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最年輕科學家談方琳!回絕央視採訪!認為數學競賽浪費時間

2020-09-03 緣君紀人紀事


談方琳

  • 小小」科學家,從不參加數學競賽

當她還是初三學生時,談方琳,因為在各類科創比賽中取得的出眾成績,15歲的她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場的還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獎項得主,談方琳是最年輕的受邀者之一。


嘉賓證


談方琳目前最出眾的成績,是在初三階段,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

這一課題可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研究出來的,加拿大一個著名數學家得知這件事之後,指名表示要和她聊上幾句,畢竟這一難題已經困擾了他五年之久,沒想到竟然被一個15歲的女生揭開,他自然很想知道這個女生的樣子。

她面對採訪說道: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研究課題的時間。

  • 她父母是如何培養的呢?

談方琳說道,自己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老師,母親也是一位教師,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談方琳難免不會對學習感興趣,尤其是自己的父親還是一位數學界的精英,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我爸爸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就幫我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當談方琳上初中的時候,同齡人還在接受課本上的數學知識,但她卻已經開始學習高等數學和微積分。等到高中的時候,談方琳更進一步,直接開始挑戰數學界的歷史難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並成功將其解決,自此一戰成名。

  • 說起參加這個頂尖論壇的體驗,談方琳顯得很淡定。她說:

主要是來見世面,了解到了很多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認識了很多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學長學姐。

她也坦言,因為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太少,所以大咖們的成果介紹環節,她只能聽懂數學建模相關的部分,物理學的也能聽懂一些,其他的內容就有些吃力。

談方琳與各學者交談

在與各位進行交談後她說道:做課題研究,必須學會面對困難和失敗,遇到困難後,我需要不停地去吸收新知識,更多地去和教授討論,在課題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我相信,最後一定會有所進展的。

  • 回絕央視採訪

談方琳面對採訪小聲地說:爸爸媽媽總是教育我做人要淡泊名利。說完,她又笑著說道:還是別讓我媽媽看到。

無論是央視的採訪還是其他社會各界的採訪,都是為了積極地宣傳談方琳的事跡和科研成果,讓這個少年科學家能蜚聲世界。

可談方琳的父母和她本人都婉言謝絕了。並說出這樣的話:

我更喜歡追科學巨星,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



  • 「別人家的孩子」,難道只有別人家的父母可以培養出來麼?

第一點:父母要懂得引導孩子真正地理解學習的意義。

許多父母都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求學掌握生存技能,將來過上舒適的生活。實際上,這種認知在「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撲面而來的今天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時代變化太快,如果一個人掌握的是陳舊、非與時俱進的知識,反而會束縛人的理性思考和積極進取。我們很多父母就掉入了「陳舊知識為主的經驗的陷阱」。

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通過學習增加自身的修養、追求真正的價值體現。

  •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 制定合適的目標,切實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 一定要以積極、鼓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正確運用表揚與批評



第二點:父母需要牢記,身教重於言教,要盡力創造積極進取而又充滿愛的原生家庭環境。

生活中,有的父母「三觀」不正,一邊要求孩子刻苦學習,以出人頭地,一邊自己卻不思進取,不願意騰出時間來陪伴、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面對國家和社會的不足,總是抱怨和指責;對待工作、家庭事務的態度總是「吊兒郎當」,不斷吐槽、生活懶散、愛貪小便宜,愛打遊戲、愛揮霍、愛煲電視劇,試問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積極的「三觀」?

在臨床實踐中接觸過的不少孩子非常自以為是,愛耍小聰明,學業表現得優秀時內心飄飄然,有的甚至發展到最後出現誇大妄想。

反觀談方琳,15歲還在讀高一的她能對媒體說出應腳踏實地、淡泊名利這樣的話,肯定離不開其父母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她的「三觀」,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的「三觀」,其父母以身作則,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成為了孩子的典範。

所以,我們父母面對孩子心態的失衡和「三觀」的不正時,更應該深刻地反思自己。



第三點:父母要懂得高效學習的相關知識,不斷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然後盡最大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有利於形成「學霸」狀態的環境,並積極調動自身的資源。

父母是孩子永遠的老師,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母親在孩子的嬰幼期,少兒階段影響巨大,而父親有方向性的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奠基人。

成功的父母親是不斷學習的提高的結果,這麼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在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 好父母是學出來的
  •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 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
  • 好成績是幫出來的
  • 好溝通是聽出來的
  • 好成就都是教化出來的


