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斑咋還在?新模型或揭示木星「胎記」長壽秘訣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理論上早該消失的大紅斑為何還在?

新模型或揭示木星「胎記」長壽秘訣

無論從體積還是質量上看,木星都可謂太陽系行星中的「巨無霸」。儘管不少探測器早已飛掠木星,這顆外表如同油畫般的氣體星球依然蒙著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除了令人驚嘆的紅色和白色條帶之外,木星上格外撩撥人心的就是大紅斑。據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大紅斑呈橢圓形,宛如一顆巨大的寶石鑲嵌在木星的大氣雲帶之間。

大紅斑仿若木星的一個胎記。自1665年被天文學家卡西尼(Cassini)發現以來,大紅斑被人類知曉已長達300多年,人類對大紅斑的連續觀測也有100多年歷史。根據歷史觀測數據,大紅斑正在不斷縮小,形狀變得越來越圓,顏色也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面對大紅斑的改變,有學者提出,大紅斑終將會消失。這是真的嗎?

多彩的反氣旋風暴

在此之前,先要搞清楚大紅斑究竟是什麼。

木星就像一顆被彩虹條帶包裹的星球,這些條帶是因木星上氨冰雲的厚度和高度差異造成的,也與大氣壓的不同有關。如果把木星看作調色板,它身上的「顏料」會隨著木星自轉而流動,每時每刻產生變化,從而繪製出一幅獨一無二的油畫。

在這幅油畫中,大紅斑獨特而耀眼。它呈卵形,東西長約2.6×104千米,南北寬約1.2×104千米,大概位於木星赤道以南、南緯22°的位置。資料顯示,大紅斑最初的覆蓋範圍大到足以吞進2—3個地球。

由於表面存在巨大風暴和洶湧的氣流,木星也被稱為風暴的花園。而大紅斑正是一股猛烈的反氣旋(高壓)風暴。這股風暴按照逆時針方向高速旋轉,大約六個地球日轉完一圈。它的顏色有時鮮豔、明亮,呈鮮紅色;有時變淺變淡,呈粉紅色,甚至完全褪色。

這股獨特的風暴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紅斑和木星表面的其他渦旋一樣,都是由木星內部向外散發的熱流驅動,並且在強大的地轉偏向力(科裡奧利力)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它們的渦旋強度和進入木星內部的深度各有不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大紅斑與木星的內部熱流有關。

木星上有大紅斑也有白斑,這二者有何區別?孔大力解釋道,大紅斑內風速高,整個渦旋可能向下「紮根」數百公裡,因此它的存在較為穩定。而木星上其他很多白斑風速比較低,存在於大氣上層,還未能向下延伸很多。

「木星上紅色和白色區域反映了溫度的不同。」孔大力表示,「白色區域溫度較低,氨等成分會以冰晶形式存在,因此反照率較強,顯示為白色;而紅色區域溫度較高,存在形式為氣體,因此反照率降低,顏色黯淡發紅。」

有人調侃,試圖了解木星內部熱流會產生白斑還是紅斑,就像試圖預測把奶油倒入一杯熱咖啡時會產生何種圖案一樣困難。

紅雲剝落可能是自然狀態

光陰易逝,容顏易老,大紅斑也在歲月流轉中悄然改變。

100年前,大紅斑的直徑約為4萬公裡,現在只有當時的一半左右。天文學家稱,大紅斑在過去10年左右大約損失了其總大小的15%。照這樣下去,到2040年時,橢圓形的大紅斑或許會變成圓形。

面對大紅斑不斷「瘦身」且變圓的趨勢,有研究者提出疑問:大紅斑是否會消失?認為大紅斑會消失的人指出,木星大氣層中一些未知的活動可能正在消耗大紅斑能量,使大紅斑變得越來越小。

依據此前傳回的大紅斑照片,科學家們發現,大紅斑上有紅色物質剝落的現象。2019年春,有觀察者也拍攝到了大紅斑「撕下」紅色「薄片」的景象。有人推測,這是大紅斑消失的徵兆。

