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如何建設海參崴的?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西伯利亞大鐵路對俄國的重要性不需多言。正是這條漫長的鐵路,連接了這個東西跨度巨大國家的疆土,讓聖彼得堡對遠東疆域的管理成為可能。

這條東西鐵路線

無論在曾經的沙俄蘇聯,還是現代的俄羅斯

都是維持巨大國土的關鍵動脈▼

在這條大鐵路的最東端,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站。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火車站,與它在1912年建成時幾乎一樣,只是外牆的顏色,從當年的綠色變成了今日的奶白色。但很少有人能想到,這座作為俄國遠東陸上運輸基點,同時也是符拉迪沃斯託克城市遺產臉面的火車站,出自能幹的中國工匠之手。

始建於沙皇時代的老建築了

(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而這也只是中國工人為符拉迪沃斯託克帶來的眾多精美建設成果之一。

將就出的驚喜

1860年,清政府與俄國籤訂了《清俄北京條約》,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從此與大清無關,成為了沙皇屬下的領土。這片廣闊土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後來被俄國改名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海參崴。

雖然海參崴在俄國遠東最遙遠的那一端

但氣候所限,哪裡的海面結冰期最短,哪裡就最重要▼

一紙條約並不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控制,俄國還需要在這裡投放足夠的力量,將其真正建設成俄國在遠東日本海邊的要塞城市,才能說徹底掌控了遠東新領土的局勢。

俄國和日本其實都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沿岸擴張

日本沿著北海道控制了千島群島

俄國則沿著黑龍江通向海參崴

雙方早晚要爭奪中國東北和庫頁島▼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直到1872年,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城市建設仍然不夠令人滿意。這主要是因為勞動力的極度缺乏。當時還沒有西伯利亞鐵路一說,從聖彼得堡發配遠東邊疆的囚犯和工人,走陸路很難順利抵達遙遠的符拉迪沃斯託克。而如果走海路,則要繞過整個歐亞大陸,極難補充。

海參崴雖然已經是俄國在遠東最好的港口了

但其實還不是不凍港,每年冬天仍然是結冰期

需要破冰船(圖中就有)

比較下來,大連-旅順的條件才是最好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而當時日本已經初步顯示出了對中國東北的野心,沙俄急需在符拉迪沃斯託克建設一座可靠的海軍港口。但缺少本土輸送的工人,讓這個在政治和軍事上有重大意義的工程也遇到了阻礙,從建築原料如磚頭、石塊等到建築工人都奇缺。

大炮巨艦時代,講究的是成王敗寇

俄國城市,首先要是一座要塞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此時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周邊,倒是的確有不少華人聚居區。在主權轉移的過程中,這些人還沒有遭到驅逐,並且顯示出了對參與城市建設的濃厚興趣,本是很好的勞動力來源。但為了防止中國勢力滲透到剛剛吞併的大城市裡,俄國對這些華民嚴防死守,堅決不讓他們進城。

在遙遠的海參崴也能吃到老北京冬季傳統小吃

(圖片@https://aloban75.livejournal.com/1389839.html)▼

同時,習慣了本民族工人的沙俄當局也並不認為這些瘦小的中國人能做好城市建設。海軍元帥康斯坦丁大公這樣評價周邊的華人:「他們力氣小、懶惰、根本不會幹木工活,僅僅在土方工程和敷設基礎方面有些用處。」

但事實證明,這位閱海無數的元帥看待華工時完全走眼了。

符拉迪沃斯託克金角灣上的中國帆船▼

1873年,俄國海軍部再也等不及聖彼得堡方向的支援,宣布要引進一批中國工人。沒想到當地華工很快展現出了在工程建設方面的天賦,不僅快速推進了擱置多年的工程,還開辦了一系列原材料生產廠,從木頭、磚頭,到石灰、石子,就沒有華人做不了的原材料,這大大補充了緊張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港建築材料。

建設船塢的中國工人▼

然而這還只是這座曾經屬於中國的城市裡,中國力量的牛刀小試。

一口熱飯就能幹活

中國工人不僅能快速推進工程,還能在一些俄國人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地方給他們以驚喜。

