳來那隊警員的慘叫和呻吟,還有火星人的奇異尖叫聲。伴隨著一聲巨大爆炸聲,麥克風沒有聲音了。播音員緊張地說因為發生了不可控制的情況,無法繼續播報現場情況了)
科幻作品中外星人降臨地球的場面
在一陣揪心的寂靜之後,廣播員宣布:
「我剛剛接到了格羅弗嶺打來的電話。就在數分鐘前,包括州警官在內的至少40個人,死在了格羅弗嶺村東邊的一個農場上。他們的屍體被燒得嚴重變形,已經無法辨認出來。」
之後,新澤西州駐特倫頓區民兵司令蒙哥馬利·史密斯準將代表州長發表公報:
「默塞爾和米德爾塞克斯兩縣,西至普林斯頓,東至詹姆斯堡,全部進入緊急狀態!」
在又是一小段信號中斷之後,演播室稱再次與現場取得了聯繫:
皮爾遜教授在現場附近的農場建立了觀察點,試圖能解釋在現場看到的一系列情況。教授根據自己的猜測,火星人使用的武器是「熱線武器」——在一個熱腔裡產生大量熱後用不知名的材料做成的鏡子向特定的目標發射。
而那位現場記者卡爾·菲利普呢?根據收音機裡播音員的播報,他因為受傷,已經躺在了特倫頓醫院。
各種消息播報隨後接踵而來:
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紅十字會的消息稱,緊急醫療隊已經部署到了民兵部隊;來自地方警察的消息稱,現場已得到控制;引導市民從各條高速公路撤離,而有些高速公路已經封閉……
播音員此時做出通報:
「女士們,先生們,我要發布一個消息。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我們通過科學研究得出了一個肯定的結論,那就是,正如我們親眼所見的,今晚登陸新澤西州農田的奇怪生物,就是火星侵略軍的排頭兵!」
「這是現代戰爭中各國部隊遭受的最大的潰敗。」
「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東部全部進入緊急狀態。」
收音機裡之後又傳出了美國內政部長發表的講話(非常像時任總統羅斯福的聲音),稱美國政府不應當隱瞞事情的嚴重性,但是希望大家各司其職,共御外敵;美國政府也會部署力量,將這些強大的敵人限制在小範圍內。
最後,他祈求上帝保佑美國。
但祈求似乎沒起效果。一段時間過去後,播音員悲痛地表示:由於在新澤西相關地區已經收不到任何諮詢了,所以推斷皮爾遜教授很可能已經犧牲。而更讓人驚恐的情況是:
美國國民警衛隊派遣了7000名官兵前去進攻「火星人」,不料被「熱射線」全部消滅。
《世界大戰》的劇照
情況看來已經失去了控制,因為之後的消息稱:
「火星人的目標已經轉向紐約!」
隨後,收音機裡響起了紐約市的撤離警報,廣播稱:
「我們的軍隊,陸軍、空軍,都被殲滅,碼頭上的船載滿了撤離的人正在駛離,紐約的街頭像新年前夜一樣擁擠,而有人已經可以看到火星人逼近的身影了。」
之後的各種消息不間斷地插播:全國各地都看見了類似的隕石墜落;紐約市亂成一團;戰場上殘留的美軍還在和火星人苦戰……
按照廣播的描述:
「火星人入侵紐約市,5個大型裝置部署在哈得遜河邊,向紐約發射有毒煙氣。附近的人群像兔子和蒼蠅一樣四處逃散」。
而一個絕望的聲音從收音機中傳來:
「呼叫紐約站,現在還有人在廣播站裡嗎?還有人在廣播站裡嗎?還有人在嗎?」
一陣死一般的寂靜之後,播音員冷峻的聲音響起:
「您現在收聽的是由CBS威爾斯主持的《空中水銀劇場》節目,剛才播送的是根據威爾斯《世界大戰》改編的廣播劇。在短暫的休息之後我們將繼續播出。」
原來,這是一段廣播劇。
但在這一時刻,又有多少人還靜靜守候在收音機前聽到這一段話呢?
