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曾言:&34;可窺見思考何其重要。也正因先有了思考,方才有智慧的衍生,人類方能開拓所知,增其所思,探索出世事萬物本源,一覽宇宙絢爛。
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上海市一位年僅15歲的女孩,躋身最年輕的科學家排行榜,背後亦是少不了思考的推動,那她是否真的如傳言那般厲害?
前不久結束的第二屆頂尖科學家論壇,讓一個15歲的少女猝不及防的闖入眾人的視野中。此次論壇雲英薈萃,44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圖靈獎、沃爾夫獎等獲得者。
此外還有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科技的發展。除去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科學家們,一群活潑少年少女們的身影也穿梭在會場中。
或許沒有人會想到,一群初出茅廬的&34;也會被受邀參加這次聚集了全球技術頂尖人才的論壇。更令人矚目的是最年輕的參會者竟然只有15歲,她是談方琳。
她在14歲的時候便已經參加過一次頂尖科學家論壇,第二年仍然創造了最年輕的記錄。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資格,讓人不禁疑惑她到底何德何能,能與各位科學家同坐一堂?
14歲的年紀大家還在學校裡聽著老師講枯燥無味的知識,偶爾打個盹,進行著一板一眼的教學進度,但是談方琳已經對&34;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甚至憑藉著這個課題一舉拿下了&34;的一等獎和主席獎,在中國的教育界和數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甚至有中科院院士宣稱要和她&34;。
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就讓人覺得一頭霧水。許多大學生也揚言自己並不清楚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究竟代表著什麼,可它卻僅僅是一個15歲少女的科研成果。
談方琳取得了如此成就卻並沒有止步於此,時隔半年,她的研究項目再一次取得了突破。貝祖數的上下界估計問題被她完美攻克。這個突破不僅僅是在中國的科研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也引起了外國科學家的注意。
加拿大知名的數學家Rankin教授曾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思考多年始終沒有想出解決辦法。而如今卻被一個15歲的中國女孩找出了解決辦法,教授十分吃驚,特意前去中國拜訪她。
在青澀懵懂的年紀,在多數人還在人生道路上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候,談方琳已經在數學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和明確了自己人生目標。或許她就是為科研而生,興趣所始,興趣所終。她是當之無愧的科研人才。
先有興趣,而後廣博,廣博而後深邃,深邃而後學有所用。談方琳數學的啟蒙離不了家庭氛圍的薰陶,她的父母都在華東師範大學任職教師,父親便是數學教授,他在數學方面的造詣十分深刻。
談方琳便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在小學時期她就積極的參加數學競賽,鍛鍊和培養自己的思維。
邁入初中生涯,隨著對數學的了解越來越深入,談方琳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她想深入的學習數論,但是十分遺憾父親對數論的方向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父親拗不過女兒的喜歡,專門聯繫了數學系中研究數論的教授來教導談方琳。
在老師的指導下,談方琳的進步十分迅速,不久之後她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歷經幾個月的鑽研和琢磨,她將一位加拿大教授給出的粗糙方程式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修改。
談方琳憑藉著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戰成名之時,也有人扒出來她的教育背景。小學是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在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接受教育,高中則是在被稱為&34;之一的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書。
可見她所接受的是上海地區最好的教育了,於是有人提出質疑:談方琳取得如此成就必是離不開這些優渥的外在環境。
誠哉斯言,家庭提供的成長條件和教育環境是開闊一個人眼界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並不能就藉此否認談方琳自身的努力,她在數學方面的天賦有目共睹,始終奉行著&34;的原則,用這些時間去幫助自己更快的拓寬思路和見解。
央視記者曾經想抽出三十分鐘對談方琳進行一個採訪,卻被她婉言拒絕。她十分謙虛的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小小的課題,並沒有什麼值得大張旗鼓的炫耀。而且她也不希望只是因為一個課題便要是生活在鎂光燈下,她喜歡科研是因為熱愛,而非是為了追逐聲名。
去年談方琳對話的是沃倫阿爾伯特獎的獲得者,也是世界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吉羅·麥森伯克先生。對於這位在科研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談方琳十分好學,也曾向他探討做研究最需要的品質。
她在做課題的時候也曾遇到過許多困難,面對失敗幾度猶豫,想要放棄,甚至還覺得自己不適合再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教授的回答讓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談方琳恍若見到了一束光亮。科研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失敗、挫折往往是多於成功的,或許經歷3000次的失敗才能換來成功的曙光。可那又何妨?對於科研人來說,再多失敗的苦澀也抵不過成功那一瞬間的喜悅。
她在平日的生活裡也總是有著科研的插曲,儘管學業很重,但是她仍然要抽空填充自己的興趣,她曾坦言:堅持做一些數學上的小研究的過程,跟買玩具、吃麥當勞一樣開心。
課桌上記滿了各種公式和推導過程的演草紙也在見證著少女的科研路。
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思考是最溫柔也是最堅定的力量,執思考之燈,方可逐心之所向,素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