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數據造假?針對打臉的打臉

2021-01-18 果殼

問題:這篇針對柴靜《穹頂之下》數據造假的打臉文,說的都對嗎?


文章截圖。連結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kxODQwNQ==&mid=203931928&idx=1&sn=adb1bc2712ea070a164b101b2a5b8476 (請長按複製到瀏覽器,下同)



xiongbear 回答:


拋磚引玉逐條反駁~

1.這個不算科學問題吧,算是咬文嚼字鑽牛角尖,pm2.5確實是現在我國霧霾對人體產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靜這麼說是有邏輯的。倒是那個知乎答主太處女座了(此處涉及歧視)~

2.你不帶別人換電池的麼?也說了標配沒有電池,就不帶別人再配麼?太小看PKU的科研經費了!

3.我上一次見這種膜是在大三的時候,當時記得是白色的,另外柴靜在視頻裡解釋的很清楚上面吸附的黑炭有哪些危害了,而且黑炭現在也是學界研究的重點之一,去年開一個會的時候,好幾個報告都是關於黑炭的。

4.這是一個紀錄片或者是媒體宣傳,不要以發表文章的要求來要求採樣過程好麼?

5.首先,我從文章裡看不出這兩張圖上中國地區汙染程度的明顯區別,直觀地看就是都很嚴重~至於為什麼只放中國地區的,這也很好理解啊,柴靜說的本來就是中國啊~難道因為東南亞也有就可以覺得中國無所謂?

6.我特地去視頻了看了一下清晰版的圖,這張圖表達的應該是2005到2009年三種情況的死亡(不知道是人數還是率)增長百分比,圖上的曲線應該是對這些年死亡增長百分比的擬合~不過右邊的公式裡x的值是什麼,我確實不知道,我估計應該是把2005~2009這幾年折算成了數字1,2,3,4,5(僅僅是推測)~這樣把05年最為x=1帶入的話似乎也就基本符合圖上的情況了。所以,很可能是寫文章的人真看不懂數據圖而已。

7.如果關注過pm2.5源解析的朋友應該會作者最後列出的表很熟悉吧~

以下摘錄自師太很早的文章了,@大臉撐在小胸 的微博

「論文中說,北京地區PM2.5的6個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汙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它們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首先,請大家注意,這6個來源中,有一個叫做「二次無機氣溶膠」,佔26%。

直接進入到大氣中的氣體汙染物或者顆粒物,這叫「一次氣溶膠」,它們在大氣中並不會始終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會與紫外線、臭氧等發生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氣溶膠」。

也就是說,在二次無機氣溶膠中,其實也有一部分是汽車尾氣經過二次反應後生成的,這一部分同樣也屬於汽車尾氣的貢獻。

王躍思研究員的研究表明,二次無機氣溶膠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車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氣溶膠中汽車尾氣的3%(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共4%,論文中說明汽車尾氣為3%),就是16%以上。」

所以,是作者自己無知吧

8.這個我不太懂~不評論

9.對這類計算不太擅長,但是微博上已經有很多人指出過這個計算上有問題,同時對於CH和CO2兩個概念,作者也有混淆的嫌疑~這條期待有人好好講一下

10.如果作者列出的數據屬實,那柴靜的圖裡確實多了一個0,這可能是工作失誤,因為她所有的都多了個0……但是作者後面提到的pm2.5的問題,我沒見柴靜在這張圖裡有提及啊,圖裡另一個Y軸提的是排放量……作者用心之險惡……額~


好了,時間有限,滾回去寫基金了~請更專業的人士前來吐槽~


ps,這篇回答至今掛在某網站相關問題的最高票上~歡迎大家去點反對和沒有幫助~另外順便支持裡面兩個質疑這個回答的答案~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沒錯,但是這種誅心的東西,還是少寫寫吧~





牛油撕破啦 回答:


原帖第9點:「【9】更惡劣的:直接偽造數據。

PV=nRT,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嗎,怎麼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裡的50Kpa, T是室溫,M是105.」

原帖說完一句「學過中學物理的都會算吧」之後搬出了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做了個運算。

這個方程在這個案例中是否適用姑且不論。

但是他算錯了。

在這裡,公式中p為理想氣體(這裡指汽油蒸汽)的壓強(單位kPa),V為理想氣體的體積(以1L論,也即1dm^3),n為氣體物質的量(單位是mol),T為理想氣體的熱力學溫度(單位是K),R為理想氣體常數(R=8.31 dm^3 • kPa/mol• K.)。