關注我為你分享各類人物故事,帶你領略百味人生。

相關焦點

  • 15歲高中生談方琳,破解世界難題,拒絕央視採訪:不想讓媽媽知道
    上海15歲的高中生,解開世界疑惑,拒絕央視採訪:不想讓媽媽知道2019年10月份,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行,作為一個學術性極強的論壇,彼時來參加的都是獲得過獎項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他們有的是
  • 中國15歲高中少女,解世界難題,回絕採訪:不想讓我媽看到
    在中國,曾有這樣一句非常流行的話,那就是出名要趁早,縱觀整個中國社會的科技發展歷史就會發現,有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很小的時候,便已經嶄露頭角。曾經,有一位十五歲女高中生順利破解世界難題,並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然而,在記者想要對其進行採訪時,她卻主動回絕,並表示不想讓媽媽看到這樣的場景。那麼,這位女高中生究竟何許人也?為什麼在接受採訪時,她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 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年僅15歲上高一,解世界難題,婉拒央視採訪
    說起這個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很多小夥伴都或多或少認識很多,那麼如果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科學家呢?其實在我國就有一個非常年輕的科學家,僅有15歲,她就是談方琳。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談方琳是誰,因為她非常低調。
  • 15歲高中少女成「科學家」,曾解開世界性難題,婉拒央視採訪
    但是要想做科學家絕非易事,小時候,很多人的夢想就是長大後當科學家。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人可牛了,別人是長大想後當科學家,而她15歲時就成了正兒八經的科學家。15歲高中少女成「科學家」,曾解開世界性難題,婉拒央視採訪。這位15歲的小天才叫做談方琳,談方琳出生自書香門第,父母都是當地有名的老師,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數學教授,曾經多次獲得過國際數學獎項。
  • 談方琳: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她有多厲害?
    上海市一位年僅15歲的女孩,躋身最年輕的科學家排行榜,背後亦是少不了思考的推動,那她是否真的如傳言那般厲害?更令人矚目的是最年輕的參會者竟然只有15歲,她是談方琳。她在14歲的時候便已經參加過一次頂尖科學家論壇,第二年仍然創造了最年輕的記錄。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資格,讓人不禁疑惑她到底何德何能,能與各位科學家同坐一堂?
  • 中國15歲科學家,解世界性難題,拒絕央視採訪:不想讓我媽看到
    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能夠把握到最先進的教育方法,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談方琳的父母都是教師,她的父親是我國著名高校華東師大的一名教授,主要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其實,談方琳的父親對她影響甚大。二、「最年輕科學家」稱號讀初中的談方琳,由於她的數學成績非常好,因此加入了所在學校的「中學生英才計劃」。這個計劃主要是讓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天賦的孩子釋放自己的天賦。
  • 蟬聯最年輕科學家,15歲談方琳全靠天賦嗎?數學領域需要執著
    1、談方琳蟬聯最年輕科學家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難在十幾歲就開始涉足數學領域,但說人家基因好,也是無可厚非。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受家庭的薰陶,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由此,她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想必這些專業術語對很多學識淵博的家長來說,都很深奧,更遑論同齡的孩子們。2、數學領域很嚴肅有家長對此宣傳一位上海15歲女生的事跡,頗為擔心。
  • 中國15歲女科學家,解世界性難題,拒絕央視採訪:不想讓我媽看到
    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能夠把握到最先進的教育方法,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教師,她的父親是我國著名高校華東師大的一名教授,主要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其實,談方琳的父親對她影響甚大。
  • 15歲女高中生,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國外科學家贊道:中國霍金
    大概極少有人能將「斐波那契數列」和「數學科學家」與一位15歲的少年聯繫到一起,而在我國的確存在著這樣一位天才少女,她就是上海女孩談方琳,更令人佩服的是,外國的科學家都對她稱讚連連,甚至說她是中國的校外時間裡,談方琳的父母尊重女兒的各種選擇,出於對知識的渴求,談方琳報名參加各種數學競賽的培訓班,她學習的效果非常好卻從不參加各種數學競賽考試,在她看來,把不會的知識學會、弄清楚最重要,參加數學競賽考試就等於浪費時間。
  • 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少女,謙虛拒絕央視採訪
