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在死亡的那一天不斷重複,你會是何感覺?會怎麼做?
《忽然七日》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主人公的時間定格在意外死亡的那一天,但她每天早上依舊會醒來,外界的一切都沒有變,能夠改變的是她可以決定當天如何度過,直至第七天,她完成了救贖與被救贖之後,終於得以走出死亡怪圈。
這是一本開篇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讀下去的書,因為在很長的篇幅裡都在講述十七歲的高中生主人公和她的幾個朋友以及學校裡的事兒,她們叛逆、乖張、不可一世、欺負同學、調戲老師,抽菸、喝酒、逃課,總之就是在西方社會裡我們常常能夠見到的一群學生樣子,不算是特別出格,但也稱不上是好孩子。
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來進行細節以及心理描寫,因此把這些人的變得活靈活現,讓人對這些孩子實在是喜歡不起來,故事的轉折發生在主人公意外去世之後。
主人公在第二天死而復生,她被困在了2月12日—她死亡的日子裡。早晨鬧鐘依舊六點半響起,小妹妹依舊穿著「愛探險的朵拉」T恤來到床邊、閨蜜依舊開著車帶著麵包和咖啡出現在家門口、依舊是人人盼望的丘比特日.主人公在幾經死而復生之後才明白,這樣的復生是有使命和意義,當然在這個發現之前,主人公難免經歷疑惑、痛苦、放縱,最後才在愛與被愛中覺醒,開始了她的救贖計劃,直到後來得以完美升華。
死亡的結局沒法改變,但一次次的復生讓主人公得以靜下來觀察和感受周圍的人和事,同樣的生活,因為主人公的不同選擇變得大相逕庭。
如果我們可以好好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那就選擇友善對待;如果我們身邊的某一個人剛好值得我們去深愛,那就去珍惜;如果我們可以好好的活著,那就不要浪費時間和生命。
從墜落到飄浮到飛翔,這是主人公在不同復生的日子裡的不同感受,她說:原來周圍不是黑的,只是我閉著眼睛。
人類不是沙石草芥,我想每個人活著都是帶著使命的,我們有思想,這會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之後會有結果。
向左或是向右,我們會在一念之間轉向不同的方向,這便是選擇。我有些宿命論,但《忽然七日》讓我明白,命在自己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