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的事業之巔:電影《陌生人》(The Stranger)與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廣播劇《世界大戰》(War ofthe Worlds)
1938年,奧森·威爾斯(OrsonWelles)正在為廣播劇《水星劇場廣播》(The Mercury Theater on theAir)進行排練。也正是在這一年,廣播劇《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剛剛播完。
這全是納爾遜·埃迪(NelsonEddy)的錯。75年前的一天——1938年10月30日,晚上8點,數百萬美國人打開收音機收聽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節目——《蔡斯和桑伯恩時間》(Chaseand Sanborn Hour)。這是一檔很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主角是口技藝人埃德加·伯根(EdgarBergen)和他的口技表演用的假人查理·麥卡錫(CharlieMcCarthy)。伯根和麥卡錫完成了節目的第一版塊——關於「不給糖就搗蛋」的常規節目。廣播員把麥克風傳給了當時頗受歡迎的男中音歌手埃迪。他與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MacDonald)一起主演了一系列米高梅(MGM)輕歌劇。
奇諾·洛伯(Kino Lorber)公司發行的藍光光碟《陌生人》(TheStranger)(1946)。這部電影是威爾斯在政治最活躍的時期製作的。
然而,當埃迪開始唱起《流浪者之歌》(Song of theVagabonds)那慷慨激昂的軍事曲調時,一些人把電臺頻率調到了當時受歡迎程度較低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競爭對手,剛好及時收聽到了一段打斷舞蹈節目的特別播報。一名芝加哥(Chicago)天文學家稱,已觀測火星上的「幾次熾熱氣體爆炸」,有神秘物體正以「超高速」襲向地球。隨後,一個巨大燃燒物撞向了靠近新澤西州(N.J.)Grover’sMill的一個農場,距離特倫頓(Trenton)22英裡。人們認為,這個燃燒物是一塊隕石。
據現場記者描述,有幾十個「有點像巨蛇」的生物從巨坑裡爬出來,其中一個頭部噴出一道火焰,燒毀了汽車和建築物,造成人員傷亡。聽眾們都嚇呆了。廣播裡都是尖叫聲,隨後突然陷入一片寂靜。入侵者來襲,整個美國——或者很大一部分美國人——都陷入了恐慌。第二天早晨,《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報導:「成千上萬的廣播聽眾陷入了恐慌情緒,至少20名成人需要接受休克和癔病的治療。」
實際上,聽眾們都錯過了開頭的部分——這根本不是現場廣播,而是根據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Wells)小說《世界大戰》改編而成的戲劇,由23歲的紐約戲劇導演奧森·威爾斯與他的水星劇團成員共同製作而成。《水星劇場廣播》收聽率很低,以至於還沒獲得過一個贊助商的親睞,這意味著沒有商業廣告會打斷這個長達一小時的節目(儘管也有定期的插播聲明這個節目是虛構的)。
這一切聽起來十分真實。儘管《美國經歷:世界大戰》(American Experience: War of theWorlds,一部關於威爾斯廣播劇的全新紀錄片,當時即將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播出,並發布DVD影碟)的製作者們極力澄清事實,但處於1938年的人們早已相信這是一個真實可信的消息。正受到侵略軍威脅的民眾已無法理性面對所謂火星人的威脅。前一個月,聽眾已習慣收聽有關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的新聞簡報,英和法兩國迅速與希特勒(Hitler)籤訂了慕尼黑協定(Munichaccords)。廣播劇《世界大戰》僅距第二次世界大戰僅一步之遙。
