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成:「四螺旋」創新來了—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以數位化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提供萬物互聯的技術,把所有社會行為主體聯繫起來,遠遠超出產學研合作等有限關係,創新範式也從三螺旋轉變為四螺旋。

創新三螺旋是工業時代典型的創新範式,指大學、企業、政府三方在創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創新的四螺旋範式則是在三螺旋之外,引入第四螺旋——民間社會。民間社會包括非常多的主體,既有公民個人,也有多種類型的經濟機構和社會組織。因此,第四螺旋不是引入少數主體,而是引入一種社會全員參與的機制,使創新變成了無邊界的活動,即開放式創新。

根據歐盟《開放創新2.0年鑑2014》,四螺旋創新範式有四個基本特點,即一體化合作、共同創造價值、建設創新生態系統、推出指數級增長技術及極速採納。

一體化合作包括兩個方面,即研發一體化合作和要素一體化合作。研發一體化合作是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既相對獨立,又融為一體,平行與市場聯接。在三螺旋範式下,各種研究是分離的,創新基本沿著基礎—應用—開發—市場的環節進行。而在四螺旋的範式下,各種研究是一體的,都可以直接轉化為產品。例如,英國布萊克福德分析公司的阿蘭•黑文斯教授,在計算銀河系星球的年齡時,破解了巨大數據集壓縮的難題。這項基礎研究成果直接實現了商業化,用於提高核磁共振數據運算的速度。

要素一體化合作是指研發要素與非研發要素功能獨立,但卻在時間與空間上聯為一體,交互作用,甚至在功能上是同一個主體。在三螺旋範式下,研發要素與生產、應用等非研發要素是分離的,研發完成以後再產業化、市場化,生產者、使用者位於創新之外。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工業時代位於創新之外的非研發要素,與研發要素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創新共同體。例如,創新眾籌網站為創意、設計、研發和創業籌集資金,創新眾包網站分布式完成應用程式開發,實現了研發、投資、製造、使用等創新要素的一體化。

共同創造價值是指創新價值的形成是增贏過程,無論是研究者還是生產者、投資者、消費者,每增加一個創新者,都會使所有創新主體邊際收益增加,總價值也增加。在三螺旋範式下,創新活動中物質性投入相對較多,而物質性投入是不變資本,因而創新的價值比較固定。如果更多的人進入,不變資本被稀釋,每個主體的邊際收益遞減。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創新活動中人才、知識、技術等無形投入較多,更多創新者進入則意味著可變資本增加,創新總價值會出現乘數化增加。價值增贏還來自「美第奇效應」,即交互帶來的創新指數化增長。隨著通信節點數量的增加,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理念和創意相遇,能夠激活大量創新痛點,創新速度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遠遠超出任何單一主體。

例如,我國的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智慧型手機終端、車載終端和桌面電腦三屏合一技術,建立人、車、貨多方交互的車聯網系統,從產品研發設計直至回收的全過程吸納創新者,共同創造價值。過去廠家和經銷商、零部件供應商搶著分存量這塊小蛋糕,現在則一起來做大增量蛋糕,共同創造價值、分享利潤。

快速採納產品是指由於研發、生產、應用一體化,用戶已經從創新的局外人變成創新的內部人,創新由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在生產、應用中研發,在研發中生產、應用,產品和服務推出之日就是用戶使用之時。在三螺旋範式下,由於創新與用戶分離,研發人員和開發商往往並不了解用戶的具體需求,特別是用戶的偏好和體驗;即使研發成功了,用戶採納的速度也比較緩慢。而在四螺旋範式下,用戶群體從一開始就在場,創新既是發明者搞研發,也是用戶在使用研發的成果,研發與使用無縫對接,創新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例如,樂高公司推出了樂高Cuuso平臺,向全社會包括兒童在內在線徵集產品創意和設計方案,同時徵集用戶,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立項開發。另如歐盟依託項目建立了6個應用創新實驗室,在創新的起點就把用戶納入創新過程,通過用戶體驗迭代創新,直至達到目標值。現在,創新實驗室已有最初的單體企業發展到300多座站點,成為遍布五大州的網絡體系。

