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測大電流電源

2020-12-03 電子產品世界

生產LED大屏幕顯示屏時,常用到大電流電源,如5v/60A,12V30A等大電流源,如何檢測大電流電源


1、從隔離和精度、方便程度,使用霍耳器件應該是首選(用LEM公司的霍爾電流傳感器,我用過300A的產品)
2、電壓表、電流表、大功率的可調電阻。
3、用電流互感器
4、找一個動鐵式電錶,撤除原線包,用合適銅線繞3-5匝即可。不過它的讀值是非線性的。
5、買一臺電子負載,300W*2,60V,60A的那種,價錢一萬二左右。
6、用水泥電阻,不過大瓦數的不好,找恐怕要定做。
7、可以直接購買標準分流器,輸出75mv,200A,100A,50A等等,不過負載還是用大功率電阻,如果功率不夠,可以多個並聯。
8、可用大功率電爐絲(如2000W),截成適當長度後多根並聯作負載,就很容易計算出電流。成本也很低。
9、串小電阻,金屬的好一點,最好是買洋垃圾上的拆機件
10、直流互感器(應該稱為鐵磁調製器) ,只是價格貴。
11、買一臺負載儀測電流輸出能力即可。
12、測量直流電流最簡單(但無隔離)的方法是採用標準電流-電壓轉換器(實際為一小電阻),標準4端器件,兩個電流頭,兩個電壓頭,滿輸出75MV。
13、分流器,是專門用來測量大電流的器件,相當於一個阻值非常穩定的小電阻,專用金屬材料組成,穩定性好,以產生75MV電壓所要流過的電流為標稱, 美國OnsetHOBO| FLIR|也即分流器係數,常用的係數有75,100,150,200,300,500,1000,2000等,分流器是比較實用和穩定的方法,缺點是沒有隔離
14、負載可用滷鎢燈,搞幾個連接一下。
15、鏮銅絲並聯0.001-0.01毆.採樣後用電壓放大器驅動電流表.誤差較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1/335866.htm