不過,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菲利普·馬庫斯(Philip Marcus)看來,大紅斑本身有雲層覆蓋,這種剝落現象是渦旋的一種自然狀態,並非大紅斑死亡的跡象。

「紅雲剝落可以理解為溫度較高的一團氣體離開大紅斑。近期觀察到的紅雲剝落應該是正常的渦旋相互作用的結果。」孔大力也表示,大紅斑是一個反氣旋,當一個小的氣旋靠近它時,就會造成大紅斑一些外圍部分離開大紅斑,「而且,這種相遇和影響可能經常發生」。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博士後哈桑扎德(Hassanzadeh)曾表示,許多因素可能會削弱大紅斑。比如大紅斑本身往外輻射熱量,其周圍的小渦旋也會影響大紅斑。

還有些研究者指出,大紅斑通過吞併周圍的渦旋獲得能量並延長壽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艾米·西蒙(Amy Simon)就曾表示,一些很小的渦旋在不斷匯入大紅斑中。西蒙認為,這些小渦旋可能是導致大紅斑內部動力和能量變化的因素。

孔大力則坦言,大紅斑本身規模遠大於其他渦旋,普通的渦旋對大紅斑的影響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大紅斑的動力學性質和形態。哈桑扎德也認為,大紅斑吞併小渦旋的現象不足以解釋為何大紅斑能夠如此長壽。

垂直渦旋或是關鍵因素

實際上,天文學家並不確定大紅斑的存在是暫時還是永久的。

「根據目前的理論,大紅斑或許早已消失。然而,它已經存在了數百年。」哈桑扎德說。

為了探究大紅斑長壽奧秘,哈桑扎德和馬庫斯建立了自己的模型。與其他模型不同,他們的模型完全是三維的,具有很高的解析度。最重要的是,與大多數模型僅關注水平流動旋渦不同,馬庫斯團隊的模型將垂直流動的渦旋也納入了模型構建中。

哈桑扎德說:「過去,有研究人員認為垂直渦旋不重要而將其忽略,或因為這樣建模太困難而使用了更簡單的方程式。」

隨後,他們發現,垂直運動的渦旋或許是揭開大紅斑長壽之謎的關鍵。當大紅斑損失能量時,垂直渦旋上方的熱氣體和下方的冷氣體就會流向中心,以恢復其部分損失的能量。

根據哈桑扎德的說法,類似的垂直渦旋可以用於解釋為何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洋流渦旋能持續數年,即垂直流將營養物質送到海洋表面,而後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

儘管有大量圖像證據證明大紅斑逐漸縮小。但研究人員說,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大紅斑渦旋本身大小或強度已經改變。

「大紅斑是否會消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孔大力強調,「因為大紅斑是由內部熱流驅動的,所以最終導致它消失的根本原因還是全球內部向外散發熱流發生改變。而這種變化是由木星更深部流體運動狀態改變造成的,這種改變需要的時間可能很久。」