創新生態系統是指社會創新體系不僅限於個人、個別企業或大學,而成為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各領域,連接發明者、投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自組織系統,就像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在三螺旋範式下,創新體系主要由企業、大學和政府機構組成,是有限主體,創新是小範圍內的事情。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創新擴大到所有行為主體,所有行為主體都可以依託交互平臺形成生態群落,因利益而自動聚散。

如我國的海爾公司就已經轉型為這樣的創新生態系統。公司打破原來的科層管理結構,使企業變為一個大平臺,接入大量創新、創業團隊,還接入全球5萬多名研發人員。又如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建立的「知識與創新社群」,也是一種生態系統。不同國度、不同文化、不同行業的機構和人才,在社群內動態交互,整合資源,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創新生態網絡。

隨著創新範式從三螺旋向四螺旋的轉變,傳統的縱向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以橫向運作為核心的創新治理應運而生,歐美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出現了創新治理的潮流。(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融合媒體的美麗畫卷上,書寫出更加壯麗的新時代科技創新偉大篇章。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新聞—科學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2017級的劉娟介紹:「我們研發出『望聞問切』等多種故障預測分析技術,根據不同企業的數據特點對不同的故障類型『對症下藥』。同時,我們的平臺相較於同類型其他產品準確率更高、預測速度更快。」此項目的相關成果已經在海爾、華北油田、國家電網等企業落地並發揮實效。 「氣溼敏傳感器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我國產品供應長期依賴進口。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在中科院微生物所舉辦。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每一種殺菌複合物都使用一個套環來連接一個中空管,該中空管具有由基板支架以亞穩態加載的可收縮鞘。這種用於精密醫學的無核酸蛋白質機器的微調,需要對整個複合物和收縮機制進行原子性描述,但是這在T4噬菌體(含DNA)的基板結構中是無法得到的。 4月15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和Jeff F.
  • 高校學子西南交大比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鐵工業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20所高校的學子在此完成了一次關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大比拼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專家介紹石墨烯晶圓研發成果 10月16日至18日,「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 開幕式上,寶山區委副書記、代區長高奕奕在致辭中表示,寶山要與上海大學進一步深化區校合作,發揮上海大學高峰高原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優勢,共同打造石墨烯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吸引更多國內外先進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寶山,為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提供新動能。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比利時弗拉芒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韓國光州科學技術研究所、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於
  • 廣東醫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新聞—科學網
    會上,為加快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體系,推進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新格局建設,廣東省科技廳正式發布了第三批「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其中,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建設的「臨床檢驗與病理診斷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榜上有名。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具體做法是:一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為科技創新發展凝聚共識。二是領導班子堅強有力,組織機制健全有效。三是科技成果豐碩,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據悉,「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前身為「北航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現已成功舉辦三屆,累計徵集高科技創業項目3500餘件,通過大賽創業項目直接融資超過20億元,藉助大賽成長起來的公司估值超過1000億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DNA雙螺旋結構發表60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新聞—科學網
    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在現在看上去實在挺短的一則文章裡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如今的我們見多了精美的DNA結構圖,腦海中會一下浮現那個雙鉸鏈,但當時完全沒條件,論文中唯一的簡樸插圖還是克裡克的夫人所畫。 這篇論文等於頒布了人類基因的圭臬。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舉辦了「海信杯」大學生智慧機器人競賽,數百名學習機電、自動化、交通等專業的大學生同臺競技機器人挑戰賽、機器人循跡、機器人爬坡避障、機器人定向取物等項目的比賽,感受智慧機器人的魅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量子加密智慧型手機」真來了—新聞—科學網
    因此,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的部署更應著眼全局,兼顧技術研究與技術應用,強調交叉合作、協同創新,在平衡發展中完善「研究—應用—開發」的量子技術鏈條,從而使該領域持續迸發活力。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全力支撐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創新戰略高地,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打造中科院概念驗證體系,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海澱區政府、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探索打造「CAS概念驗證中心」,開展「智匯行動」概念驗證計劃。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北京科技大學積極進軍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領域,2017年獲批建設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為把握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努力推動材料科學技術的新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曲選輝從建設背景、建設概況、階段成果等幾方面,對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進行了介紹。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