    我國最年輕的科學家,你猜是幾歲呢?15歲的談方琳,就是這我國最年輕的科學家,她出自書香門第,她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的一名數學教授,曾經榮獲了多項的數學獎項,談方琳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對數學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也不僅僅是數學,她從小學到初中的全科成績都遙遙領先。
  • 談方琳,中國最年輕女科學家,初三15歲時破解世界性難題!
    其實,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強,數學考試全球聞名,在國外讀書的留學生最有體會,當同學們知道你是中國人,一定覺得你的數學超級棒。但是,卻極少人能堅持把數學當作科研對象。01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談方琳說一下今天的主人公,她叫談方琳,是中國最年輕的科學家。
  • 15歲少年科學家,解世界性難題,婉拒央視採訪:不想被媽媽看到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畢竟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能成為科學家少說也得三四十歲的年紀,怎麼可能還有更小的。但事實上,在上海就有一個女孩,15歲時就被授予了「最年輕科學家」的榮譽稱號,她就是——談方琳。也正是因為如此,談方琳才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2019年10月,談方琳被邀請出席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並最終蟬聯「最年輕科學家」榮譽稱號。
  • 15歲女孩成最年輕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她有多牛
    去年,上海市一位十五歲的女孩談方琳,成為了最年輕的科學家,消息報導之後讓無數人為之感嘆。一、最年輕科學家從談方琳的人物履歷上來看,似乎跟一些天才相差甚遠。沒有如陶哲軒那般兩百多的智商,也沒有幾歲就學微積分,跳級讀大學等等。她小學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在上海延安初級中學學習,高中在華師大二附中學習。
  • 15歲女科學家,破解世界性難題,婉拒央視採訪:別讓我媽見到
    是個不折不扣的00後,但在2019年10月的一次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15歲的她被譽為是「最年輕的科學家」,消息一經傳出,羨煞中國眾多家長。用淺顯的話來說,談方琳就是出生於書香門第。而且談方琳自幼聰明懂事,耳濡目染地學會了不少知識。早在初一暑假的時候,談方琳就已經跟著教授做數學研究,並且被有心地指導閱讀《美國數學月刊》的一些文章。
  • 15歲中國天才女孩成全球頂尖科學家,刷新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如今這個文化信息共享的時代,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天才人物,如16歲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打敗眾多天才,脫穎而出,榮獲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之後又以613分的高考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還如「少年科學家」談方琳,在15歲的時候就榮獲了「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和主席獎
  • 她是全球「最年輕科學家」,直言自己會「追星」:別讓我媽看到
    相信剛接觸到談方琳這個名字的大多數人都會抱有相同的疑問。15歲的學生,或許正在教室裡苦讀唐詩宋詞,了解遷客騷人的悲歡往事;亦或許正在為一道數學題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但如果有人將「世界頂尖科科學家」、「斐波那契數列」等專業名詞與這個年齡結合起來,更像是天方夜譚。而碰巧的是,談方琳做到了。
  • 她,15歲蟬聯「中國最年輕科學家」,兩次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
    她就是中國最年輕科學家——談方琳。2018年,還是一名初中生的談方琳,就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而當她剛上高一時,她又再次受邀,而且是本次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最年輕的參會者。這已經是她第二年參加這個匯聚了眾多世界「最強大腦」的盛會,蟬聯了「最年輕科學家」。年僅15歲就連續兩次受邀參加世界頂尖科學論壇,屬實讓人羨慕。
  • 要多顯赫的家境,才能培養出15歲科學家談方琳?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這段時間,我對一個叫談方琳的女孩特別感興趣。大家都應該聽過她的名字了,這是一個15歲的女孩,目前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讀高一。她個子小小的,長相清秀,看上去和我們周圍的任何一個普通高中生沒有什麼區別。然而,她的另一個稱呼是:「世界上最年輕科學家」。
  • 她15歲受邀參與有4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論壇,憑的是什麼?
    在2019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有一個15歲的中國女孩也被邀請了,這個大會是什麼性質的呢?這個15歲的小姑娘,是如何拿到號稱「集結這個星球的最強頭腦賦能人類」大會門票的呢?她到底有什麼樣的背景?
  • 15歲女高中生,破解世界級數學難題,外國科學家稱讚:中國霍金
    只有15歲的談方琳就是其中一個,在第二屆世界頂尖專家科學家論壇圓桌議論上,小小的她看起來並不顯眼,然而說起她的成就,在場的頂尖科學家都豎起了大拇指。然而通過他對談方琳的偵查和詢問,發現女兒不但看懂了,還理解的非常好。發現了談方琳的數學天賦非同一般後,父親破天格收了談方琳作為自己最小的學生,帶著她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