「另一種影響大紅斑的情況就是渦旋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謂的大紅斑紅色物質脫落,就是源於其附近渦旋的影響。但從現有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來看,大紅斑在和其他渦旋發生作用時還是比較穩定的。」孔大力強調,大紅斑最終會不會消失,可能還是要由驅動大紅斑的根本因素,也就是內部熱流來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對大紅斑的地面觀測只限於顏色、形狀及位置變化。自先驅者10號和11號,以及旅行者1號和2號飛掠木星並取得近距離觀測資料後,對大紅斑細微結構的分析成為可能。研究人員也希望,哈勃太空望遠鏡能助力揭開更多木星之謎。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木星風暴漩渦「大紅斑」比地球海洋深50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2日電(記者林小春)木星上有個神秘的風暴系統「大紅斑」,看上去像長在木星身上的「胎記」。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大紅斑」為什麼這麼紅,也不明白它怎麼能持續存在幾百年,但現在他們至少知道了這個風暴漩渦有多深。
  • 木星神秘風暴漩渦「大紅斑」:比地球海洋深50倍
    木星風暴漩渦「大紅斑」比地球海洋深50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2日電(記者林小春)木星上有個神秘的風暴系統「大紅斑」,看上去像長在木星身上的「胎記」。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大紅斑」為什麼這麼紅,也不明白它怎麼能持續存在幾百年,但現在他們至少知道了這個風暴漩渦有多深。
  • 木星大紅斑:你可知我「眼」中飽含的秘密?
    7月11日,朱諾從直徑長達1.6萬公裡的"木星之眼"上空飛過時,與雲頂的距離只有大約9000多公裡。美國航天局也在最近發布了「朱諾」探測器拍攝到的木星大紅斑的圖片。將收集到的原始圖片數據公開後,很快便有一大批有才華的「公民科學家」迅速對圖像進行了處理。於是一張張有著紅色雲層的漩渦和中央深紅色「核心」的木星大紅斑圖片便呈現在我們眼前。
  • NASA:木星的「大紅斑」仍在變小
    科學家使用哈勃空間望遠鏡繪製了木星的新地圖,發現著名的木星大紅斑(Great Red Spot)仍在持續變化。
  • 木星的大紅斑可能在20年內消失
    在1830年首次出現,而從17世紀的觀測結果也揭示了木星表面的一個巨大斑點,可能是同一個風暴系統。這表明木星的大紅斑(GRS)已經持續了數個世紀。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Business Insider與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領導的Juno任務成員,和行星科學家就巨型風暴的命運進行了交談。
  • 木星大紅斑
    這可能是一個暫時的情況,也有可能木星的紅斑繼續減少它的大小。如果它繼續減少,到2040年可能看起來就像一個圓形了。我們已經在《天文在線》上寫了很多關於木星紅斑的文章。這是一個關於木星小紅斑的文章,這是一個關於木星紅斑一起碰撞的文章。
  • 木星的大紅斑怎麼了?
    近年一些照片顯示木星那個漂亮的大紅斑似乎有被拆散的趨勢,「脫落」下來的小小紅色斑點四散開來,一些科學家開始擔心,大紅斑是不是在變小,以後會消失?木星大紅斑與地球的大小對比示意圖。發現細胞的英國物理學家胡克(Robert Hooke)最早在1665年發現了木星上的這塊大紅斑。直到1979年,人們通過兩艘太空船近距離飛過木星拍攝的照片,才了解到那是一塊漂浮在有地球幾倍大的渦流之上的紅色雲層。但是同時,科學家將紅斑區域與19世紀的照片對比,覺得只有當時的一半大,首次引發了紅斑是不是會消失的顧慮。
  • 木星的眼睛——大紅斑,可以裝下3個地球
    大紅斑,是一個在木星的南赤道帶邊緣存在了很久的反氣旋漩渦,它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特徵,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經常捲起高達8千米的雲塔,有很多證據表明它已經被持續觀測了350年。木星大紅斑和白卵是木星表面的特徵性標誌。
  • 木星大紅斑要消失了
    木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當中的龐然大物,它因表面有一個大紅斑而被世人所熟知。大約在350年前,也就是我們的大清國康熙9年,國外有個叫做羅伯特·虎克的人,第一次看到木星上的大紅斑1665年,法國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有一條大紅斑並把它繪製成圖,終於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注意,此後,至1713年,這條大紅斑在可見光的波段下斷斷續續的被觀測著。1973年,為探明木星真相,美國發射了無人勘測器——先鋒10號。經過1年零9個月的宇宙飛行,「先鋒10號」終於來到了木星附近,並拍攝到了木星外形的彩色照片發回地球。這些照片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了木星上的大紅斑。