比如港口的重要設施吊索倉庫,俄國海軍部原來設計了一座鐵皮製的,但是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炎熱潮溼(相對於俄國西部)的氣候中,這座倉庫很快就鏽蝕了。此時中國承包商給出了一個石頭倉庫的方案,並且以最低價在公開競標中拿下了工程。

為了讓倉庫的防潮效果做到最好,這支隊伍在牆體的厚處設置了通風井,還貼心地準備了一個放支架的石頭底座,讓海軍部用得放心,管得省心。

吃苦耐勞的中國搬運工▼

而在城郊的一座石橋的建設中,中國工人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技能。一支中國工程隊和一支俄國工程隊同時開始工程。俄國工人「肌肉飽滿,掄錘有力」,但驗收的時候他們做的鑲面總是有什麼地方拼不上。中國工人「看上去懶洋洋的」,但每一下都沒有「白費力氣」,鑲面更是做得「天衣無縫」,讓俄國官員讚不絕口。

最終還是中國人建,俄國人住▼

但這些耐心的工匠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這些人的夥食標準只是一碗米飯,外加一些菜葉和整根的大蔥——和他們當年參與闖關東的祖輩在飲食上仍然保留著明顯的共同點。而這樣對待他們的,卻是領他們前來的中國工頭。

孱弱頹敗的大清國沒辦法為這些人提供餬口的營生,能在俄國吃上一口大蔥熱飯已經很讓他們滿意了。

一個由中國工人建造的俄化城市

中國人在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上卻只能作一個聽命者

這又何嘗不是大清的縮影▼

憑藉這些工人的賣命工作,工頭們倒是收穫了俄國當局的信任。此後,符拉迪沃斯託克城內的大量面子工程就全都落到了中國人的手裡。

比如服務於軍港的修理車間,不僅全部由中國工人修建,連採購的磚石也全部是中國供應商提供的。隨後,各類後勤設施,如港口總部大樓、海軍醫院、營房、發電站、內部鐵路,甚至炮彈倉庫,也都是中國工人的大手筆。新港口和碼頭被譽為不輸給前輩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託波爾。

遺留至今的19世紀工業建築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只是,當後來的末代沙皇皇太子尼古拉到訪符拉迪沃斯託克參觀新的海軍支部時,沒有一個中國工人在場迎接。此時還是太子的尼古拉也不會意識到,當地政府為了向他致敬搶造的尼古拉凱旋門,也是中國工人的傑作。

尼古拉凱旋門也叫皇太子凱旋門

(圖片@tr.pinterest.com)▼

這座充滿沙俄風情的地標建築,至今仍然能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市中心看到。表面上看上去,它是為了紀念基督教聖人聖尼古拉,但選了尼古拉而不是別的聖人,當局的用意當然已經很明顯了。但工期實在是很趕,1891年1月,凱旋門得到城市杜馬的批准,5月太子就要駕臨,他們必須在幾個月內把這座做工精細的美麗凱旋門趕製出來。

現在則是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重修)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除了中國工人,全城沒有一個工程隊敢接這個活。

而中國工程隊也確實不負眾望,3月才開始入駐工地,到了沙皇來的前一天竟然真把門造好了。第二天,市長在門樓下隆重迎接了皇太子,全城也都以這座凱旋門為驕傲,呼籲城市杜馬授予這座門的建設者一枚偉大的勳章。

1923年,尼古拉凱旋門上君主制的象徵被摘除

並被改名為共青團拱門

1930年因為阻礙交通被拆除了

後來由一位企業家出資建設了現在這座凱旋門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只有偶爾才出現在工地上的市管理局監理米·伊·蘇沃洛夫光榮地拿到了這枚勳章。

中國工程隊呢?當然是識相地就好像從未在這裡出現一樣地消失了。

哪裡有基建,哪裡有我們

雖然授予榮譽這種好事輪不到中國苦力,但每次有艱巨的任務,當局還是會想起他們。而且隨著中國工人營建的工程越來越多,他們能夠參與的城市工程也越來越複雜、精細。在日俄戰爭的大背景下,有時候甚至還是涉密的。

