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塔龜(枯葉龜)的發現歷程
1741年,枯葉龜被法國博物學家Pierre Barrère第一次描述為「大土地龜與高低不平的和脊尺度」(翻譯)。
1783年,枯葉龜首次被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哥特洛布·施耐德分類為蛇頸龜屬。
1992年,被正名為枯葉龜。現今有兩種已經明確的枯葉龜類化石:一個是在委內瑞拉中新世地層發現的C. lewisi以及在哥倫比亞中新世地層發現的C. colombiana。雖然C. colombiana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被發現,但這兩種枯葉龜化石都是由Wood在1976年所命名的。
雖然Broin和Fuente在1993年在阿根廷上白堊紀地層中也鑑定出一塊疑似是枯葉龜類的頸部脊椎骨化石,但較為可信最古老的枯葉龜化石的時代仍是距今約2000萬年的中新世時期,但關於枯葉龜類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我們仍需要更多的化石證據。
無論是C. colombiana還是C. lewisi都與現生枯葉龜一樣在背殼凸面有三條隆脊。但研究人員仍可以通過其背甲形狀和骨盆特徵來對它們進行細分。
枯葉龜背甲可靠報導可長達40-50釐米,因為枯葉龜脖子與背甲長度相近,所以一個巨型現生枯葉龜總長可達1米,重量為10到12公斤。而化石枯葉龜C. lewisi背甲長度是45.5釐米,C. colombiana則有50釐米。
本人也是去年一個偶然機會從一位龜由手中買了幾隻枯葉,以下是我養的幾個月後的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水質:水質對於純高度水棲龜極為重要,瑪塔是一種適應能力很強的高度水棲龜種,那麼首先要考慮到的就是最基本的水質問題,它喜歡老的弱酸性水質,在飼養過程中,可以往水裡添加沉木或黑水可改變它適應的水質,有條件的還可以適當添加礦泉水,增加水中微量元素,最好可以使用過濾器。
溫度:我個人覺得瑪塔對於溫度要求並不苛刻,據平時飼養觀察溫度在20度左右時瑪塔也少量進食,所以控制在22—26度就可以了,如果溫度適宜、飼養環境夠大,食物充足這種龜生長快速驚人。
食物:在食物方面,儘量供給它在自然界的食譜,比如魚、蝦(小心蝦頭的刺,可以選擇別的種類小蝦)、無毒的蛙類、水生昆蟲等(最好都是活的),我經過飼養證明有些瑪塔個體也吃死的但是必須真死假活,用鑷子夾著魚的尾部在瑪塔的面前來回的晃動,這樣它也吃,或者也可人工餵食!
飼養環境:瑪塔屬夜間活動,別看白天它一動不動的到了深夜活動較多,所以首選較大的飼養空間,底材我建議不用,因為它輕易不排洩,但是只要一拉就是一大堆呀,這樣方便清潔。如果非要鋪就選擇天然泥土或者光滑的鵝卵石。
水位不宜過深,因為瑪塔遊泳不是很好總是爬來爬去的,不過受到嚴重的驚嚇時也會撲騰幾下,水裡可放置沉木,冬天可以使用加熱棒,最好有個溫度計時刻觀察水溫。
小眼睛的瑪塔並不是很喜歡亮光,有的朋友說它根本不用曬太陽,但是電視裡我看見過瑪塔偶爾也曬太陽(估計是為了提升身體溫度消化食物,或者是清除寄生蟲),所以我就選擇了兩個星期或者更長時間,短時間讓它曬太陽,或者用VBU燈管短時間進行對該龜的日光浴。
泳姿不太好看,也是一個懶漢。對於捕獵我們不用擔心它抓不到,採取等待、迷惑獵物方法,有時急了也會上前抓捕,我用肉眼大概估計一下有效攻擊距離應該是3釐米以內。這種龜越大越兇、越大越有特點,建議在挑選購買時儘量選擇兇猛的,這代表它屬於正常狀態(排除有些個體的特殊情況)。
這種龜也和大多數水龜、澤龜一樣在不斷生長同時也在不斷脫皮,但是我們用肉眼看上去很像爛皮,不用太緊張,瑪塔脫皮就那樣(脫下來的皮是黑色或者灰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