在原帖代入的公式中,溫度是298K,大概25℃,沒問題;根據原帖在http://www.methanol.org/energy/resources/alternative-fuel/alt-fuel-properties.aspx 給出的數據,辛烷值90-100的汽油,分子量100-105,取上限計算,不打緊;R是大家都一樣的。

問題是,50kPa(其實柴的原表格並沒有這個數值)為什麼在公式中變成了0.5?學過中學物理的都不太懂了。

帶單位運算是很重要的:

pV=nRT

50(kPa)·1(dm^3)=n (mol)· 8.31(dm^3 • kPa/mol• K)·298K

n=0.0202mol

m=nM=0.0202mol ·105g/mol=2.120g

跟1.5g是同一量級的。



這才是第一點。

第二點:

原帖:「接下來注意越來越入戲了。請看標準的汽車尾氣排放數據,就算是高標準的美國,每加侖CO2的排放(還不是全部尾氣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你是要告訴我1.5g比33g 多嗎???https://www.chargepoint.com/files/420f05001.pdf 」

這裡原帖偷換概念。


原視頻說的是蒸發的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碳氫化合物。

將尾氣排放中的CO2跟汽油蒸發的烴作比較,來得出「直接偽造數據」的結論?然後還理直氣壯?

呵呵了。

至於油罐中汽油蒸發出的烴和尾氣中排放出來的烴誰多,這裡無法討論。但數據來源已經標明,要比對也有路啊。既然柴靜給出了「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這一信源,那麼在向信源核對該信息之前,貿然做出評判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更何況下結論的方法本身有誤。

綜上,由於原帖自己的計算和比較邏輯存在問題,至少在這一點上對柴的定論應該是不成立的。




田不野 回答:

在我的專業範圍內,簡單地把他放的錯誤總結如下:

6:10, 她問霧霾是什麼?然後一下子轉到PM2.5, 霧霾不等於 PM2.5好吧,smog中有CO, Pb, NOx, PM, 還有SO2.怎麼邏輯上一下子就套換了呢。(Smog and Particulates: Pollutant Descriptions)

其實,Jun指出的整個問題,是基於其後面的連結的。該連結是一個對美國主要空氣汙染物的介紹。美國的AQI(空氣品質指數)監測六種主要的空氣汙染物,一氧化碳(CO),鉛(Pb),氮氧化物,臭氧,顆粒物,和二氧化硫。Jun肯定沒看完這個網頁,否則不可能犯這麼弱智的錯誤。Smog的形成和這六種汙染物中的5種有關係,但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完全不能說「smog中有CO, Pb, NOx, PM, 還有SO2」。其中,CO不是smog的成分。

霧霾是否可以等同於pm2.5,嚴格來說,不可以。但是霧霾和pm2.5的關係,要顯著強於smog和CO, Pb, NOx, PM, SO2等的關係。人們常說的霧霾,值得是我們能看見的、影響空氣能見度的那部分顆粒。這部分顆粒的直徑(確切說,光學等效直徑)與可見光波長差不多,大概在1微米左右,或者說pm1.0 (這裡有個換概念,從光學等效直徑變成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不細說)。Pm1.0屬於pm2.5的一部分,有研究認為它比pm2.5更能代表顆粒物的危害。總之,霧霾不等同於pm2.5,但是完全可以用pm2.5來指代霧霾。

Smog是由單詞Smoke(煙)和fog(霧)組合而成的新詞,分別代表了霧霾的兩個形式,霧和霾。關於中國的霧霾裡面主要成分,在2014年瑞士PSI研究所和中科院等單位合作的Nature論文已經給出了比較詳細的答案,見下圖:

除了西安,我國其他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的pm2.5顆粒中的成分都差不多,主要是二次生產的汙染物。二次生成的有機物主要來源有揮發性有機物,比如片子裡加油的時候逸出的汽油。無機成分主要是硫酸鹽,硝酸鹽,氨和氯。硫酸鹽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有關,硝酸鹽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關。


6:30 我注意到她的這款採樣儀, 是LIbra Buck pump, 看樣子是LP4的pump, 這個pump的工作時常是8小時左右,怎麼可以採樣24小時? 恩,她應該是背了好幾個大電池吧,不過我沒見著,而且額外的電池也不是標配 (http://www.buckservice.com/manuals/Libramanua%20L-4.pdf) LP5是可以工作20個小時的,不過她的型號不是LP5的。


