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青島就建立國內最早一批發展動漫產業的園區,並設立了動漫產業園。但7年過去了,除了偶爾承擔項目製作以及小型動漫外,島城卻一直沒有一部能衝出青島的大型動漫。而今天,記者要告訴大家,這個怪圈只能維持到今天了。因為從明天開始,央視一套「大風車」欄目將在黃金時間播出產自青島的動漫片——《小牛向前衝》。該片是全國首部以十二生肖中牛為主角的卡通形象動畫片,是青島國家動漫創意產業基地的奠基之作,將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太多的第一,使這部動畫片受到多方面的關注。《小牛向前衝》的成功運作引發了島城新一輪的動漫熱,使更多人開始關注動漫產業。日前,教育周刊記者來到了《小牛向前衝》中主角大角牛的誕生地——青島科技大學與青島普達海動漫影視公司,向大家還原這頭小牛是如何帶著島城諸多動漫設計人員的夢想衝出青島的。
製作人員:
興趣與堅持一個不能少 孫金偉和高路楠參與製作了《小牛向前衝》。
孫金偉負責三維背景製作與人物測試,高路楠負責二維平面手繪。在他們看來,《小牛向前衝》這部動畫片製作得非常大氣,遠遠超越以往動畫片,不光製作水平高,師資團隊素質高,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還衍生了一系列動漫產品。
其實,眼下學習動漫類專業的學生不在少數,不少是像孫、高二人這種興趣型的。但要知道,在製作動漫這條路上,僅有興趣是不夠的。正如孫金偉所說,在大學四年裡,他除了通過努力學習基本掌握動漫專業知識外,還深入學習素描、水粉等表現技法。同時,孫金偉還利用課餘時間,買了一些關於動漫軟體製作的書籍,努力使自己達到公司要求的水平。「剛開始的時候多少有點不適應,在大學裡像這種項目製作得比較少,實踐機會少,容易造成眼高手低。」小孫回憶說,剛剛工作的那段時間,總是感覺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但他堅持不懈,不斷將所學與實踐相結合,並最終達到了《小牛向前衝》的基本製作要求。「雖然參與不多,但對年輕的我們來說,收穫很大」。
新模式探索:
三大板塊完美結合
要想衝出去,就不能走老路子。那麼,大角牛走了一條什麼樣的不尋常路呢?由於劇本創作人、青島科技大學傳播與動漫學院院長袁志發先生身在外地,作為青島合作方的青島國家動漫創意產業基地的普達海動漫影視公司總經理欒林向我們介紹了大角牛的與眾不同之處。
「袁志發院長2007年來到青島科技大學後不久,他就將劇本創作完畢。」欒總回憶說,也是在那個時候,袁院長提出了將院校與動漫公司相結合的概念,並引來普達海公司投資,經過反覆碰撞,形成了最終的院校、產業、動漫城三大板塊相結合的全新體系。
「大角牛雖然還沒有上線,但線下的後期延續產品,諸如圖書、音像、玩具、日常消費品、服裝等都已經有了合作對象。」欒總表示,要說《小牛向前衝》與原來其他青島乃至山東那些一直未能衝出去的動漫最大的區別,就是「其他的只能說是藝術品,而不是產品,更不能說是產業,沒有了產品的經營思路,就缺少後續資金維持,就不能夠盤活一部動漫」。
經驗分享:
高起點、全方位、抓落地
21日,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獲悉,《小牛向前衝》中的主角大角牛不僅成為在鄂爾多斯市舉辦的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的吉祥物之一,更成為了鄂爾多斯市的城市形象。一個動漫片的主角,緣何還未上映是如何將教學與市場牢牢綁在一起的呢?青島科技大學傳播與動漫學院副院長張鳴與傳播與動漫學院動畫教研室主任寧翔進行了簡單闡述。
第一,高起點。袁院長劇本創作出來之後,首先選定中央電視臺央視動畫為主創合作夥伴,高的起點保證了「小牛」能有更高的收視率為後續市場開發提供保證,也提高了對製作的要求。第二,全方位。全方位市場結合,既保證了科大傳播與動漫專業的學生有了實習基地,充分的鍛鍊機會,更保證了與市場的融合。第三,抓落地。各個後續產品都在國內相關產業區找到合作商,比如服裝類找廣州一帶合作商、玩具類找浙江一帶合作商,包括後期的即將問世的「派樂達」動漫樂園。
「不僅動漫類專業,只有迎合社會需求、引領社會發展的專業才是好專業。」張鳴副院長語重心長地說,「學員與人才最大區別就是是否經過社會與市場的考驗,對動漫類專業如此,對其他專業設立與教育也是如此。」記者 呂軍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俞薇]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