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方琳
當她還是初三學生時,談方琳,因為在各類科創比賽中取得的出眾成績,15歲的她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場的還有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獎項得主,談方琳是最年輕的受邀者之一。
嘉賓證
談方琳目前最出眾的成績,是在初三階段,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
這一課題可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研究出來的,加拿大一個著名數學家得知這件事之後,指名表示要和她聊上幾句,畢竟這一難題已經困擾了他五年之久,沒想到竟然被一個15歲的女生揭開,他自然很想知道這個女生的樣子。
她面對採訪說道: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研究課題的時間。
談方琳說道,自己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老師,母親也是一位教師,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談方琳難免不會對學習感興趣,尤其是自己的父親還是一位數學界的精英,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我爸爸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就幫我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當談方琳上初中的時候,同齡人還在接受課本上的數學知識,但她卻已經開始學習高等數學和微積分。等到高中的時候,談方琳更進一步,直接開始挑戰數學界的歷史難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並成功將其解決,自此一戰成名。
主要是來見世面,了解到了很多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認識了很多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學長學姐。
她也坦言,因為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太少,所以大咖們的成果介紹環節,她只能聽懂數學建模相關的部分,物理學的也能聽懂一些,其他的內容就有些吃力。
談方琳與各學者交談
在與各位進行交談後她說道:做課題研究,必須學會面對困難和失敗,遇到困難後,我需要不停地去吸收新知識,更多地去和教授討論,在課題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我相信,最後一定會有所進展的。
談方琳面對採訪小聲地說:爸爸媽媽總是教育我做人要淡泊名利。說完,她又笑著說道:還是別讓我媽媽看到。
無論是央視的採訪還是其他社會各界的採訪,都是為了積極地宣傳談方琳的事跡和科研成果,讓這個少年科學家能蜚聲世界。
可談方琳的父母和她本人都婉言謝絕了。並說出這樣的話:
我更喜歡追科學巨星,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
第一點:父母要懂得引導孩子真正地理解學習的意義。
許多父母都認為「知識改變命運」,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求學掌握生存技能,將來過上舒適的生活。實際上,這種認知在「第四次產業革命浪潮」撲面而來的今天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時代變化太快,如果一個人掌握的是陳舊、非與時俱進的知識,反而會束縛人的理性思考和積極進取。我們很多父母就掉入了「陳舊知識為主的經驗的陷阱」。
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通過學習增加自身的修養、追求真正的價值體現。
第二點:父母需要牢記,身教重於言教,要盡力創造積極進取而又充滿愛的原生家庭環境。
生活中,有的父母「三觀」不正,一邊要求孩子刻苦學習,以出人頭地,一邊自己卻不思進取,不願意騰出時間來陪伴、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面對國家和社會的不足,總是抱怨和指責;對待工作、家庭事務的態度總是「吊兒郎當」,不斷吐槽、生活懶散、愛貪小便宜,愛打遊戲、愛揮霍、愛煲電視劇,試問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積極的「三觀」?
在臨床實踐中接觸過的不少孩子非常自以為是,愛耍小聰明,學業表現得優秀時內心飄飄然,有的甚至發展到最後出現誇大妄想。
反觀談方琳,15歲還在讀高一的她能對媒體說出應腳踏實地、淡泊名利這樣的話,肯定離不開其父母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她的「三觀」,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父母的「三觀」,其父母以身作則,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成為了孩子的典範。
所以,我們父母面對孩子心態的失衡和「三觀」的不正時,更應該深刻地反思自己。
第三點:父母要懂得高效學習的相關知識,不斷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然後盡最大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有利於形成「學霸」狀態的環境,並積極調動自身的資源。
父母是孩子永遠的老師,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母親在孩子的嬰幼期,少兒階段影響巨大,而父親有方向性的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奠基人。
成功的父母親是不斷學習的提高的結果,這麼多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在背後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關注我為你分享各類人物故事,帶你領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