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害怕花錢,卻花了更多錢
因為疫情,開始在家線上學習。家裡有一個初中生,學習的科目非常多,需要考試的科目就有8科,這就導致需要做的卷子非常非常多,老師下發的資料也非常非常多。
去學校的日子,都是老師提供列印好的資料,在家學習,老師也只能發電子資料了。在電腦上看電子資料,雖然麻煩,但是湊合湊合也能對付過去。
學校舉行期終考試,要求嚴格。老師開始統計各家是否有印表機,並建議家長最好購買印表機,因為在考試的時候,老師只會提前15分鐘下發考卷。家長要保證15分鐘內把卷子列印出來,放到學生手上。印表機成了必需品,必須花這筆錢。
倉促之下,從網站上選了最便宜的一款印表機。當時瀏覽了一些印表機,也看到這款噴墨印表機的評價裡有一些評論說,這款印表機太費墨了,而且原裝的墨盒既貴又列印的張數不多。當時正好在家待業,心理壓力比較大,根本考慮不到更遠,只想花最少的錢,把當前的事情解決了。
然後半年時間過去了,換墨盒的錢都已經是印表機的2倍了,而且是在非常節省使用的情況下。網友們告訴我,他們買的印表機雖然貴一些,但是可以任意打,1年多了,都沒有換過墨的。此時,才深刻體會到,人為什麼在越窮的時候,越會浪費錢。
做出正確的決策,不僅僅是窮人要面對的問題,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不要以為那些學識淵博,見識廣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他們一樣會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判斷失誤,做出很爛的決定,導致重大問題。
人在貧窮時,只考慮眼前的難關,不能思考長久的計劃,因為對花錢的恐懼,束縛了人思考能力;人在焦慮之下,只想要逃避,及時行樂,不願去直面焦慮,解決焦慮;人在憤怒之下,總會失態,說出不該說的話......
明明平時睿智的人,當被情緒控制時,他就不是他了。關鍵時刻,理智去哪裡了?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的周嶺,36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本職工作外的事情毫無了解,如果哪天發生重大變化,剝奪當前擁有的一切,那自己還會什麼?
從那個時候起,開始想著要去改變自己。於是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及其他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清楚了部分規律和真相,知道了實現夢想的方法和路徑……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可以說是作者在涉獵這些知識後,圍繞如何自我改變進行了梳理,先要正確認知,再進行合理行動。
02 了解大腦:理智的大腦,最愛偷懶
大腦構成可以分成三部分:本能腦、情緒腦和智慧腦。
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往往源於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本能腦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模塊,可以讓爬行動物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危險就戰鬥或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異性就追求等。
了大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它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僅讓體溫保持恆定,還進化出了情緒。有了情緒的加持,哺乳動物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趨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優勢,比如恐懼情緒可以讓自己遠離危險,興奮情緒可以讓自己專注捕獵,愉悅情緒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傷心情緒能引來同情者的關愛等。
直到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這個新皮層直到7萬~20萬年前才真正成形,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腦區,它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從此在這個星球上佔據了絕對的生存優勢。
本能與情緒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成為人類最密切的一部分,是幫助人類在殘酷的環境下生存下去的工具,本能與情緒得產生,根本不需要花費額外的任何能量。而理智恰恰相反,需要花費很多的能量。人類在殘酷的環境下生存下來,已經產生一套完善的偷懶機制,那就是能不消耗能量就不消耗,並及時犒勞自己,愉悅自己。因為這樣,人類才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去。
雖然我們現在在能量攝入方面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幾億年動物進化,留在身體裡的基因,還是不自覺地控制了我們的行動,在關鍵時刻,總是本能和情緒佔了上風,理智不見了蹤影。
03 自我改變方法:溫水煮青蛙
現在社會的變化發展太快,如果完全遵從我們的本能,聽從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安排,那麼我們很快就會被現代社會淘汰。理智腦很弱,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依靠理智腦來處理所有問題,但是我們可以用理智腦,將我們要做的事情,偷偷轉變,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去幹。
學習是一件費腦子的事情,所以當學習遇上娛樂,大腦更喜歡娛樂。因為理智腦的存在,我們又會不時提醒自己,不學習去娛樂,是一件很墮落的事情。這種理智的提醒,讓我們產生羞愧的心理,於是馬上被低落的情緒控制,為了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大腦不自覺地選擇娛樂項目來補償。這樣就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於是越想上進,最後變得越焦慮。
正確的行動模式應該讓學習變簡單些,不那麼費勁;然後經常給自己一些獎勵,讓大腦感覺到愉悅;這樣情緒腦就幫著理智腦接管了這部分工作,我們不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就可以將事情進行下去。
正確的行動模式裡包含兩部分內容:1. 將事情拆解,變成小顆粒,具體化,這樣操作起來就不會有難度,大腦也不會覺得難幹,馬上警覺偷懶躲避了;2.及時進行正向反饋,讓大腦從你的行動中獲得愉悅感。
04 結束語:要順勢而變
安逸享樂是人類的本能,但是社會的發展、人類自身生存要求,不允許我們一味地耽於安樂。我們的理智告訴我們要努力,但是我們的本能卻總是拖後腿。
多數人在本能與理智的交鋒下,間隙性地自律(抽瘋),然後頹敗,最後舉手投降。
所有失敗的自律行為,實際是對自己做了讓自己難受的事情,已經超出了自己原來身體承受的範疇,所以最後會在潛意識的控制下,放棄這個行為。
要想改變,也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不會產生排斥情緒的改變模式,順勢而變。
《認知覺醒》這本書裡講了很多改變自己的實操方法:提高專注力,提高學習力等等,書裡作者也提到很多關於認知的書籍,也算是認知知識的書單,都值得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