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快到桶裡來!

2020-11-26 中國青年報

  安德魯·特頓正在西班牙的工廠裡完善機器

  皮特·塞格林斯基(左)和安德魯·特頓

  亞熱帶的陽光曬得皮膚微微發燙,海水捲起白色的浪花,四周椰林樹影,景致如畫,皮特·塞格林斯基眯著眼躺在沙灘上,一切「就像明信片中一樣完美」。他翻身一摸沙子,手裡多了一片使用過的衛生巾。

  「那種感覺糟糕得讓你恨不得自殺。」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大海不應該是那樣的。」

  他想回到小時候,海水清澈見底,呈現一片無邊無際的藍色。

  塞格林斯基出生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黃金海岸,是泡在海裡長大的。光腳踩著柔軟細膩的白沙、在湛藍透明的海水裡翻騰,是他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但不知從何時起,他發現自己「被塑料包圍了」。

  在老家拜倫灣遊泳,他隨手一撈就是一個白色的大塑膠袋。在希臘潛水,他發現海裡的塑膠袋比魚還多。在印度尼西亞,他遇見一隻纖細的淡金色小海馬,尾巴緊緊纏繞在粉色的塑料棉籤棍上。這個熱衷於在世界各地衝浪的小夥子數不清自己踏上過多少座島嶼,但所有的海灘上都有塑料垃圾,無一倖免。

  同為衝浪愛好者,安德魯·特頓的感受和朋友塞格林斯基一樣。一次,這位曾乘船環遊世界的澳大利亞水手坐在一艘即將從洛杉磯啟程前往夏威夷的遊艇上,看著四周漂浮的垃圾,突然靈光一現:既然陸地上有垃圾桶,為什麼不在海裡也放一個呢?

  塞格林斯基曾在一家塑料製品廠做過工業設計師,他聽特頓說起那個想法,就一頭扎了進去。

  他花了整整4年時間,終於做出了一個體型小巧、操作簡單的「海洋垃圾桶」,並將其命名為「Seabin」。

  他攢夠錢立即辭職,躲起來鑽研海洋垃圾桶

  每隔幾天,塞格林斯基和特頓就會一起來到海邊,為Seabin換上新的垃圾袋。

  這個被固定在碼頭上的圓柱形垃圾桶漂浮在海面,只要岸上的水泵一工作,附近的水流就會被抽進桶裡。搜集袋是用細密的天然纖維網製成,直徑超過兩毫米的碎片都會被留下。桶裡還裝了水油分離器,不讓油汙和清潔劑洩漏,乾淨的水可以重新流回大海。

  風平浪靜的時候,這張「大嘴」能把方圓6米以內大大小小的垃圾吸過來吞掉。與過去人工清理垃圾的方式相比,它不僅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能一天24小時不知疲倦地連續工作。

  一臺Seabin每天可以收集1.5公斤垃圾,裝滿12公斤需要清空一次。一年下來,它能從海水中清理出500多公斤垃圾,相當於回收兩萬個塑料瓶或8.3萬個塑膠袋。一般港口只要安裝4臺機器,就能基本滿足垃圾清理的需求。

  飲料瓶、薯片袋、注射器、菸頭、釣魚線、一次性咖啡杯、午餐盒和叉勺……在被Seabin捕獲的「戰利品」中,塞格林斯基和特頓見識過各種各樣人類的廢棄物,其中最多的就是塑料。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數據,大約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已經生產了約83億噸塑料。2014年,人類扔掉了573億個塑料瓶,平均每分鐘用掉100萬個塑膠袋。

  2015年,《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從陸地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往海裡倒一卡車,每30釐米的海岸線上就有5個裝滿塑料的垃圾袋。

  正如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詹娜·賈貝克所說,人們正在「被自己製造的垃圾所淹沒」。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可·蘭貝蒂尼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人類把海洋管理得一團糟,已到瀕臨崩潰的邊緣。

