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Diik
聯邦快遞,中國知道你撒了什麼慌!!!!!!
華為包裹被聯邦快遞「劫持」事件轉眼已經過去兩個月餘,但是最近,聯邦快遞又刷屏了,它撒謊了。
根據新華社報導,近期,中國有關部門在對聯邦快遞未按名址投遞快件行為依法調查中發現,聯邦快遞關於將涉華為公司快件轉至美國系「誤操作」的說法與事實不符,調查發現,聯邦快遞涉嫌滯留逾百件涉華為公司進境快件,並且發現了其他違法違規線索。
這是聯邦快遞(FedEX),全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世界500強排名第152位。
事件回顧:
今年5月,聯邦快遞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將原本於5月19日和5月20日從東京寄往華為的兩件包裹轉運到美國。
(路透:華為發現聯邦快遞將華為包裹轉運美國)
5月17日從越南河內發出的另外兩件包裹,原計劃運往華為香港和新加坡的辦公室,但在5月21日抵達香港和新加坡當地的聯邦快遞站點後被攔截,試圖轉運至美國。
聯邦快遞迴應稱,不存在轉運行為,純屬「誤操作」,在被各方舉證之下,聯邦快遞道歉。
緊接著在6月21日,美國知名IT雜誌PC Magazine首席分析師塞根曝料稱,該公司一部本應從倫敦寄往美國的華為手機被聯邦快遞以美國政府禁令為由而退回。
聯邦快遞也沒有否認,第二天發聲明稱,這部華為手機是被「錯誤地退回」給發件人的,又是「誤操作」,隨後又是一波「道歉」。
把美國商務部告上了法庭,還說「我們是被逼的,不幹就要被罰款」。
幾次三番,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還有何信譽可言?不由得讓人想起聯邦快遞的口號「使命必達」!
在譴責之餘,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令人激憤的事情?
1
它比微軟、英特爾、惠普更早進入中國
聯邦快遞成立於1971年,可以說是最早提出「隔夜遞送」理念的物流公司,因為其創始人弗雷德·史密斯發現了「非常重要,講究時效」的貨物運輸存在巨大的市場潛能。
就企業的創立本身而言,聯邦快遞對於推動全世界物流行業的前進是有巨大貢獻的,稱得上是世界上擁有飛機最多的物流貨運公司,弗雷德·史密斯本人也被譽為「創造了一個新行業的人」。
在1984年,聯邦快遞瞄準了中國市場,全球人口最大的市場,以和國內企業合作的方式將第一站放在了上海。
這個時間點,比英特爾(1985年)、惠普(1985年)、微軟(1992年)進入中國的時間更早,也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進入中國的外資物流企業,當時業務範圍主要集中於中國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
1995年,聯邦快遞以6750萬美元收購了當時唯一能夠直飛中美的常青國際航空公司,定期開通中美直飛的航班,成了第一家美國直飛中國的國際快遞物流公司。
1999年,在國內物流市場擁有龐大的渠道和網絡的天津大田成為了聯邦快遞的獨家代理商。幾年之後,中國加入WTO,聯邦快遞才得以用4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大田,開始自營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不止收購中國物流企業,同時還把目標鎖定了國際物流巨頭,比如在2015年,聯邦快遞以49億美元左右的價格收購了TNT。
要知道,TNT早在1988年就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擁有25個直屬運營分支,3個國際口岸,超過3000名員工和500多個城市的覆蓋度。
因為相關法規規定,外資快遞公司在中國只能從事國際件與異地件業務,所以對於聯邦快遞等等國際快遞公司,他們在中國市場的主要業務來自於國際件,他們承擔的是國內企業的國際快遞業務。
這給國內物流快遞企業帶來了足夠大的發展空間和時間,然而中國的物流快遞行業發展時間仍然太短。
2
中國國際物流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
到2018年,聯邦快遞在中國區的員工已經超過1萬人。儘管在國內業務市場,聯邦快遞的市場份額十分微不足道,中國民營快遞企業所佔市場份額達到九成,聯邦快遞等外資企業根本排不上號。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國際業務方面,中國所有快遞企業加起來也打不過聯邦快遞,更何況還有其它外資國際物流企業。
根據國金證券的測算顯示,預計聯邦快遞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規模在180億~200億元左右,國際件市佔率約為31%,位居中國國際快遞市場首位。位居第二的是DHL,大約佔到27%;EMS和通達系快遞佔20%左右緊隨其後;國際巨頭UPS佔據17%市場份額列第四位。
雖然在國內業務上,這些國際物流企業並沒有享受到網際網路紅利,但在國際業務上,幾乎已經快被外資物流快遞公司壟斷了。
3
華為包裹被劫持,為什麼會發生?