  • 木星大紅斑:不是害羞,是曬傷
    根據卡西尼探測器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認為木星大紅斑的顏色是簡單化合物在陽光照片下分解的結果,而非這個大氣旋從木星內部翻上來的物質。貝恩斯及其同事,同在JPL工作的鮑勃·卡爾森(Bob Carlson)和湯姆·莫馬裡(Tom Momary),利用卡西尼探測器2000年12月飛掠木星時發回的數據,再結合他們在實驗室裡進行的實驗,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實驗室裡,這些科學家用紫外線照射氨氣和乙炔這兩種已知存在於木星上的化合物,以模擬陽光對大紅斑極高空雲層裡這兩種物質的影響。結果,實驗中產生了某種紅色物質。
  • 木星的眼睛——大紅斑,可以裝下3個地球
    大紅斑,是一個在木星的南赤道帶邊緣存在了很久的反氣旋漩渦,它看上去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特徵,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經常捲起高達8千米的雲塔,有很多證據表明它已經被持續觀測了350年。木星大紅斑和白卵是木星表面的特徵性標誌。
  • 木星大紅斑「變臉」 ,你我有生之年內或許再也看不見了!
    木星大紅斑是木星表面的特徵性標誌,是木星上最大的風暴氣旋,長約25000千米,上下跨度12000千米,每6個地球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經常捲起高達8千米的雲塔。自從17世紀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此風暴,大紅斑至少已存在200到350年。它已經改變了顏色和形狀,但卻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
  • 為什麼木星有一個大紅斑?
    大紅斑是逆時針旋轉的,周期大約是6地球日,或14個木星日。它的直徑是東西長24–40,000公裡,和南北寬12–14,000公裡,大到足以放進2-3個地球。還不是很確實的知道大紅斑呈現紅色的原因,科學家發現木星的大紅斑面積正在縮小,暗示木星上的超級風暴出現衰退的跡象。儘管木星的大紅斑被科學家研究了近150年,但它的形成和一些機制仍然是個迷。
  • 木星大紅斑是外星人建造的結構?科學家:想像力豐富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這樣的大氣擾動實際上存在於木星上。它被稱為大紅斑,行星科學家認為至少從17世紀中期開始,它就一直在木星的雲層中旋轉。許多陰謀論者認為木星上的大紅斑是外星人建造的巨大結構,但是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批評:想像力豐富。從1830年起,人們就開始用望遠鏡和宇宙飛船近距離觀測。
  • 木星大紅斑正在縮小,已經只有兩個地球大了!
    1610年,伽利略·伽利萊首次發現了木星,隨後他也發現了三顆木星的衛星,大約200年後,塞繆爾·海因裡希·施瓦布首次發現了木星的大紅斑。從那時起,木星大紅斑一直是專業和業餘天文學家好奇和仔細觀察的對象。近幾年,這一點變得很明顯,木星大紅斑在縮小,曾經大紅斑寬度大約是地球的三倍,而現在寬度只有地球的兩倍。
  • 木星神秘的大紅斑是什麼?木星式颶風有多大?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木星上確實存在這樣的大氣擾動。它被稱為大紅斑,行星科學家認為它至少從16世紀中期就在木星的雲層中不停旋轉。自1830年以來,人們已經使用望遠鏡和太空飛行器觀察了木星當前「版本」的颶風。
  • 木星大紅斑的特殊象徵意義
    當人們關注木星時,大多離不開它特殊的標記——大紅斑。木星大紅斑位於木星南半球的南回歸線上,是一個巨大的逆時針旋轉的漩渦,據相關研究,大紅斑已存在數百年了。 為了突出木星大紅斑的體量規模,如果將地球皮膚——地殼展開,貼到木星大紅斑上面,面積幾乎恰好相當。所以,從等量替換的角度而言,木星大紅斑漩渦相當於地球洋陸漩渦,用計算機術語來講,木星大紅斑相當於地球洋陸漩渦的鏡像,前者更接近平面直觀,後者似乎立體難辨。
  • 木星的大紅斑裡竟然發現了水!
    大紅斑進行觀測,在大紅斑深處發現了水的化學特徵。
  • 木星大紅斑的秘密,其實是被太陽曬出來的
    木星大紅斑是木星表面的標誌性特徵之一。
  • 天文小科普:木星大紅斑
    這可能是一個暫時的情況,也有可能木星的紅斑繼續減少它的大小。如果它繼續減少,到2040年可能看起來就像一個圓形了。我們已經在《天文在線》上寫了很多關於木星紅斑的文章。這是一個關於木星小紅斑的文章,這是一個關於木星紅斑一起碰撞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