  「我們必須馬上採取行動。」塞格林斯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在線記者。

  他花了一年時間偷偷攢錢,攢夠錢就立刻辭職。從2014年開始,他鑽進西班牙馬略卡島一個由廢舊倉庫改造成的工廠裡,嘗試把腦子裡Seabin的雛形變成現實。

  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東西比想像中更燒錢。

  為了以最可持續、環保的方式清理大海,塞格林斯基只用由紐約環保組織Parley從海洋收集的塑料來打造Seabin。他的積蓄很快耗盡,又不願意接受商業投資,只能求助於眾籌網站。

  那段時間,他沒日沒夜地蹲守在馬略卡的工廠裡,認真回答網上每一個人的提問,每天只睡兩個小時。

  時間太緊張了。在海洋「垃圾場」,塑料製品已經成了海洋食物鏈的一部分。

  到2050年,將有99%的海鳥以塑料為食

  自從辭職以來,塞格林斯基就收穫了有生以來最大程度的自由。他可以留著亂糟糟的長髮,穿著松松垮垮的T恤衫,成天光著腳踩在細軟的沙子上,隨時都能下海戲水。

  在他看來,每年少買幾雙鞋,少製造一些塑料垃圾,海洋動物就能多一線生機。

  從一開始製造「海洋垃圾桶」,塞格林斯基就懷著「對海洋和海洋野生動物深深的敬意」。Seabin在測試過程中偶爾吞進一條小魚,他會小心地把它從垃圾堆裡挑出來,放回大海。

  世界海洋保護組織稱,塑料威脅至少600種野生動物的生存。

  在南喬治亞島上的南極科考隊工作兩年多以來,英國動物學家露西·奎恩和一對信天翁成了好朋友。她親眼目睹它們每天輪流飛到數十公裡外,花一整天時間從海裡覓食哺育幼鳥,卻總是帶回塑料碎片。

  浮遊生物分解黏附在漂浮的塑料碎片上,散發出類似於腐爛海藻的氣味,欺騙了這對初為父母的鳥兒。

  兩隻幼鳥死去了。奎恩含著眼淚,親手解剖它們。一隻幼鳥被一根尖利的塑料牙籤刺穿了胃,另一隻幼鳥的食道被氣球碎片堵得嚴嚴實實。其餘幾隻倖存的幼鳥,也反芻出了保鮮膜、食品包裝袋、一次性餐具和塑料瓶的碎片。

  「讓我真正感到羞恥和憤怒的,是人類製造了這個問題。」她告訴媒體。

  根據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科學家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人們在不到5%的死亡海鳥胃裡發現了垃圾碎片,這個數字到今天已飆升至90%,每年有超過100萬隻海鳥因被塑料纏繞或吞食塑料死亡。到2050年,預計將有99%的海鳥以塑料為食。

  為了拍攝紀錄片《塑料海洋》,英國製作人魯克斯頓花了4年時間,探訪北極的冰川、無人涉足的原始島嶼、太平洋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他發現到處都有塑料的痕跡。

  在肯亞的一間「海龜」醫院,半數海龜因為吃了塑料被漁民送來。醫院大桌上擺滿了當地居民從海灘上撿來的塑料垃圾,裡面有漁網、尼龍繩、編織袋、吸管、酸奶瓶和塑料打火機,一隻防曬霜瓶子上留下了被魚啃咬過的痕跡。但更多的塑料碎片和乾枯的海藻混在一起——它們太小了,根本無法被收集。

  2017年初,挪威動物學家泰耶·裡斯列凡德在一頭擱淺的鯨魚胃裡發現了30多個塑膠袋。它的胃和腸道被塑料堵塞,產生劇烈的疼痛和虛假的飽腹感。它看起來十分瘦弱,營養不良,身上幾乎沒什麼脂肪。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報告稱,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控制措施,預計到2025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將達到魚類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將超過魚類。

  「這是個令人心碎的現實。」塞格林斯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唯一的希望,就是確保塑料從一開始就不會流入大海。