在這場廣播播出的短短一個小時之內,上百萬的美國民眾陷入了恐慌。
哥倫比亞廣播電臺的大樓在第一時間被警察包圍了,而成千上萬的人拿起電話給廣播臺、警察局和報社諮詢情況。《紐約時報》的總機就前後接到了875個電話,其中一名來自俄亥俄州代頓市的男子直接詢問:
「世界末日何時降臨?」
而紐約布朗克斯區(The Bronx)警察局當晚接到的第一個報警電話,就是:
「火星人正在轟炸新澤西州!」
當警察詢問報案人他是怎麼知道的?報案人信誓旦旦地回答:我是從廣播中聽來的。
由於廣播中曾提到過一句「火星人目前正在新英格蘭地區集結」,導致這個位於美國東北的地區陷入了巨大恐慌,不少美國人在聽廣播的時候就當場暈倒,而另一些人開始收拾細軟裝上汽車,逃亡深山,甚至逃亡加拿大。
不過,即便是在加拿大,毗鄰新英格蘭地區的加拿大人也開始慌了起來,其中不少人緊急呼籲政府採取緊急措施抗擊「火星人入侵」。
《世界之戰》的劇照
那麼,在美國的其他地方呢?
很多人開始跑到教堂去祈禱。各地孕婦流產和提前分娩的消息急劇增多,美國的工廠開始緊急生產防毒面具。在新澤西州的一些膽子大的人,找出了家中的槍,結伴前往格羅弗嶺去「抵抗」火星人,但不少人把當地農民的三腳水塔誤認為是「火星人的噴發毒氣裝置」,對它們進行瘋狂射擊。
美國西部的KIRO和KVI廣播很快跟風報導了「火星人入侵」事件,並稱「火星人」在華盛頓州的康克裡特市著陸,大量「火星入侵者」使用毒氣和其他先進武器正準備摧毀城鎮。
那裡附近的不少美國民眾當場昏倒在收音機旁。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商人把妻子塞上汽車後直接開往華盛頓州貝靈厄姆市——在那裡,他找到到神父,懇求在「末日審判」來臨前得到寬恕。而另一群康科利特市的市民連鞋子都沒顧上穿,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自己所在的城鎮中心,互相安慰和鼓勵。一些勇敢的人拿起槍,準備隨時和入侵的「火星人」拼命。
至於「火星人」正在逼近的紐約,同樣陷入混亂。很多人從家裡逃了出來,逃跑時並沒有忘記用手帕掩住口鼻——因為廣播中稱「火星人」會釋放毒氣。大量的人聚集在公園中不肯回家,猶如發生地震一般。
那一夜,美國很多家庭徹夜不眠,陷入了驚恐之中。
第二天,《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刊登文章:《聽眾恐慌,事實上只是戰爭劇本》,指出讓成千上萬美國人心驚肉跳的「火星人入侵事件」,只是一個廣播劇的劇本。
而就在美國民眾驚恐未定的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道歉了。
這個人,就是這檔廣播劇的導演,奧森·威爾斯。
1938年的時候,奧森·威爾斯才23歲。
奧森·威爾斯出身於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發明家,母親是一位鋼琴家。威爾斯從小就學習繪畫、鋼琴和小提琴,讀莎士比亞作品,被人稱為天才。
但威爾斯的興趣其實更加廣泛,他甚至去學習過魔術和雜耍。在威爾斯6歲那年,父母離婚,父親帶他去環遊世界,他還到過中國的上海。
從中學時期開始,威爾斯就迷上了創作和執導舞臺劇,但中學畢業後,他拒絕了繼續讀大學深造,而是去愛爾蘭想去做一個畫家。之後又去了柏林擔任一個劇團的舞臺劇演員,然後想去西班牙做一個驚悚小說作家,但到了那裡卻居然成了一名鬥牛士——一份需要勇氣和技巧的職業。
最終威爾斯還是在他20歲的時候回到了美國,並且很快成功打入了百老匯。
在百老匯,威爾斯用自己在舞臺劇方面的天分,創作出了一系列轟動一時的舞臺劇:
他讓演員用現代日常服裝表演了《凱撒大帝》;讓大量黑人演員主演了以中美洲海地島為背景的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頂住政府的強大壓力導演了反映工人生活的《搖籃會搖起來》(The Cradle Will Rock)。
年輕時的奧森·威爾斯
威爾斯在百老匯迅速走紅,這也打動了當時他的僱主、大牌製作人約翰·豪斯曼。
1937年,22歲的威爾斯和35歲的約翰·豪斯曼一起在紐約創立了自己的劇團——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水星劇團」。
以豪斯曼的名氣,威爾斯的才氣,「水星劇團」很快就接到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邀請:公司給出每周日晚上8點到9點的黃金檔位,請他們進行廣播劇表演,節目名字叫《空中水銀劇場》。
當時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正面臨全美廣播公司的強勁挑戰,而決戰的戰場之一就是周日晚8點檔。全美廣播公司推出的8點檔節目是《蔡斯和桑伯恩》,收聽率高達34.7%,雄踞美國廣播界各節目排行榜榜首長達一年半。
《空中水銀劇場》當時也已頗有名氣,大概擁有100萬的固定聽眾,但要和《蔡斯和桑伯恩》比拼,底氣還是不足。如何「出新」和「出奇」來吸引聽眾提高收聽率,就是威爾斯索要面臨的問題。
1938年9月2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給希特勒發電,希望能一起召開一個全世界各國首腦都能參加的會議,盡最大可能緩和當時已經陰雲密布的歐洲戰爭氣氛。雖然這個建議並沒有收到理想的反饋,但卻啟發了威爾斯:是不是可以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世界大戰》小說改編為廣播劇本?
威爾斯把改編劇本的任務交給了」水星劇團「的編劇霍華德·古奇,要求能夠生動、活潑地將故事展現給聽眾。最終,經過激烈辯論和精心策劃,一個「新聞報導式」的廣播劇劇本就誕生了:
將整個故事轉化為一次讓人感覺身臨其境的新聞報導,動用各種所謂的「採訪」,背景音效,播報,最大程度讓聽眾們感到有意思,並且可信。
為了達到效果,這部廣播劇特地把原作小說中火星人的降落地點,從英國改為了美國的新澤西州,所有的地名、街道,橋名,都採取真實的美國名稱。
果然,廣播劇播出的當晚,威爾斯又喜又驚:
喜的是,播出的效果非常完美,確實達到了讓人「身臨其境」,但驚的是,效果似乎太「逼真」了,以至於引起了大恐慌……
奧森·威爾斯在播音中。他自己也在那場廣播劇中擔任一個角色
事實上,按照安排,這齣廣播劇在開頭,第40分鐘和結尾都有播音員的播報:
「這是一出廣播劇,這一切都是虛構的。」
但處於驚恐狀態的美國聽眾,很多人根本都沒聽到這句話,或者有些人聽到了,但根本不相信。更何況,當時在全美廣播公司播放的《蔡斯和桑伯恩》節目在進行到10分鐘左右時插播了音樂,大概有幾百萬美國聽眾是趁這個時間把頻率調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空中水星劇場》的——
這幾百萬聽眾根本就沒聽到開頭的提醒,正好直接聽到了關於「火星人」入侵的「現場播報」——至於後面的提醒出現時,很多人已經尖叫著跑出家了。
威爾斯向全國聽眾做了道歉。
由於廣播劇播出期間不止一次做出「純屬虛構」的聲明,所以威爾斯幸運地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全美民眾對他的指責聲不斷——這也引發了後來美國當局對廣播劇出臺審查制度的決定。
而在諸多指責聲中,也有一些人開始反思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部廣播劇,會引起那麼大的恐慌?