1903年的符拉迪沃斯託克

已經相當成規模,是俄國太平洋海上力量的關鍵支點

(圖片來自wikimedia)▼

1904年2月9日,日俄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戰爭打響,符拉迪沃斯託克作為靠近戰場的大城市,當時就進入了戒嚴狀態。城外的中國人禁止進入城市,而已經在城內的華工則被拉到了兩處秘密工地,參與海軍要塞的修建。

這兩處秘密工地,分別是謝丹卡河的防禦陣地和烏蘇里灣河岸上的海防炮,用以阻止日本從東側威脅城市。

旅順對於俄國人雖然非常重要

但距離海參崴太遠了

而控制朝鮮半島的日本人很容易海陸並進,將旅順變為一座孤島,海參崴也要做好準備防備偷襲

(圖片來自:Wikipedia@P. f. Collier & Son)▼

當時的日本海軍巡航範圍其實已經囊括了這兩個地方。而且由於這裡缺乏海防炮陣地,日本艦隊可以在此肆無忌憚地實施轟炸。中國工人們,就這樣在一場和他們完全無關的戰爭中,盡職盡責地為俄國海軍頂著炮火修陣地。

沙皇時代符拉迪沃斯託克的炮兵兵工廠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市政當局顯然也意識到了日本人的海上威脅,此後不斷加派中國工程隊前往這個俄國工人拒絕施工的地區。可以說,在日俄戰爭中慘敗的俄國能最終保住這座遠東大城市,與中國工人賣命的建設有很大的關係。但榮譽還是不可能屬於他們。

在日俄戰爭中失敗的俄國軍隊只能不停的後退

中國工人也只能做黑暗裡的「英雄」

(圖片來自:Wikipedia@PF Collier&Son)▼

此後,中國工人又在戰火中參與了一次大規模基建。

事情的起因是1905年10月底爆發的「革命」。當時符市駐紮的預備役海軍對國家拒絕輪換的命令不滿,不僅打砸了海軍總部,還遷怒於整座城市,把商店、劇院、飯館全部點燃,整座城市變成了廢墟。一直到第二年年初,才有一支臨近的軍隊趕來平息了叛亂,恢復了秩序。

由於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慘敗

1905年發生了全國性的「革命」

混亂蔓延到帝國眾多城市,仿佛是1917革命的預演

(「革命」中的聖彼得堡,圖片來自wikipedia@Ivan Vladimirov / Владимиров 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革命」中的莫斯科,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後聖彼得堡方向加強了對這裡的衛戍力度,共調集6萬軍隊前來。可原來的海軍軍營只有1.2萬人的容量,讓衛戍司令頭疼不已。

於是他們又想起了中國人。1萬名中國工人進城營建兵營,後來逐步擴充到了10萬人,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為8萬駐軍準備好了軍營和家屬大院。

在這幾十年內,符拉迪沃斯託克其實逐步要塞化

整座城市的任務就是充當帝國邊疆最堅固的堡壘

(圖片來自wikipedia@Шошин А.П)▼

同樣,交通部門也很喜歡用華工。1908年,交通部計劃在斯維特蘭娜大街和北京大街修兩座高架橋。當時高架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還不完善,能保證通車就是很了不起的成績,而中國工人卻能在幾個月內就修好一座「完美無瑕」的大橋。

而同一批工人,隨後又趕赴新火車站的工地,為符拉迪沃斯託克建造了那座足以稱為城市排面的車站。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時隔100多年,斯維特蘭娜高架和符市火車站,仍然保持著當年的英姿。