很簡單,充電啊,你沒看見,不代表它不存在。


你能告訴我你知道採樣膜本身應該是什麼顏色的嗎??你知不知道是PVC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哦,這是不是又和你研究結果的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採樣膜本身是白色的,不含碳,這個片子裡放了。黑色的大部分是碳,但不是吸附用的,是過濾截取下來的。黑碳是霧霾的重要固體成分,因為它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它上面可以有說什麼都有,尤其是不充分燃燒產生有機汙染物,黑碳也是生物質或者化石燃料不充分燃燒的產物。

「碳毒性不大」,這話的確不錯,喝墨水都不會死人。但是這句話不能放在這裡說。因為霧霾的主要毒性,其實不是來源於其化學成分,而是來源於其物理性質,其小於2.5微米的直徑可以很順利穿過層層阻礙進入到肺泡。在肺泡了,顆粒物只要呆在那裡,就很膈應了,不管成分是什麼。打個比方說,霧霾可以就是子彈,用鉛的能打死你,用碳也能打死你。

讓我來告訴你實驗該怎麼做吧, 採樣儀的測試範圍和靈敏度數據要有吧,空氣的溼度和風向條件要有吧,採樣儀的流量數據要有吧,什麼都沒有就敢上數據,數據就是垃圾。(說句老實話我根本不相信filter會黑成那樣,24小時,汙染再大,頂多是灰色,我實驗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沒有那麼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說實在的,這又是一個沒看完片子造成的問題。片子最後致謝的一片是什麼?是對於這個片子的科學支持團隊。你真以為100萬就能把這個片子拍下來?裡面隨便一個科學事實,其後面科學支持團隊花的心血,科學研究花費的金錢,和拍攝這個片子的成本比較來,都只高不低。你不應該問柴靜要實驗條件,去找科學支持團隊裡面的名字,去看他們的論文,去問論文的聯繫作者要實驗條件。

你不相信這個filter會黑成這樣,只說明你沒有做個這個實驗。如果你是個科研人員,就只是我們不相信眼睛和想法,我們只相信數據和邏輯。你實驗室放7年的濾膜,和負載量雜質的濾膜是一回事情嗎?

後面的不說,要超過我的專業範圍。總之,如果Jun就此寫了一篇paper,那大概是我能想像到的最差paper了。




Ent 回答:

公正地說,原連結還是有個別地方說對了。

比如第10條加州vMT的數據,原數據的確是110 billion,PPT在製作過程中右邊縱軸誤加了0.


另外第6條,那個數據本身是沒錯的,但原論文裡是這樣

這個實際上是一篇大論文的一部分。注意,左邊的坐標軸是死亡率的增加,所以這個數據表明這幾年都在增加,但增幅不同。上面的PM2.5是僅供參考,並不是由這個圖本身得出了PM2.5和疾病的關係——這是第6張圖,人家是一整篇論文來得出的。

演講中使用這個圖來說明可能不是太合適,但那個結論和這個圖本身都是沒錯的。





球藻怪 回答:


針對原帖裡這句【大部分黑色的是吸附的碳吧,碳本身的毒性不大】,有一篇科學人的文章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黑碳,比一般的PM2.5對血壓影響更大》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051/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同樣是PM2.5,其來源不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會不同呢?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PM2.5的組成是生物質燃料或化石燃料,如柴火、煤球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黑碳(black carbon),則其對人的影響會更嚴重,特別是當這些汙染物與汽車尾氣相結合時。

才不是什麼碳的毒性不大……




加菲豬xx 回答:

首先說明我不是環境專業的,但是我是化學出身,現在從事分析化學工作。
《穹頂之下》數據造假匯總中的化學部分有明顯錯誤,我首先指出來,其他非我專業的部分,我等待其他專業人士的回答。

第一個錯誤,蒸汽壓。

理想氣體公式是沒錯,但是很明顯作者沒有搞懂公式各個參數的意義。

PV=nRT,P是蒸汽壓,V是氣體體積,n是分子數量,R是理想氣體常數,T是溫度,柴靜說的1升汽油揮發1.5G,然後作者就把一升汽油代入到氣體體積裡面去了,算出來只揮發0.02g,那麼好,我把一升汽油潑地上,一天後,難道還有超過99%的汽油在地上?我很好奇他怎麼拽了這麼多英文連這麼常識性的問題都不知道。

