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毒蛇 竟是它們
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氣溫溫差大,物種豐富,毒蛇資源也很多,那麼多的毒蛇你知道誰才是毒王嗎?下面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中國十大毒蛇。
白唇竹葉青
分布於東亞及東南亞的中南半島
白唇竹葉青,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白唇竹葉青以血循毒為主,傷口處理不當,則會發生危險,能引起傷口劇痛,水腫,漸至皮下出現紫斑,最後導致心臟衰竭死亡。
白眉蝮
多分布於東北長白山
白眉蝮,蛇目、蝰科、主要棲息在寬闊田野中的一種劇毒蛇類。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
眼鏡王蛇
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
眼鏡王蛇,眼鏡王蛇屬。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裡。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眼鏡王蛇毒性極強。眼鏡王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臟毒素。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質所組成。
灰藍扁尾海蛇
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
灰藍扁尾海蛇,爬蟲綱有鱗目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動物,棲息於海洋之中。灰藍扁尾海蛇背部多以藍色及灰色為主,腹部則以黃色為主,身上滿布黑色的橫向條紋。灰藍扁尾海蛇擁有強烈的神經毒素,但由於它們的口部細小,攻擊性較低,因此對人類的威脅並不特別嚴重。
尖吻蝮
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
尖吻蝮,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同時,尖吻蝮蛇攻擊性極強,而且頭部可大幅度旋轉,沒有經驗的人野外遇到應遠遠避開,不要輕易嘗試用手抓取。
金環蛇
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
金環蛇,是毒性很強的蛇。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金環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
銀環蛇
陸地第四大毒蛇
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毒腺很小,但毒性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但由於該蛇生性膽小、性情溫和,不主動攻擊人,因此為其所傷的案例並不多。銀環蛇具有兩種神經毒素,輕微中毒時身體局部產生麻痺現象,若是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交接位置,則會阻絕神經傳導路線,致使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呼吸麻痺。
原矛頭蝮
臺灣六大毒蛇之一
原矛頭蝮,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有劇毒。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致死量48毫克(乾重)。
圓斑蝰
分布於華南地區、臺灣及東南亞地區
圓斑蝰,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山蝰屬下的一種有毒蝰蛇。體粗壯,全長1m左右。頭較大,三角形,前端較窄,後端較寬;鼻孔大,背位,無頰窩,頭背為小鱗,起稜。並有咬住不放的現象。圓斑蝰的毒素有兩種,一種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種是神經毒素。此外,圓斑蝰的毒素會使中毒者出現像中風的症狀,令治療者未必能及時發現毒害,因而延誤治療。
中華眼鏡蛇
分布於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
中華眼鏡蛇,眼鏡蛇科。中華眼鏡蛇為大型前溝牙毒蛇,分泌的是神經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後如不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受驚擾時,常豎立前半身,頸部平扁擴大,作攻擊姿態,同時頸背露出呈雙圈的「眼鏡」狀斑紋。中華眼鏡蛇體色一般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無白色細橫紋。成蛇體全長為1.5~2米。
作者:天天的小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