相關焦點

  • 開關模式電源電流檢測的三種常用檢測方法的詳細資料介紹
    開關模式電源電流檢測的三種常用檢測方法的詳細資料介紹 易水寒 發表於 2018-07-03 16:09:07 開關模式電源有三種常用電流檢測方法是:使用檢測電阻,使用
  • 由淺入深,手把手教你開關模式下的電源電流檢測
    電流檢測信號是電流模式開關模式電源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於調節輸出並提供過流保護。圖1顯示了 ADI LTC3855同步開關模式降壓電源的電流檢測電路。LTC3855是一款具有逐周期限流功能的電流模式控制器件。檢測電阻RS監測電流。
  • 開關電源電流檢測電路怎樣實現——看看民熔大牛的「奇思妙想」
    開關電源電路的拓撲結構分為電流模式控制和電壓模式控制。電流模式控制具有動態響應快、補償電路簡單、增益帶寬大、輸出電感小、易於均流等優點。在電流模式控制電路中,準確、高效地測量電流值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此電流檢測電路的實現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 如何把電源的功率限制變為電流限制?
    故障保護是所有電源控制器都有的一個重要功能。幾乎所有應用都要求使用過載保護。對於峰值電流模式控制器而言,可以通過限制最大峰值電流來輕鬆實現這個功能。在非連續反向結構中,為峰值電流設置限制可最終限制電源從輸入源獲得的功率。但是,限制輸入功率不會限制電源的輸出電流。
  • 開關模式電源電流檢測電阻的降壓調節器介紹和何處放置檢測電阻
    開關模式電源電流檢測電阻的降壓調節器介紹和何處放置檢測電阻 易水寒 發表於 2018-07-03 16:04:31 電流檢測電阻的位置連同開關穩壓器架構決定了要檢測的電流
  • 簡化電流感應,如何使用電流檢測放大器進行設計(五)
    第 1 章:電流檢測概述,集成電阻器電流傳感器如何簡化PCB 設計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1/409437.htm第 2 章:超出範圍電流測量,測量電流以檢測超出範圍的情況
  • 簡化電流感應:如何使用電流檢測放大器進行設計(三)
    第1章:電流檢測概述,集成電阻器電流傳感器如何簡化PCB設計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1/409410.htm第 2 章:超出範圍電流測量,測量電流以檢測超出範圍的情況
  • 電流檢測電路 電流檢測電路的應用
    一般使用電流通過時的壓降為數十mV~數百mV的電阻值,電流檢測用低電阻器使用數Ω以下的較小電阻值;檢測數十A的大電流時需要數mΩ的極小電阻值 測量電流時, 通常會將電阻放在電路中的兩個位置。 第一個位置是放在電源與負載之間。 這種測量方法稱為高側感測。 通常放置感測電阻的第二個位置是放在負載和接地端之間。 這種電流感測方法稱為低側電流感測。
  • 詳解電流驅動電流檢測電路
    讓我們首先探究其基本概念,它是一個運算放大器和MOSFET電流源(注意,如果您不介意基極電流會導致1%左右的誤差,也可以使用雙極電晶體)。圖1A顯示了一個基本的運算放大器電流源電路。把它垂直翻轉,這樣我們可在圖1B中做高邊電流檢測,在圖1C中重新繪製,來描繪我們將如何使用分流電壓作為輸入電壓,圖1D是最終的電路。
  • 基於UC3825的低壓大電流開關電源
    基於UC3825的低壓大電流開關電源 秩名 發表於 2011-09-27 18:14:00   介紹了一種以PWM 控制晶片UC3825為核心的低壓大電流開關電源的設計方案, 闡述了主電路的拓撲結構及主控制電路的電路設計
  • 電流驅動電流檢測電路詳解,如何使用分流電壓作為輸入電壓,
    把它垂直翻轉,這樣我們可在圖1B中做高邊電流檢測,在圖1C中重新繪製,來描繪我們將如何使用分流電壓作為輸入電壓,圖1D是最終的電路。 【圖1、此圖描述了從基本運算放大器電流源轉換為具有電流輸出的高邊電流檢測放大器】 基本電路 圖2顯示了電路電源電壓低於運算放大器的額定電源電壓
  • 一種高端大電流檢測放大器電路的設計
    在電信和其它使用高電壓負電源軌的場合,可將一個儀表放大器與獨立元件簡單結合,實現大電流檢測以保護電路。高端大電流檢測放大器(CSA)主要用於正電源軌電流監測。
  • 基於精密超低功耗放大器的電源電壓的高端電流檢測方法
    基於精密超低功耗放大器的電源電壓的高端電流檢測方法 Catherine Chang 發表於 2017-11-29 15:45:01   簡介
  • 高端電流檢測:差動放大器vs.電流檢測放大器(一)
    在電機控制、電磁閥控制以及電源管理(如直流-直流轉換器與電池監控)等諸多應用中,高精度的高端電流檢測都是必需的。典型三相電機控制中的高端檢測  在上述所有配置中,監控負載電流的取樣電阻上的脈寬調製(PWM)共模電壓在從地到電源的範圍內擺動。利用從電源級到FET的控制信號可以確定這個PWM輸入信號的周期、頻率和上升/下降時間。因此,監控取樣電阻上電壓的差分測量電路要求極高共模電壓抑制與高壓處理能力,以及高增益、高精度和低失調——其目的是為了反映真實的負載電流值。
  • 新型CPU及微處理器低壓大電流可編程輸出電源設計
    因此,FAN5240適合用來設計為CPU及微處理器供電的低電壓、大電流、可編程輸出電源。  1 FAN5240的主要特點和功能參數  1.1 主要特點  FAN5240晶片內部具有精密電壓參考和一個特殊的綜合補償電路,因而可提供極好的靜態噪聲和主電壓動態調節特性。
  • 典型大電流降壓型穩壓器電源設計方案解析
    結果,系統電流消耗和所需的總功率增加了。因此,需要最先進的封裝和創新性內部電源級設計,以將電源 IC 中的熱量散出來,同時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功率。  大電流應用的電源設計挑戰分析 此外,較大的電源抑制比和較低的輸出電壓噪聲或紋波需求是另外兩項需要考慮的挑戰。
  • 電流互感器在開關電源中的應用
    摘要:電流互感器可以用來檢測高頻開關電源中的單極性電流脈衝。分析了電流互感器構成的電流檢測電路工作過程。比較了磁芯自復位、強迫復位的特點。
  • 正確的計算理想的電源電流變壓器設計方法
    隔離式電流檢測有多種實現方式,例如電流互感器(CT)、隔離放大器和霍爾效應電流傳感器。其中,霍爾效應電流傳感器因其簡便易用、準確、體積小且具有直流檢測能力,成為比較理想的選擇。 電流互感器是基於變壓器的原理對電流進行採樣,使用CT可以檢測MOSFET或者IGBT的開通電流。CT的快速響應速度使其非常適合於用做峰值電流控制和過流保護控制。
  • 如何轉換開關電源系統電壓模式與電流模式?
    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電流模式的開關電源系統,當輸出負載變化時,或者在一些工作條件,為了系統的穩定,增加一些補償的信號,此時,系統會在電流模式中引入部分的電壓模式特性,或者完全進入電壓模式。對於跳脈衝模式,變換器進入非連續電流模式,高端的開關管的開通時間為控制器所設定的最小導通時間,同時在有一些開關周期,高端的開關管不導通,也就是屏蔽,或跳去一些開關脈衝,以維持輸出電壓的調節。注意到:在輕載或空載時,電流信號很小,系統也很難檢測到電流信號,另一方面,由於高端的開關管的開通時間固定為最小導通時間,已不受電流檢測信號的調節,電流反饋事實上已經不起作用,也就不參與到反饋環節。
  • 如何為您的高壓系統選擇合適的電流檢測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7/415418.htm在高壓系統中,信號和電源隔離有助於保護人員和關鍵電路免受高壓交流或直流電源和負載的影響。隨著系統集成了更多的電氣功能,人們目前正在努力進一步縮小這些系統的體積。在縮小體積的同時如何降低系統成本和設計複雜度,並維持系統的高性能,對工程師來講是一個全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