開放空間V不可知,而且汽油的分壓不可知,理想氣體方程根本沒有辦法應用。風速快,接觸面積大,汽油可能瞬間就揮發光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一升油,看損失多少。

作者可能書沒讀好,原諒他。但是他卻在這裡用自己明顯錯誤的東西來指責柴靜惡劣偽造數據,我只能說他心壞了。

第二個錯誤,用排放的CO2來對比汽油揮發的成分,這個就太明顯了,作者用尾氣排放標準來衡量柴靜1.5g的錯誤,用的成分是CO2,有問題嗎?汽油成分是有機物,類比的也是尾氣中排放未燃燒完全的有機物,難道汽油揮發到空氣中就燃燒成CO2了?用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來類比,用作者揣摩人的方式來揣摩他,能得出什麼結論?還有貌似作者數學也不是很好,每加侖CO2的排放(還不是全部尾氣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8.8kg/3.78,也是2.32公斤好嗎?33g差了2個數量級好嗎?1L油燒出來就33g二氧化碳?

第三個錯誤,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看柴靜分析頁面的化學成分名稱,全部是有機物,應該是提取後用氣相色譜分析的結果。內標法能容易算每g裡面含量多少,超標多少倍。其中(這些有機物)大部分是致癌物質說法有什麼問題?這時候作者出來挑刺了,pm2.5顆粒裡面大部分是碳,碳是不致癌的。那這樣的狡辯是不是可以說發黴的花生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是無害的?碳粉塵作為塵肺職業病原因之一,吸入會導致纖維化和癌變這個我就不提了。看到這,我還是只能說作者心壞了。

第四個錯誤,霧霾為何突然轉到pm2.5,動畫視頻裡面,明確說道pm2.5的危害是遠遠大於可被纖毛阻擋的更大顆粒的汙染物。這裡講霧霾危害用pm2.5來闡述有何不妥?我說工業酒精對人體的危害,我用甲醇來闡述有何不妥?難道你要講工業酒精裡面大部分是酒精,我的邏輯有問題嗎?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496764



SilverAnt 回答:

1 haze主要是指低可見度,haze是由氣溶膠引起的,PM2.5就是氣溶膠裡很重要的一種。 smog我們一般指光化學煙霧比較多,裡面就主要是些氣態汙染物,臭氧,氮氧化物,PAN,甲醛。

2-4 那個實驗是北大做的。這個真的自帶電池,整個儀器就放在一個腰包裡,我之前看過一個流量是4LPM,可以測48個小時呢。PM2.5的採樣膜分兩種,teflon和石英,沒有PVC的,都是白色的。在灰霾天採樣一天成那麼黑很正常。