  未來的大海最好不再需要Seabin

  在幾家媒體的合力宣傳下,塞格林斯基開發的「環保神器」很快就火了,宣傳片的點擊量迅速從1000萬次升至1.2億次。他平均每分鐘收到4封郵件,顯示捐款進帳的手機提示音「滴滴滴」響個不停。

  儘管從眾籌網站募集到30多萬美元資金,但迄今為止,賽格林斯基自己只賺了300美元。付完房租和水電費,給兩名員工按照最低標準發完工資,這家初創企業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最窮的時候,他渾身上下找不出100美元,沒有地方住,只能在辦公室的角落裡過夜。

  對他來說,賺錢不是目的,做好這個個頭不大的黃色垃圾桶比什麼都重要。他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它,「就像保護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售價3300英鎊的第一臺Seabin被安裝在英國樸茨茅斯港後,塞格林斯基接到了許多訂購申請,「可能全世界的碼頭都給我打電話或發郵件了」。

  巴黎市政府想把Seabin放進塞納河,倫敦市想把它安裝在泰晤士河的幾個碼頭,西班牙國王則盛情邀請這兩個澳大利亞小夥子去參觀他的遊艇俱樂部。

  目前,Seabin只能安裝在碼頭、港口、內河航道、湖泊等相對平靜的水域,只能收集水平面的漂浮垃圾。對於風浪較大的外海和懸浮在水中的垃圾,這個小體量的「海洋垃圾桶」無能為力。

  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碎片項目協調員雪莉·裡皮亞特看來,Seabin的清理範圍和數量都十分有限,對於解決海洋汙染問題效果甚微。

  據《自然》雜誌報導,被海洋科學家稱為「定時炸彈」的太平洋垃圾帶,在過去10年裡面積擴大了5倍,平均每平方公裡有100萬個塑料碎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稱,從太空俯瞰地球,這個垃圾帶和長城一樣醒目。

  90後荷蘭小夥兒博揚·斯拉特設計了一個長達100公裡的浮動屏障,攔截被海風和洋流「送上門」的垃圾,希望用10年時間把42%的太平洋垃圾帶清理乾淨。

  非政府組織海洋保護協會主張在垃圾進入海洋前,就在河流和海岸前將其「捕捉」。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垃圾資料庫,32年來已經有超過1200萬名志願者清理了10萬噸垃圾。

  如今的海洋就像一碗濃稠的塑料湯。大量的塑料垃圾像胡椒粉一樣混在湯裡,而不是像油脂一樣漂在水面。其中,粒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它就像蚌殼裡的沙子,對海洋生態的危害最大。

  塞格林斯基承認,海洋中的垃圾太多了,沒那麼容易清理乾淨。在他看來,Seabin也許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它「至少是一個開始」,方向沒錯。

  他正在開發更細的過濾器,試圖「捕獲」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還計劃用Seabin回收的塑料垃圾製造出一隻新的「海洋垃圾桶」。