後來,威爾斯總愛宣稱《世界大戰》只是一部失敗的好萊塢惡作劇——而正是這一次「失敗」讓他成為了名人,獲得了難得的贊助商(金寶湯公司/Campbell’sSoup),還吸引了好萊塢的關注。
不過,對於1938年的奧森·威爾斯來說,這部廣播劇幾乎必定會包含政治輸入。
作為一個堅定的新政擁護者(NewDealer)和熱情的反法西斯主義者,威爾斯已憑藉他的百老匯作品——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凱撒大帝》(JuliusCaesar)引起了一場轟動。在《凱撒大帝》裡,演員們穿著典型的法西斯制服。1937年4月,威爾斯參與演出了阿奇博爾德·麥柯勒斯(ArchibaldMacLeish)的廣播劇《城市的陷落》(The Fall of theCity)。這部諷喻廣播劇時長30分鐘,故事講的是一座城市在一個無所不能的徵服者面前自願臣服的故事。這部作品以廣播新聞報導的形式講述出來,無疑對《世界大戰》製作的產生了影響。
那些喜歡聽伯根和麥卡錫的聽眾們錯過了威爾斯的廣播劇介紹,他在介紹時讀了原作中的一段文字。儘管威爾斯有著後見之明,但是他似乎為小說中潛在火星威脅的描述增添了一種獨特的預兆:眾多冷酷而無情的高智商生物,用嫉妒的眼睛凝視著地球,慢慢地制定他們必將實施的入侵計劃。
二戰後不久,威爾斯自己也在電影《陌生人》裡扮演了一個冷酷而無情的高智商生物。這部1946年的電影仍是威爾斯最受低估的一部作品。第三帝國可能已經垮臺,但對於威爾斯來說,他的角色——弗朗茨·金德勒(FranzKindler)卻體現出納粹主義仍是一種活生生的威脅。弗朗茨·金德勒是一名逃逸的納粹軍官,他給自己捏造了一個新的身份——美國康乃迪克州(Connecticut)一所男子學校裡和藹可親的老師。電影開始時,他正準備和最高法院大法官懦弱天真的女兒(洛麗泰·揚/LorettaYoung)結婚。
《陌生人》是威爾斯唯一一部在首發時就賺錢的電影,卻也遭到最嚴酷的對待。作為短命演播室國際演業(InternationalPictures)的獨立作品,在版權沒有得到續訂時,這部影片的版權變成了公共所有。儘管美國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在2007年發布了DVD版,這部影片卻早因大量非標準拷貝傳播開來。不過,如今奇諾·洛伯公司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ofCongress)的影片原本盛大發布了藍光版本。威爾斯以關注結構和細節而著稱,《陌生人》槍版中這些長期缺失的元素,終於帶著復仇的欲望重新回歸——伴隨著大範圍的降雪,深秋的場景慢慢變成了無情的白色荒地,特寫鏡頭捕抓到了金德勒孩子般的臉龐上的那些麻子和皺紋。
金德勒的主要敵人是戰爭罪行委員會的一名偵查員,由愛德華·G·羅伯森(Edward G.Robinson)飾演。他是好萊塢另一位著名的反法西斯主義者,在華納兄弟電影公司1939年攝製的首部反納粹電影《一個納粹間諜的自白》(Confessionsof a Nazi Spy)中飾演一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偵查員。
在威爾斯一生中政治活躍度最高的時期,他導演了《陌生人》。當時,他正在為自由派報紙《紐約郵報》(The New YorkPost)撰寫專欄文章,並為ABC廣播網的一個公共事務節目《奧森·威爾斯評論》(Orson WellesCommentaries)撰稿。
威爾斯在其中一個評論中譴責了比基尼環礁(BikiniAtoll)即將進行的原子彈試驗,其中一顆炸彈上有他妻子麗塔·海華斯(RitaHayworth)的照片,麗塔是Kino-Lorber電影公司的一名臨時演員,也拍了很多電影。在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Archive)裡,還有一個資料,能讓我們追蹤到威爾斯曾充滿熱情地投身於艾薩克·伍達德(IsaacWoodard)事件。艾薩克·伍達德是一名黑人退伍軍人,他在南卡羅來納州貝茨堡的鎮裡被警察暴打,並導致失明。威爾斯公開了這一事件,要求嚴懲致使伍達德殘疾的警官。
儘管電影《陌生人》的結局令人滿意——弗蘭茨·金德勒最終被打敗,但威爾斯的隱含意義卻很明確:歐洲的戰爭也許已經結束,但國內的鬥爭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