大致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客觀物質條件的促成,比如收音機當時在美國的普及程度。
有數據統計顯示,1940年代前後,3200萬美國家庭中,有2700萬家庭擁有收音機。根據普林斯頓大學後來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1938年10月30日這天晚上,至少有600萬美國聽眾聽到了《世界大戰》這齣廣播劇,其中有170萬人相信這是真的,而有120萬人因此驚慌。
而且,由於當時電視還沒有普及,收音機是廣大美國家庭接受資訊的主要工具。由於播音有「不需要畫面」的特性,使得這齣廣播劇營造「身臨其境」的難度相對減小——不需要「有圖有真相」,單憑經過策劃和組合過的各種音效,很多聽眾就會信以為真。
當時美國家庭全家一起收聽收音機的場景
其次,是大眾對權威媒體的信任。在傳媒界,有一個「魔彈論」的說法,這個說法流行的時期,恰好就是1920年代到1940年代。
按照「魔彈論」的觀點,媒介和大眾之間的關係,就是槍彈和靶子之間的關係:只要瞄準掃射,大眾肯定中彈倒地。
如果這個媒介換成權威媒介,那麼殺傷力將成幾何級增長。
「報紙上是這麼說的」,「電臺裡都這麼說了」,這樣的教條準則不僅在美國盛行,其實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如此。
但有時候有些人並不會想一個簡單的問題: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是否可能只有一個信源播報消息?
這件事發生後的幾天時間裡,哥倫比亞廣播電臺只能在每隔一個小時的「整點報時」中加上一句話:
「毫無疑問,這個故事及所有情節都純屬虛構。」
第三點,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在內心深處,總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
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全世界依舊還沒能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過來,而歐洲上空戰雲密布,很多人都看得出來:一場空前的人類大戰爆發在即,大家都有對未來和世界大戰的恐懼。
另一方面,「外星人」這個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並不是一個荒謬的不存在的概念,不然威爾斯那部科幻小說也不會如此大熱。換句話說,很多人心底裡是相信外星人存在的,尤其是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火星如果有了外星人,更增加了人們的信任程度。
如果那部廣播劇的題材是《恐龍入侵地球》或《機器人入侵地球》,當時造成的恐慌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世界之戰》的劇照
當然,總是信奉「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人,也大有存在。
所以在當天晚上,另一檔節目《未來今夜秀》的主持人傑克·帕爾接到了很多驚慌的美國聽眾打來的電話。帕爾耐心地解釋「這肯定不是真的」,但卻有不少人指責帕爾是在「掩蓋事實真相」,各種辱罵他的電話紛紛打了進來。
帕爾後來自己也只能私下向同事感慨:「在火星人入侵這件事面前,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
最後再來說幾個後續。
一個,當然還要說說奧爾森·威爾斯這個年輕人。
在經歷了「火星人入侵事件」之後,年輕的威爾斯反而因此聲名大振,得到了當時好萊塢大電影公司雷電華(RKO)的一紙合約,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終剪輯權——考慮到當時威爾斯的年紀和資歷,這是一項很高的待遇。
徹底投身影壇的威爾斯後來起起伏伏,拍出過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也有不叫好也不叫座的虧本買賣,他甚至作為演員,一度有望出演《教父》的男一號,但最終被馬龍·白蘭度拿到了這個角色。
不過奧森·威爾斯的名字已經足夠有資格篆刻在世界電影史上了,因為他後來導演了著名的《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堪稱世界電影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影片中那種拍攝技術的創新應用和敘事手法的大膽突破,和威爾斯當年策劃「火星人入侵」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七項提名,不過最終只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
再回到「火星人入侵」這件事上。
這件事發生後的一個月,全世界共有12500家報紙在討論這個話題,連當時全世界的焦點人物希特勒都暫時被拋在一邊。
但即便報紙、電臺乃至威爾斯本人都再三聲明「這是虛構的」,還是有不少美國人陷入了「陰謀論」的怪圈——他們認為這件事其實是真的 。
有一類人認為:火星人襲擊地球是真的事件,但美國政府故意通過闢謠是廣播劇的形式,掩蓋了事實真相。
如果說這類「陰謀論」很容易被駁倒的話,另一種進階的版本則讓更多的人心生疑竇:
有消息稱這是美國官方主導的一次「心理戰」測試,以測試美國民眾在這次事件中的各種心理反應,這個測試項目據說還得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資助。
各種各樣的說法,讓「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進一步成為了當時不少美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讓一些人落下了「狼來了」的後遺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傳來,有不少美國人一開始並不相信。
他們認為,這又是一出類似「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廣播劇。
(正文完)
饅頭說
其實今天寫的這個題目,是我的女兒啟發我的。
前兩天,她跑過來和我說:
「爸爸,我聽說一個故事,說有人說外星人入侵地球了,結果很多人都相信了,都跑到街上,嚇死了。」
我和她說,這件事是真的發生過的,她睜大了眼睛說不相信,於是我就想寫給她看看。
不過接下來的這段「饅頭說」,並不打算現在給她看,或者說,她現在可能也理解不了。
這是前段時間美國FOX新聞網置頂的一條新聞。
看新聞的標題,你就知道,這種帶有明顯暗示性的說法目的是什麼:《有信源相信:新冠病毒源自武漢實驗室,是中國與美國競爭的手段之一》
我相信不少人看了後會說:沒有證據,這不是信口開河嗎?
