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裡,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的簡單,真是真的簡單!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 ,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實上一個人維持生存的和健康所需求的物品並不多了,超乎此的屬於奢侈品。他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
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理察·巴赫簡單的需求,簡單的人際交往,簡單的生活方式,簡單的工作狀態。貝聿銘曾經說: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簡單是一杯清茶,淡然中透著清香,身清爽,心恬靜;簡單是一把鑰匙,打開幸福之門,屏蔽繁亂的世事和煩躁不寧,充實純粹,自得自在;簡單是一首詩,純粹中感受生活的雅致和雋永;其實簡單更是一筆財富。在現如今這個人人活得很累、精神壓力與日俱增的社會中,「簡單做人、簡單做事」。不失為自我調整心態、把握最佳人生道路的方式之一。
智者的特點,一方面,很少的物質就能使他滿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滿足,原因只在於,他的心思不在這裡,真正能使他滿足的是精神事物。
在生存需要能夠基本滿足之後,是物質欲望仍佔上風,繼續膨脹,還是精神欲望開始上升,漸成主導,一個人的素質由此可以判斷。
我一向認為,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這當然必須免去物質之憂、但並非物質越多越好,相反毋寧說這兩者的的實現是以物質生活的簡單為條件的。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麼閒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上簡單的生活。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他們。當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處,都捨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麼我們即使擁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只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們列為了日程。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一些,我們會很難做取捨。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那麼,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
活的簡單,心會簡單,生活也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