7 那個表裡沒有計算對SIA(二次無機氣溶膠)的貢獻。

9 理想氣體公式,用來算液體...然後汽油蒸發的主要是VOC,你拿CO2的排放標準來對比。

其他的沒時間細看





果殼網友仍在激烈討論中,更多回答請點「閱讀原文」

本文為果殼網友原創,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edia@guokr.com

相關焦點

  • 喬治被嘲90天後喊冤,美記列數據光速打臉!
    喬治被嘲90天後喊冤,美記列數據光速打臉!就在今天,NBA發生了兩件大事。首先就是詹姆斯和湖人隊達成了兩年8600萬美元的提前續約,其次就是威少和沃爾達成了東家互換。在交易市場逐漸進入尾聲的時候,這兩件大事無疑牽動了球迷的神經。不過,我們今天的主角可不是威少或者詹姆斯,而是被嘲諷90天之多的快船隊二當家保羅·喬治。
  • 我們天天掛在嘴上的「打臉」,用英語怎麼說?你被「打臉」過嗎?
    小編最愛看的小說就是初始設定糟糕到低谷低谷低低谷,但是主角不滅定律,總能夠逆風翻盤,Pia Pia 打臉各大反派角色,成功實現大逆襲~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我們經常說打臉啦:A slap in the face.Slap 扇巴掌,一巴掌打到你的臉上,就是打臉嘛。但是這個表述不是指真的打臉,而是指某人因某事受到了侮辱或打擊。
  • 這可能是科學史上著名的打臉案例——光本質鬥爭中的光速打臉時刻
    科學的發展史上有很多的打臉案例,而且越著名的人,「打臉」時刻越容易被人記住。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分享到愛因斯坦在和波爾的辯論中,引入相對論對量子力學進行攻擊,但是結果被波爾使用相對論反證出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殺傷力巨大,使得愛因斯坦鎩羽而歸。
  • 被光速打臉是種怎樣的體驗?
    題圖來源:《九品芝麻官》被光速打臉是種怎樣的體驗?知友:修水壩的葫蘆娃(4000+ 贊,知乎編輯推薦)對於西瓜熟沒熟,其實我不是太懂,就是看別人都會敲,就裝模作樣的挨個敲一敲!然後挑個最帥的西瓜抱走。知友熱評想光速打臉題主卻被評論光速打臉最後被答主發到了光速打臉的問題下來。
  • 個人數據公布後,打臉很多人
    在拿下最後一塊蛋糕後,官方也宣布YHZJ戰隊成功拿下了本賽季猛男杯的冠軍,而鯊魚也是拿下了屬於自己的冠軍,並用實力打臉了很多人。此前,在猛男杯開賽之前,鯊魚所在的YHZJ戰隊,因為其餘3名隊友均為在役的職業選手,而鯊魚卻以主播身份與他們組隊。在實力差距和輿論的影響,不少人認為鯊魚會拖後腿,甚至在某個對局中,因為鯊魚不幸被擊倒,還導致過直播間被黑粉惡意帶節奏。
  • 英語不是用中文「學」的:「打臉了」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不是用中文「學」的:「打臉了」用英語怎麼說?1) 在生意場上有「去庫存」和「進新貨」的做法。也就是有時候學會「去庫存」比只知一味「進新貨」更能盤活資金,提升利潤。習慣於用中文「學」英語的人一看到「打臉」英語怎麼說恐怕第一反應就是「要學什麼英語新詞」了。這就是「進新貨」思維:你能想到「去庫存」嗎?2) 「打臉了」其實並不是什麼有固定對應英語的表達,我不是「努力」想「有哪些我沒學過」的新詞的,而是「去庫存」:我已知的英語裡難道沒有詞能表達這句英語嗎?
  • 3.15手機圈打臉大會,世人難逃真香定律
    ,不斷有人陷入這個定律,慘遭打臉,接下來就讓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國產手機圈的一些著名的」大佬「被打臉事件。然而從GSMArena發布的樣張來看,小米9拍出的照片光線昏暗,細節模糊不清,比如黑色的蕾絲糊作一團,紙幣上的輪廓線也只是模模糊糊:此外小米在發布會上,用DxOMark的測評數據證明自己的錄像功能已是世界第一,然而微博大V測評君用實地拍攝證明小米9的錄像並不如iPhone XS MAX
  • 肖戰黑粉在豆瓣為《狼殿下》打低分,觀影數據卻讓他們打臉了
    先看平臺播放數據。騰訊視頻目前播放總次數是3.8億次,評論已經超七萬,值得注意的是,doki榜上肖戰排名第一。在愛奇藝平臺,《狼殿下》的熱度榜已經排名第一。片子點讚過了267萬,評論超4萬。在多個娛樂數據平臺上,《狼殿下》的全網熱度排名第一。在播演員榜,肖戰排名第一。在明星活躍粉絲榜上,肖戰也是排名第一。
  • 打臉,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查出論文造假
    Semenza)被查出論文造假。 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 而近日塞門扎的文章不斷被PubPeer(一個學術不端舉報網站)報導學術造假,經相關人員考證,有32篇文章存在造假問題