  在他看來,清理海水中的垃圾前,最重要的是先得「把水龍頭關掉」。技術永遠不會是海洋汙染的解決方案,人們努力的終點,應該是重新思考如何對待海洋。

  他的終極目標,是讓未來的大海不再需要Seabin。

相關焦點

  • 每年800萬噸海洋垃圾 「海上垃圾桶」或許是個辦法
    央視網消息: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海洋佔據了70%以上的面積,然而日益嚴重的海洋汙染問題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威脅。數據顯示,每年全球範圍內產生的海洋垃圾多達800萬噸,如何清理這麼多的海洋垃圾?下面這款「海上垃圾桶」或許能夠帶來一些啟發?
  • 海洋塑料垃圾,你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自7月1日上海開始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制度,一時間垃圾分類成為熱門話題。陸地上的垃圾要處理,海洋上的垃圾也不容忽視。(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據人民日報導,每年約有1300萬噸垃圾流入海洋,可海納百川,垃圾除外。事實證明,在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面前海洋表示自己承受不來!!於是在發起海嘯時統統還給了海灘。不用運輸,不用人力,垃圾來的不要太容易!此時人們不禁疑問如此多的海洋塑料垃圾,從何而來?
  • 廣州海洋實驗室又招人啦!快到碗裡來~
    廣州海洋實驗室又招人啦!快到碗裡來~ 2020-09-08 0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方形垃圾桶如何選擇垃圾袋尺寸?
    確實,給長方形垃圾桶配垃圾袋相對麻煩些,因為不僅要考慮高度,還要計算周長,且我們的友商——垃圾桶廠家,也明確告訴我們,同一容積下,方形垃圾桶的尺寸存在不同。依據方形垃圾桶,我們可以算出配套的垃圾袋尺寸,方法如下:垃圾袋的總寬度≥(垃圾桶口長度+寬寬度)x2,即垃圾桶口外壁周長。垃圾袋的長度≥垃圾桶口寬度÷2+垃圾桶口高度,(為方便使用後垃圾收集,計算出垃圾袋長度後,建議再增加10-20釐米的長度)。
  • 【垃圾分類】海洋公園管理中心的垃圾分類工作
    2020年,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制定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方案》和《垃圾分類工作監督管理制度》,成立垃圾分類領導小組
  •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海洋垃圾從哪來,問我吧!
    我長期致力於海洋垃圾的調研與治理
  • 海洋石油大廈樓道垃圾桶搞懵上班族 容易扔錯桶
    市民反映  紅、綠乾濕垃圾桶易混投  距離《條例》正式實施只剩一周多的時間,垃圾分類的規範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記者蹲點採訪的愛建城小區內的商務樓——海洋石油大廈似乎還未做好準備。她細看被黑色塑料垃圾袋覆蓋的「溼垃圾」字樣,恍然大悟,「一直誤會,以為紅色嘛,就一定是有害垃圾桶。」楊酈說,「樓層沒有可回收垃圾桶,也不知道紙質快遞袋、廢紙、礦泉水瓶投哪裡?」  她向記者抱怨,她家居住的小區臨時垃圾投放點和垃圾箱房的垃圾桶有四個顏色,分別是黑色的幹垃圾桶、棕色的溼垃圾桶、紅色的有害垃圾桶和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桶。
  • 海洋石油大廈樓道裡的垃圾桶讓白領蒙圈
    在長達兩個月的垃圾分類訓練中,我已經諳熟了每個桶的顏色及所對應的功能用途,到單位看到這個紅桶,馬上聯想到有害垃圾,綠桶在腦海中搜不到信息……有點懵,太容易搞混了!「有些人對垃圾分類不上心,圖省力,分也不分直接一丟。但多數人跟我一樣想分類,不排除其他人也有被桶的顏色迷惑,然後放棄分類,直接丟的情況。有時注意力不集中,不小心就投錯了。」
  • 【科普小知識】垃圾分類的幾大誤區,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
    【科普小知識】垃圾分類的幾大誤區,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你扔出去的垃圾都扔對了嗎?廁紙是可回收的嗎?大骨頭從廚房來,是易腐垃圾嗎?這些容易混淆的垃圾分類誤區你中招了嗎?下面和吉晨小衛一起來看看,垃圾分類都有哪些誤區。
  • 海洋垃圾處理 誰來為你保駕護航?
