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位化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提供萬物互聯的技術,把所有社會行為主體聯繫起來,遠遠超出產學研合作等有限關係,創新範式也從三螺旋轉變為四螺旋。
創新三螺旋是工業時代典型的創新範式,指大學、企業、政府三方在創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創新的四螺旋範式則是在三螺旋之外,引入第四螺旋——民間社會。民間社會包括非常多的主體,既有公民個人,也有多種類型的經濟機構和社會組織。因此,第四螺旋不是引入少數主體,而是引入一種社會全員參與的機制,使創新變成了無邊界的活動,即開放式創新。
根據歐盟《開放創新2.0年鑑2014》,四螺旋創新範式有四個基本特點,即一體化合作、共同創造價值、建設創新生態系統、推出指數級增長技術及極速採納。
一體化合作包括兩個方面,即研發一體化合作和要素一體化合作。研發一體化合作是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既相對獨立,又融為一體,平行與市場聯接。在三螺旋範式下,各種研究是分離的,創新基本沿著基礎—應用—開發—市場的環節進行。而在四螺旋的範式下,各種研究是一體的,都可以直接轉化為產品。例如,英國布萊克福德分析公司的阿蘭•黑文斯教授,在計算銀河系星球的年齡時,破解了巨大數據集壓縮的難題。這項基礎研究成果直接實現了商業化,用於提高核磁共振數據運算的速度。
要素一體化合作是指研發要素與非研發要素功能獨立,但卻在時間與空間上聯為一體,交互作用,甚至在功能上是同一個主體。在三螺旋範式下,研發要素與生產、應用等非研發要素是分離的,研發完成以後再產業化、市場化,生產者、使用者位於創新之外。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工業時代位於創新之外的非研發要素,與研發要素相互融合,共同構成創新共同體。例如,創新眾籌網站為創意、設計、研發和創業籌集資金,創新眾包網站分布式完成應用程式開發,實現了研發、投資、製造、使用等創新要素的一體化。
共同創造價值是指創新價值的形成是增贏過程,無論是研究者還是生產者、投資者、消費者,每增加一個創新者,都會使所有創新主體邊際收益增加,總價值也增加。在三螺旋範式下,創新活動中物質性投入相對較多,而物質性投入是不變資本,因而創新的價值比較固定。如果更多的人進入,不變資本被稀釋,每個主體的邊際收益遞減。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創新活動中人才、知識、技術等無形投入較多,更多創新者進入則意味著可變資本增加,創新總價值會出現乘數化增加。價值增贏還來自「美第奇效應」,即交互帶來的創新指數化增長。隨著通信節點數量的增加,不同產業、不同領域的理念和創意相遇,能夠激活大量創新痛點,創新速度和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遠遠超出任何單一主體。
例如,我國的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智慧型手機終端、車載終端和桌面電腦三屏合一技術,建立人、車、貨多方交互的車聯網系統,從產品研發設計直至回收的全過程吸納創新者,共同創造價值。過去廠家和經銷商、零部件供應商搶著分存量這塊小蛋糕,現在則一起來做大增量蛋糕,共同創造價值、分享利潤。
快速採納產品是指由於研發、生產、應用一體化,用戶已經從創新的局外人變成創新的內部人,創新由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在生產、應用中研發,在研發中生產、應用,產品和服務推出之日就是用戶使用之時。在三螺旋範式下,由於創新與用戶分離,研發人員和開發商往往並不了解用戶的具體需求,特別是用戶的偏好和體驗;即使研發成功了,用戶採納的速度也比較緩慢。而在四螺旋範式下,用戶群體從一開始就在場,創新既是發明者搞研發,也是用戶在使用研發的成果,研發與使用無縫對接,創新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例如,樂高公司推出了樂高Cuuso平臺,向全社會包括兒童在內在線徵集產品創意和設計方案,同時徵集用戶,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立項開發。另如歐盟依託項目建立了6個應用創新實驗室,在創新的起點就把用戶納入創新過程,通過用戶體驗迭代創新,直至達到目標值。現在,創新實驗室已有最初的單體企業發展到300多座站點,成為遍布五大州的網絡體系。
創新生態系統是指社會創新體系不僅限於個人、個別企業或大學,而成為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各領域,連接發明者、投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自組織系統,就像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在三螺旋範式下,創新體系主要由企業、大學和政府機構組成,是有限主體,創新是小範圍內的事情。而在四螺旋範式下,創新擴大到所有行為主體,所有行為主體都可以依託交互平臺形成生態群落,因利益而自動聚散。
如我國的海爾公司就已經轉型為這樣的創新生態系統。公司打破原來的科層管理結構,使企業變為一個大平臺,接入大量創新、創業團隊,還接入全球5萬多名研發人員。又如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院建立的「知識與創新社群」,也是一種生態系統。不同國度、不同文化、不同行業的機構和人才,在社群內動態交互,整合資源,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創新生態網絡。
隨著創新範式從三螺旋向四螺旋的轉變,傳統的縱向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以橫向運作為核心的創新治理應運而生,歐美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出現了創新治理的潮流。(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