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佛系媽媽,從早教機構到英語啟蒙,哪一樣都沒有跟上潮流。
因此,由於分離焦慮胖米上幼兒園哭了2個多月,上小學哭了將近2個月。
英語從無啟蒙,到快3歲時我才開始有意識給她找些英文動畫片,每天看起來。
如今小學一年級,同齡的孩子們都學了幾年英語,我們也僅僅上過半年的線上口語和2個月線下課程。
經調查,90%的家長都會選擇的課外班中,英語始終牢牢排在第一位。
而我的做法,在當時很多家長看來有些不可思議。
直到5歲半,胖米的26個字母還分不太清楚,單詞倒是會了一些,也是偶爾記得偶爾忘了。
當時不僅一個人告訴我說,你們家孩子英語學得太晚了,以後她會跟不上的。
我並沒有太動容,還想再等等,再等等。
我始終認為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在我們沒有找到最有趣的課程之前,不想讓不太友好的教育理念,磨滅她的興趣,畢竟她還太小。
現在想想,胖米學英語的歷程非常簡單,也很短暫,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一直在以一種緩慢的方式穩步前進。
第一階段,純輸入階段
胖米3歲之前,除了偶爾聽聽英文兒歌,基本沒有安排任何英語學習課程。
到了3歲,進入幼兒園,隨著幼兒園每天一節英語課,我在家中也給她安排每天3集的英文動畫片藍色小考拉(Penelope)。
那個時候,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很受歡迎,我想著每天一節外教課+30分鐘英語動畫片,應該算是浸入式教育了。
後來,我見到姐姐家的小外甥,不到2歲開始上早教,每周有很多英文早教課,娛樂中跟著外教進行互動學習,中英文詞彙自動切換交流。
我才發現,我的所謂浸入式真的太小兒科了。
不過,也沒關係,畢竟胖米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看那半個小時的英文動畫片。
第二階段,初步輸出階段
幼兒園,英語好的小朋友會用英語講故事,會跟外教交流,而胖米統統聽不懂。
4歲以後,我們的英語動畫片慢慢增多起來,《獅子王》(The Lion King)、《瘋狂動物城》(Zootopia)、《冰雪奇緣》(Frozen)、《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
我們找到了很多有趣的動畫片,胖米熱衷於把每個動畫片反覆看很多遍,情節記住得差不多,甚至都背得下來。
那段時間,我們從中欣賞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至於英文單詞,確實偶爾能蹦出來幾個,但非常非常少。
5歲半,應胖米自己的要求,我們開始學習線上口語課程。
口語課上得很歡樂,這也是胖米第一次有意識地用英語進行輸出和交流。
剛開始的幾節課,她總是扭過頭很大聲地問我:老師說啥?
後來熟悉了,慢慢能跟上進度了。
但是整節課下來,胖米更多時間喜歡用手指在電腦上畫畫,除了正常課堂內容,跟老師基本說不上幾句正經話。
上了半年,我主動給停掉了,因為教材和上課內容都不太理想。
上小學後,學校每周2節英語課,目前胖米靠吃老底完全可以應對。
也是在小學後,我開始在線下給她找課程,上了一個快樂英語,不背單詞通過做遊戲唱歌來學習英語句子。
胖米每次樂在其中,跟我說課程太好玩了,結果回家做作業,單詞全都不認識。
越來越多不認識的單詞讓胖米覺得稍稍有些吃力,每次回家完成課後作業,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因為不會拼讀,一個單詞告訴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還是讀出來一個錯誤的發音。
每次錄作業,胖米的小眼睛都會偷偷望向我,以方便我提醒她不認識的單詞。
第三階段,持續輸入和輸出階段
我深深知道,胖米作為6歲的一年級小豆包,英語的水平比起周邊同齡人來說,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除了簡單的類別性單詞(如顏色、水果、數字等),其他單詞基本上都看不懂,不會拼讀,說不成句子,更別提對話了。
所以,在經過了拼音和口算的磨練之後,我有意將胖米的英語學習提到日程上來。
首先,將每天早上聽歌起床的時間,改為聽英文歌或者英文對話;
其次,將每單元或每種類型的英語單詞,按照她自己的想法畫成思維導圖,併合訂成冊,隨時翻看複習;
再次,加入繪本閱讀,從簡單入手,慢慢積累認識更多單詞及句型;
然後,每天要跟著老師發的錄音,將學習過的課文朗讀一遍;
最後,定時進行英文小遊戲,讓胖米在生活中找到英文的樂趣;
當然,每周末如果有時間,仍然會找有意思的英文動畫片,開心地欣賞。
最終,我們收益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不斷地輸入和輸出,胖米認識了更多的單詞,並且通過自己畫思維導圖,記憶更加深刻和牢固。
能夠開心地唱簡單英語歌,也更愛朗讀,讀得也算不錯,發音標準,抑揚頓挫,讀多了也非常順暢。
所以,胖米始終認為她的英語學得非常好,每次問她都說,老師表揚她說的很好。
我不知道她能流暢輸出是否得益於小時候看了太多的動畫片,以及幼兒園外教的環境影響。
總之,她說出來的英文少了些中國味兒,聽起來還算舒服。
不管怎麼樣,這份小小的自信,還是有必要保留和鼓勵的。
雖然有科學證明,語言的學習越早越好,它得益於自然環境下的生理認知和語言習得。
但像胖米一樣,甚至比胖米還要晚才開始學習英語的孩子們,同樣有很多逆襲的機會。
而我要說的,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語言的輸入要經得住磨練。
不管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英語的輸入都不能缺,它就像我們的養料,不斷充足供給後,終有一天會有成效。
我的一個朋友家的兒子,從小秉承著快樂教育,基本沒有上過任何課外班,包括英語啟蒙。
跟胖米一樣,基本上到了快上小學的階段,26個字母還拎不清。
小學之後開始主攻英語,朋友給他找了個有趣的英語線下課,每日定期聽音頻看視頻。
每天結合校內和校外課程,朋友幫助他進行梳理,進行複習提升。
短短3年過去,孩子已經在PTE的測評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年齡越大的孩子在學習中,越願意思考和尋找方法,往往理解和消化新知識的能力更快更準。
更何況語言是需要不斷積累和實踐的,堅持不放棄,才是英語學習最重要的原則。
說到底,英語學習除了應對教育體制內的應試考試。
更多家長希望孩子通過學習英語,掌握另外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所以,只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以致用,今後在他的生活中能夠真正成為一種工具,幫助他實現更多夢想,這就是最初堅持學習英語的原因。
教育永遠是這樣的,賦予力量,靜待花開。
你將會看到孩子最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