    浙江在線7月24日訊(記者 孫璐) 夏天到了,走在海灘上,吹著海風,想必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眼前突然看到成堆的垃圾,那你的心裡將作何感想呢?  近日,記者所在的省第28督查組在洞頭縣的三盤港就看到了這樣不和諧的一幕。
  • 海洋垃圾或將達6億噸!科學家已經證實,人類糞便裡發現多種塑料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商業活動照常進行,20年後,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將會是現在的近三倍,這將引發海洋之中的塑料垃圾不會降解的模式,同時海水中塑料的總量將達到6億噸。所以這個速度真的是非常快,流入海洋的塑料數量將可能出現「爆炸式」增長,這明顯不是一個好事情,雖然世界多國都在禁止塑料產品的使用,但是並沒有完全的解除。
  • 由海洋垃圾汙染引發的環保反思,值得一看!
    因為海洋環流的關係,全球的海洋垃圾都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垃圾帶。
  • 清潔海洋垃圾
    清潔海洋垃圾是一款非常輕鬆好玩的休閒益智類遊戲,遊戲的畫面非常的乾淨簡潔,各種生動有趣的背景音樂以及簡單的遊戲操作,都能夠使更多的玩家進行遊戲的操作,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多種多樣的遊戲關卡,能夠讓玩家在這款遊戲中快速的闖關,體驗通關的樂趣。
  • 垃圾分類與海洋垃圾汙染
    雖然垃圾分類開始的時候會有點痛苦,但是對於地球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來小編就從海洋專業的角度說一說目前海洋中垃圾汙染,特別是塑料垃圾,的現狀和危害。在內陸,塑料垃圾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一般經過河流搬運入海。而在海岸帶,塑料垃圾則是直接進入了海洋。進入海洋的垃圾一般有三種命運。
  • 港媒:汙染世界海洋塑料垃圾 中國佔三分之一
    原標題:港媒:汙染世界海洋塑料垃圾 中國佔三分之一   香港《南華早報》2月14日文章,原題:報告稱,汙染世界海洋的塑料垃圾,中國佔三分之一 塑料瓶、塑料桶、塑膠袋、牙刷甚至注射器,高高地堆放在負責廢品回收的村民和農民工周圍。
  • 海洋垃圾殘害海豹海獅:橡膠帶深陷肉裡(圖)
    北京時間2月16日消息,美國阿拉斯加漁業部門拍攝的一段錄像顯示,海洋垃圾對海豹和海獅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從這些恐怖的圖片上可以看到,這些動物不是脖子被橡膠帶、塑料包裝帶綁住,帶子已經深深陷進肉裡,就是被漁網束縛住,或是誘魚假餌從它們的嘴巴裡伸了出來。  在一張更恐怖的圖片裡我們可以看到,一隻死海獅的鰭狀肢被風袋困住,這導致它溺水身亡。據稱有很多這種動物從小被塑料帶子束縛住。但是隨著它們的年齡增長,體型變得越來越大,帶子就會慢慢陷入它們的肉裡,最終將它們活活勒死。
  • 溫州城區垃圾桶分紅綠藍灰四色 投垃圾要先看顏色
    記者 李庭  四色垃圾桶分裝各類垃圾  該方案根據我市城區生活垃圾成分特點,按照大類粗分、簡便易行的原則,將日常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類,並在中小學校、幼兒園以及有處理條件(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等先行開展「廚餘垃圾」細分類。
  • 每天800萬件垃圾進海洋 我國海洋垃圾汙染物不容忽視
    而近10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局部區域汙染嚴重。一類至二類水質所佔比例總體呈現波動增加的趨勢,2012年較2003年增長了19.2%;三類水質比例則顯著減小,由2003年的19.8%下降到2012年的6.7%;四類、劣四類水質所佔比例較為穩定,在18%~35%間波動。4個海區中渤海、黃海、南海水質總體好轉,東海水質有所下降。
  • BBC紀錄片拍到抹香鯨吞食塑料桶 號召人們保護環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4日報導,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的《藍色星球2》紀錄片顯示了一幕令人震驚的場景:一頭巨型抹香鯨試圖吃一個藍色的塑料桶,還有一隻被塑料牙籤穿透腸子而死掉的小信天翁。
  • 海洋裡有多少垃圾了啊_澎湃新聞-ThePaper
    X 海洋裡有多少垃圾了啊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劉永龍 2018-11-29 海洋中漂浮的塑料製品已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