無論是當初華為公主孟晚舟被加拿大扣押,並被美國要求引渡,還是華為包裹被聯邦快遞劫持意欲轉運到美國,都有5G的影子,華為也在用實力不停地予以強力回擊。
在華為包裹事件發生之後,中國郵政與華為在包括物流寄遞、金融業務、科技創新等方面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作為國家隊的中國郵政第一個站了出來,但是很多人都在想,在問,為什麼華為此前沒有和國內物流快遞企業合作,而是選擇了聯邦快遞?
其實,相比聯邦快遞、UPS等等國際物流快遞公司,無論是郵政EMS,還是順豐、四通一達,還是電商平臺自建的物流,國內的物流快遞企業的服務質量都非常好。
看一看國外網友遭遇過的奇葩快遞服務,會讓人由衷地覺得,國內物流快遞企業太良心了,我們太幸福了。
什麼是快遞?美國人流傳著一句誇張的諺語,叫You can't get slower than FedEX(沒有什麼能比聯邦快遞更慢了)」。
暴力投遞。
無懼攝像頭。
留條子也沒有用,郵遞員先生就是不想見你。
(「郵遞員先生,家裡有人,請敲門時聲音大點。謝謝!」快遞員貼條的意思是,家裡沒人,自己去取件吧!)
「往上看」!這樣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懷疑快遞員的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你被自己的包裹頂住門把手,出不去,崩潰不?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快遞員。
交通工具不知道比國外的快遞員差多少,工作強度不知道比國外快遞員大多少,但是人們每天看到的快遞員,都是這樣的。
不光快遞員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工作越來越辛苦,快遞公司的收費也在降低,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2016年間,中國快遞服務平均單價保持著「每年降一塊」的幅度。
相比之下,聯邦快遞在漲價上可是從來都不會「誤操作」,每年年末或者年初都會上漲運費。
從2018年1月1日起,聯邦快遞運費平均上漲5.9%,美國國內快遞、美國出口和美國進口服務的聯邦快遞運費平均增長4.9%。在此之前,2017年1月起,聯邦快遞調高了美國速遞費,飛機運費平均加幅3.9%,陸路或家居速遞費平均加幅4.9%。
「漲價包括中國區,每年我們都是按照消費水平等作為參考去調整運輸價格。」聯邦快遞中國區總裁陳嘉良曾這樣表示。
可是,為什麼即便如此,國際快遞業務仍然被聯邦快遞這些外資物流企業把持著?
其實,這還是說明中國物流快遞企業的整體實力還是不夠強,雖然我們有龐大的人力,有很好的服務,雖然發展時間短但也已經很成熟,但在市場規模和體量上,差距還很大,無論是覆蓋的網絡,還是強大的運力和產品結構設計,都是其能夠獲取用戶信任的關鍵點。
但是,華為包裹事件卻讓我們看到一個被全世界同行奉為圭臬的世界級企業,是如何無視契約精神,又是如何自我踐踏了企業價值觀和來自客戶的信任的。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國內物流快遞行業的崛起,在國內市場,外資企業根本無力抵擋國內快遞企業的勢頭,而在國際業務方面,儘管外資物流快遞企業仍然把持著中國75%左右的市場份額,但是中國力量不可小覷。
郵政EMS不用多說,是來自國家層面的民生服務保障。企業中,阿里巴巴的菜鳥網絡在2018年5月,馬雲層說要斥資1000億元打造智能物流網絡,要實現「國內24小時,海外72小時」的目標;
四通一達、順豐等主流快遞企業也紛紛加碼國際業務。
2010年,順豐已經開始布局國際業務,已經在10餘個國家開通快遞業務,提供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B2C和電商專遞業務。2018年11月,圓通也通過收購香港先達國際開始向國際貨運代理服務進軍……順豐的國際業務規模一年20多億,圓通只有2億多,雖然目前在國際上的業務份額佔比非常小,但一定不要小瞧他們。
成長需要時間,國內物流快遞行業起步比國外晚很多,近些年來得益於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帶動,倒逼著物流快遞行業有了一個長足、快速的發展,同時一遍學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一方面也在自主創新。
我們有自己的智能揀貨機器人,也有無人機送貨,與外國企業相比,差的只是市場覆蓋規模,未來,中國物流快遞企業必然能夠建立起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但我們絕對不會威脅誰!
「誤操作」,不存在!
最後,刀哥想說,契約精神是企業的基本商業倫理,無論是在快遞物流行業,還是其它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企業的生存之本。
參考資料:
新華社:《聯邦快遞 中國知道你撒了什麼謊》
百度百科
雨果網:《FedEx以49億美元收購TNT,UPS服不服?》
格隆匯:《聯邦快遞的中國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