這些中國工人,則早已離開了俄羅斯的土地,不知去往了何處。而他們的後代,卻還在續寫著基建狂魔的詩篇。

仍然是那座要塞風味濃厚的城市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曾給了海參崴一切,但卻鮮為人知
    正是由於在海參崴的俄羅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等的辛勤勞動,海參崴逐漸繁榮起來,由要塞升級為城市,成為俄羅斯在遠東的重鎮。中國人參與建設的許多建築,諸如1912 年竣工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火車站,直到現在還在使用,成為該城的名片,被命名為俄羅斯聯邦級的建築紀念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 你了解過海參崴的冬天嗎?
    去海參崴觀賞雪景,對不少中國遊客來說,是一項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海參崴跨海大橋海參崴生活價格相對便宜,又沒有莫斯科那樣遙遠,是冬季出國觀賞雪景,體驗異國風情的絕好去處。今天,本文將對海參崴做詳細的介紹,帶讀者走進這座神秘的北方城市。
  • 海參崴封鎖40年後如今現狀如何?物價很低,冬天卻沒有遊客
    海參崴原本是清朝的領土,1860年被俄國分裂出去,改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如今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對於俄羅斯來說是相當的重要,已經成為了俄羅斯遠東科學中心以及太平洋艦隊的基地。海參崴被俄國奪走之後,在十月革命期間,一度成為俄國反戰派的據點,一直到1922年才再被蘇聯收回。
  • 曾經的海參崴,如今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掀開一段翻篇的歷史
    眾所周知,歷史上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海參崴。曾經是中華民族的土地,只是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更名易主。海參崴到底是不是不凍港,就一直眾說紛紜。我看到的就確實是不凍港。而且我是在最冷的一月底二月初來到的海參崴,這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最具活力的季節,走在海參崴的大街上,迎面而來的寒風,隨時讓你享受那種臉上刮刀的滋味。但我看到港口的半冰半水的海面上不斷有船行走。
  • 俄羅斯海參崴,曾是我國領土,戒嚴40年禁止出入,如今卻這般模樣
    雖然如今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的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認,這裡的曾經有中國人的痕跡。曾經中國領土——海參崴的前世今生對於我們國人來說,位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海參威,是一個被人逐漸忽視,但是又不能忘記的存在。這裡曾經是中國領土,但是偏偏在1860年的時候,清政府懦弱無能,用賠款割地的方式將海參微割讓給了當時的沙皇政府。
  • 1955年海參崴:天然優良不凍港,蘇軍重兵把守,沒有絲毫中國痕跡
    【沿岸炮兵陣地】明清時期,海參崴地區盛產海參,而「崴」是窪地的意思,故得名海參崴。這裡風景宜人,加上位於海濱地區,儼然是一處度假勝地。事實上,時至今日依舊很多中國人來這裡度假。國父孫中山曾說,「這個30萬軍失敗了,要再組織一個30萬軍,直到收復海參崴為止!」
  • 「符拉迪沃斯託克「一個中國歷史上繞不過去的「海參崴
    追溯歷史,其實俄羅斯人並不喜歡叫它海參崴,這個地方,海參崴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麼稱呼它,俄羅斯人管它叫符拉迪沃斯託克。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阿穆爾半島最南端。清朝時為中國領土,隸屬於吉林將軍。
  • 婀娜多姿、丰韻綽約的俄羅斯秘境海參崴
    秘境海參崴-常華敏旅遊散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首府海參崴很迷人,因為她婀娜多姿,丰韻綽約,並總是熱情地迎接著到訪的每一位客人中國人一般忌諱戴綠帽子,俄羅斯軍人則不然,據說越有綠帽子戴他們還越喜歡,因為那是官的象徵。到小鎮斯拉夫揚卡後,又轉乘俄方的大巴。這時,已是午飯時刻,我們便在路旁的一個小店用餐。說實話,飯菜很不合胃口,但小鎮的風情卻挺養眼。
  • 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區域將擴增
    根據政府令規定,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的區域將擴增。 根據第3119號政府令,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擴增的區域中將包括土地和部分水域。根據最新規劃,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港新增區域中將建設一個用於煤炭轉運的海運碼頭,設計年吞吐量為2000萬噸。
  • 俄羅斯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遊記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俄羅斯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遊記的歷史往事。: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一個獨特的城市,和另一個俄羅斯城市摩爾曼斯克,較為相近,這兩個城市都瀕臨大海,位於丘陵之上。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俄羅斯的一個海洋城市。所以,該城市的紀念設施和雕塑,大部分涉及海洋主題。五、史蒂芬·奧西波維奇·馬卡羅夫海軍上將的紀念碑。六、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海港基地。