  • 最強打臉系列,你不知道的事情還有那麼多
    昨日川普打臉,明日黑粉打臉 近期,關於某國大選的討論熱度持續不減,也將大眾的視線再次鎖定在了前總統川普的身上。但是大家更關注的,還是川普一系列被頻繁打臉:從早期的總統登日宣言,再到近期認為自己當選的言論,聽得人哭笑不得。
  • 卡組丨爐石傳說元素毀滅打臉薩具備超高勝率
    爐石傳說元素毀滅打臉薩具備超高勝率,大家好,我是全民丶小小書生。中速薩不再適應天梯環境,作為信仰薩,我選擇了用打臉薩衝一波傳說。
  • 「臺獨」再次打臉!美國向臺發出紅牌警告,蔡英文美夢直接破滅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蔡當局在"美臺關係"中一再奴顏婢膝,各種討好諂媚時刻配合美方針對大陸的動作。就好比配合美衛生部長"訪臺"之後,美部長一回到美國在接受關於美國疫苗採訪時,隻字未提臺灣;在配合美國務次卿"訪臺"之後,卻經貿合作也落空。
  • 鬥破蒼穹:史上最快打臉,天火尊者教冰蛇做人,主角不是吹的!
    「鬥破蒼穹:史上最快打臉,不知道蕭炎是主角?最狠冰蛇!」」,什麼叫做打臉,就是前面自己做出的承諾,或者推測在後面被推翻了,這就是打臉,畢竟關係著面子的事情,所以就有了打臉這個網絡流行詞!而最近在看鬥破蒼穹的漫畫時,卻是發現了一個最快的打臉操作,其實在鬥破裡面打臉的操作很真不算少,只是平時每怎麼注意而已。但是冰雪古谷的冰蛇卻是讓我們見時了,什麼叫做史上最快的打臉操作!
  • 用英語怎麼翻譯「打臉」?難道要翻譯成hit face嗎?
    想起當初歐美對於中國包括戴口罩,封城等應對措施的嘲笑,而現在卻輪到自己遭殃,只能搖頭說一句「打臉」。對於這種搬石頭扎自己腳,讓自己尷尬的行為,現代中文一般都會稱之外「打臉」。而在英語裡面,同樣也有相似的說法。
  • 蔡當局被「打臉」,島內一重要數據出爐!事實證明臺灣離不開大陸
    此外,蔡英文還鼓動兩岸經濟「脫鉤」,然而近日,一份數據出爐,蔡當局被無情「打臉」。據中國臺灣網消息,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1月8日公布了2020年的臺灣進出口統計數據,根據統計,2020年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依賴程度也來到新的高點。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 承諾美豬進口「過三關」當天被打臉 蘇貞昌哪有誠心可言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豬肉儀錶板才上架7天,蘇貞昌已經「豬事不順」,為了穩定民心,承諾每日會在「食藥署」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系統的「豬肉儀錶板」公布每日進口量、萊劑查驗結果等,結果民眾爆料1月4日已有超過108噸豬肉進口,若非民眾爆料,是否豬肉儀錶板繼續進口掛零營造假象?蘇貞昌日前手持豬肉儀錶板承諾「過三關」,彷佛又是場百看不膩的跨時空打臉秀。
  • 實際數據打臉董事長
    聯泓新材報告期內,公司2016年環氧乙烷產銷率僅為53.04%,實力打臉公司董事長2017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稱的「我們的產品全產全銷,供不應求」。此外,聯泓新材及原股東龔友門、陳如輝,被公司曾經的第二大股東龔昌聳告上法庭,索賠金額超千萬。
  • 光速打臉!澳大利亞喊話:別以為只有中國市場,結果大快人心
    而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光速打臉!澳大利亞喊話:別以為只有中國市場,結果大快人心。對於這樣情況,澳洲人十分不滿,認為我們在「針對」他們,於是呼籲我們表示:要互相尊重,這樣才能彼此達成長期合作,這才是國家之間的正確交往方式。對此,卻引起我國網友議論紛紛,我國網友表示:先從自身尋找問題吧!不過這也徹底引起他們的情緒,再次對我們喊話表示:別以為只有中國市場!
  • 臺網友扒蔡英文舊照痛批「觀塘案」:超越時空的打臉
    多名網友前往參觀「蔡英文打臉蔡英文」的盛況。蔡英文於2013年4月20日發了一張照片,圖說寫道「在海岸線的風雨中,我拜訪了桃園新屋溪口的藻礁。相對於珊瑚礁是『動物』造礁,藻礁則是『植物』造礁,生長速度比珊瑚礁更慢,是全球難能可貴的生態。『觀新藻礁』內含豐富藻類,還有小螃蟹跟其他生物前來覓食,這些小生物也更進一步吸引了保育類鳥群,讓這裡的生態體系豐富而多元。」
  • 上門女婿、絕世神醫,這些看似智障的打臉爽文為什麼能讓人沉迷?
    言歸正傳,這些極具魔性的視頻來源於一些閱讀平臺的打臉爽文劇情,目的很明確,引流大家去付費閱讀。還別說,真的非常有用,如果不是因為窮,我有時候都忍不住要付費閱讀後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