但遺憾的是,其實真的有不少美國人會相信這個,或者說,這條看似「中立客觀」的新聞其實符合他們心底裡的一些「預期」和「相信」,以至於你覺得明顯沒有證據的東西,他們會慢慢深信不疑。
可能有人會說:有些美國人真的是蠢啊!
但是,還有一篇文章,是我們中國人發的。《聚焦:美國國會通過「陸羽法案」認定茶聖陸羽為美國國父》
這篇文章說的是,因為中國的「茶聖」陸羽將中國茶葉發揚光大,經歷一系列的輾轉流傳——荷蘭,英國,北美大陸——最終釀成「波士頓傾茶事件」,美國反抗英國人的統治,最終獲得獨立。
換句話說,「沒有茶葉,就沒有美國」。
這篇看似邏輯通暢的文章,其實是一篇典型的「釣魚文」,最初出現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愚人節」。而這篇文章也堪稱是「直鉤釣魚」——全文充斥著各種作者故意埋下的「破綻」:
比如所謂的美國國會投票時間就是4月1日愚人節;白宮發言人叫「Speaker Fiction (虛構事件敘述者)」;知名的經濟學家叫「Dr. Serious Nonsense(這種詞都明顯到我都不想翻譯了)」。而川普的「推特」截圖PS痕跡如此明顯,連「2018」的字樣都沒消除……
我是抱著一種愉快的心情拖到最後看留言的——一般來說,留言區會是各類網友「玩梗」的樂園。
但看到留言,卻有點驚詫:
按照網上「約定俗成」的規矩,你一起起鬨玩梗說「反話」,是要加「狗頭」才會被視為友軍的,但那篇文章後面洋洋灑灑100條留言,一個「狗頭」都沒有。
當然,我相信其中肯定應該是有一些故意說「反話」的,但從一些留言的內容和留言人的頭像、名字來看,我覺得他們說的是他們的真心話。
這就真的讓我有點意外了。
這不是典型的「火星人入侵」案例嗎?
有幾張所謂的「截圖」,有一些所謂的「數據」,有一些所謂的帶英文名字的「專家」,再用一套看上去比較官方和權威的口吻,就能讓人相信了?
說穿了,還是那句話:
有些人,總是相信自己內心想相信的東西。
可能有人會說:都快100年過去了啊,網際網路都那麼發達了,怎麼還會有這種事呢?
但換個角度看,網際網路可能反而是一種「催化劑」。
網際網路的發展確實讓世界變小了,讓信息溝通變得更方便了,卻也在割裂一個整體的世界,形成一個個小的「信息繭房」。有些人會慢慢被局限在自己的「信息繭房」中,只聽到(或只願意聽到)符合自己觀點的聲音,只會去相信符合他們觀點的文章。
哦對了,這篇文章的閱讀是「10萬+」,「在看」是1.1萬,第一條留言的點讚是4000多個。
當然,即便在敲打下這些字的時候,我依舊願意相信: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故意挑選出這些留言的(但這個號明顯是複製粘貼這篇文章的,且從這個號其他文章的調性來看,我表示悲觀)。
或者,我願意相信,這些留言統統都是默默打了「狗頭」的友軍。
但是我還相信一點的是:
像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這種看似荒誕的真實事件,未必就真的離我們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