  • 海參崴,每當看到這個名字,我的眼裡總是充滿了淚水
    隨著歲月的洗禮,在成長中對歷史的了解和自己心智的成熟,才越加感覺到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走下來,這一路是多麼的艱辛和坎坷再次看到海參崴這個地名,是這兩天的一個新聞,說的是一位中國遊客去海參崴旅遊,在某旅行網站上預訂了酒店,結果因為種種誤會,該網站將酒店訂到了歐洲的希臘,並讓客戶自己打車去,該公司給報銷打車費。
  • 遠東不凍港——海參崴
    但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海參崴。在歷史上,海參崴長期屬於我國領土,歸清朝吉林將軍管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直逼北京,沙俄則趁火打劫,於1860年與清政府籤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侵佔了我國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至此,海參崴脫離了祖國的懷抱。
  • 印度讓俄羅斯大發戰爭財後,還大規模投資遠東,要建設海參崴港口
    根據印度方面報導稱,在印度失去了伊朗重要的出口港口和鐵路後,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宣布,印度將參與到俄羅斯在遠東地區建設,包括印度將投資俄羅斯投資重要港口-海參崴地區,並承諾向俄羅斯遠東地區提供1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
  • 海參崴 二手車天堂
    沒去海參崴之前,滿腦袋都是軍艦、海港要塞、西伯利亞大鐵路終點等略帶神秘的詞語。對這個曾經屬於我們,如今被俄羅斯人稱為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山城,我一直想去看個究竟,但是幾天回來,「二手車」卻成了此行印象最深的一個詞。    從綏芬河出境,經歷了「傳說」中的27公裡走兩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就到達了格羅傑克沃城。
  • 你確定不來感受海參崴的冬天嗎?玻璃海灘和聖誕節可是在等你!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海參崴的雪景,對於我們國內許多遊客來說,海參崴觀賞雪景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旅行選擇。海參崴生活方面,不僅價格相對實惠,又沒有莫斯科那樣遙遠,冬季如果異國旅行觀賞雪景的話,可以選擇海參崴,異國風情的海參崴會讓你大開眼界。您對海參崴有多少了解呢?接下來跟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座神秘的北方城市。
  • 海參崴,俄羅斯的「遠東異類」
    濱海邊疆區的首府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就是非典型的俄羅斯城市。不談中俄領土歷史,單純解構符拉迪沃斯託克與當地的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筆者18到19年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生活近一年,見識了這個交織著中國韓國日本文化、由不同族群與發達的跨國貿易構成的奇怪但是非常有趣的遠東首府城市。
  • 曾經的東北良港海參崴究竟有多重要?
    此時的人們無不會懷念起那個曾經的東北良港——海參崴。這個讓無數東北人念念不忘的港灣究竟有多重要?01 故土離合海參崴,今天的俄文名稱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清朝時闖關東的直河北與山東人把這裡叫做「崴子」(山、水彎曲的地方),山東人的「跑崴子」指的就是這裡。
  • 我們怎麼丟掉海參崴的?俄國人趁人之危,鬼子六難辭其咎
    海參崴,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海邊的小漁村」。早在唐朝,粟末靺鞨在東北建立渤海國時,就將海參崴納入國土。從元朝開始,該地一直是中國政權管轄的土地。清朝時期,海參崴歸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成了許多內地罪犯流放的終點。
  • 境外遊,百度地圖比谷歌更適合中國人
    中國人海外出行,一般能用的語言就兩種——中文、英文,一般也只能看得懂這兩種語言。在英語國家還好,在非英語國家就很尷尬了。有時候英語說的溜並不一定起作用,因為你說的溜,並不代表別人也說得溜。這次「俄囧之行」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這個問題。
  • 普京與金正恩首次會晤 為何選在海參崴這所大學?
    原標題:「普金會」為什麼選在海參崴這所大學舉行?封面新聞記者寧寧 湯晨4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將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舉行會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透露,俄朝峰會將在遠東聯邦大學S樓(體育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