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
從數年前開始到2019年,摺疊屏手機快速地走過了從概念到研發再到上市的全過程,其速度之快,讓人咂舌。
不過,在去年年初高密集的一輪曝光後,關於摺疊屏手機的話題便開始「銷聲匿跡」,即便這陣子陸續又有一些新消息在爆出,但市場聲量卻遠不及當初。
在摺疊屏手機發布之初就有行業人士認為「是由於行業進入了恐懼型創新」的泥潭,對於其前景並不看好,距離華為、三星等品牌發布相關產品也過去了一年,那現如今摺疊屏手機到底有市場嗎?關於摺疊屏的故事還會如何繼續?
「摺疊屏」賣得好,卻見不著
2019年2月24日,華為在MWC上發布了可摺疊手機Mate X,經歷一連串推遲最終於2019年11月15日正式開售。
三星摺疊屏的動作與華為幾乎同步,其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於2019年2月發布,而正式登錄國內市場的時間為2019年11月8日,比華為快了半步。
在產品發布之初,摺疊屏手機的口碑「褒貶不一」。有支持的聲音認為「摺疊屏最終還是會火爆,因為手機的最重要體驗來自於視覺感受!這是剛需。」「摺疊屏必火,手機平板二合一,更加便攜,等相關成本降下來後,是個不錯的選擇」。
也有許多來自品牌方的大佬不看好,例如時任OPPO副總裁沈義人就發文稱「目前這個階段看來,摺疊後除了屏幕變大,和可以摺疊一下,並沒有帶來用戶體驗上的巨大提升。」
聯想董事長楊元慶更是表示,「現在發布的所有摺疊屏手機,都沒有超過3年前聯想發布的概念,很多廠商依然在做PPT產品。」
時過境遷,在經歷一年的市場考驗後,摺疊屏到底賣得怎樣?關於摺疊屏產品的銷量,三星也好、華為也好大都「三緘其口」,最新的銷量數據遲遲都未公布。不過,從網上的一些信息來看,摺疊屏手機一直所謂「供不應求」,以今年年初品牌方公布的數據,華為MateX月售接近10萬臺,三星Galaxy Fold大約在月售15萬臺左右,如果按照這個銷售趨勢,兩家的摺疊屏手機銷量都應該超過了百萬臺,且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相較二季度,2020年三季度摺疊屏手機活躍設備數增長了116%。然而這也是用戶的疑問所在,不少網友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從沒有見過使用摺疊手機的用戶,「這數百萬的摺疊屏手機到底去哪了?」
當然,具體銷量如何我們無法得知,但品牌方絕對有一桿秤,從品牌方的動作來看,每家都在醞釀發布第二代,摺疊屏似乎真的「有搞頭」?
在第二代產品的競速上,這一次三星走在了前面,8月5日Galaxy Z Fold2正式發布;緊隨其後的是柔宇,9月flexpai2開售,價格依舊壓在了萬元以內;最近華為一款新機入網的消息被迅速轉載,外界紛紛猜測這將是華為摺疊屏的第二代Mate X2。但相比一代機所掀起的熱潮,這些二代產品則顯得「低調」得多。
也不乏一些新玩家同樣將目光聚焦在了摺疊屏領域,像此前表示「放棄摺疊手機」的小米,最近又有關於MIX摺疊屏手機專利消息傳出;OPPO在未來科技大會上,發布的OPPO X 2021捲軸屏概念機也獲得廣泛討論;而蘋果的消息更是重磅,蘋果已經要求合作夥伴開始送測相應的零部件,而這些將最終交由富士康整合,最終做出摺疊屏iPhone的測試機。
看起來,作為手機品牌似乎是清一色看好摺疊屏未來,當然到底是真看好,還是秀肌肉,我們無從判斷,但摺疊屏領域的你追我趕,總有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最終是「市場博弈」還是「技術博弈」還需要市場檢驗。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雖然現階段摺疊屏對於手機品牌的價值還未體現,但也有企業通過「摺疊屏」取得收穫。
柔宇衝擊IPO,「摺疊屏」功不可沒
摺疊屏最終成就的不是手機品牌而是供應商,這多少有些意料之外,但或許也是情理之中。
柔宇科技可以說就是現階段「摺疊屏」生態中最受益的玩家之一,在經歷赴美上市、落子A股等一系列操作與傳言後,近日又有最新消息傳出,柔宇科技正尋求在科創板上市,籌資最高120億元,並計劃最快12月提交上市申請,屆時公司估值可能會上升至80億美元以上,高於去年一輪私募融資中的估值水平。
柔宇科技主營業務為生產柔性顯示屏,以及摺疊屏手機。沒錯,市場第一臺摺疊屏手機就是柔宇於2018年發布FlexPai(柔派),相比三星、華為早了近一年。長期以來柔宇科技都將自己定位為柔性面板領域的顛覆者,但在市場看來柔宇顛覆的或許只是「價格」。
「價格屠夫」這是不少媒體給柔宇戴上的帽子,從第一代摺疊屏手機來看,定價8999元相比華為價格少了近半,比三星的也便宜了4千多元;二代產品,柔宇定價為9988元,與三星的二代Galaxy Fold2 16999的價格相比,也有7000元的差價。
但超低的售價似乎也並未讓柔宇在摺疊屏領域建立起絕對優勢,此前就有媒體將柔宇在雙十一期間的銷量做了對比,「在天貓柔宇數碼旗艦店,FlexPai2僅有93人付款,在蘇寧易購上,FlexPai2的用戶評價只有1單,拼多多方面,在僅有的幾家非官方渠道中,銷量最高的FlexPai一代,拼單成功的也只有92件。在數據上比較好看的,只有手機發售前京東旗艦店的預約量達到了5萬多人,但從柔宇京東旗艦店的銷量上來看,其新一代產品FlexPai2的評價不過在1000左右。」所謂「銷量第一的摺疊屏手機」被無情嘲笑為「自嗨」,柔宇徒留尷尬。
通過「智能相對論」進一步核實,這個數據或許體現得不太完整,比如在淘寶柔宇官方旗艦店的訂購量並未納入其中,再加上柔宇官網及線下門店的銷量,柔宇摺疊屏手機銷量還將有一定提升。另外,評價數量可能也代表不了產品銷量,但是1000左右的評論是個什麼水平,「智能相對論」查詢了另外一些機型,如在旗艦店中分別售價688的金立K9、售價1199的酷派酷玩10等等評價都在1000左右,所以雖然沒有具體銷量,但實際情況大家大概能想像。
無論如何,或許摺疊屏手機給柔宇帶去的只是「營銷價值」,作為支撐其上市後的故事,能不能被投資者持續看好,這也許會是一個問題。
當然柔宇上市押注的也不是只有手機,柔性屏的應用開始深入到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運動時尚、智能家居和辦公教育等諸多領域,最近柔宇就宣布與中國電信攜手建立「中國電信·柔宇科技融合創新實驗室」,旨在打造更多智能移動終端產品及解決方案。另外還與已經和空客、LV、豐田汽車、格力家電、瀘州老窖等國內外500多家不同行業企業進行了合作。
但結合之前B端市場柔宇的「投入產出」來看,這些領域將給其帶去多大的價值提升,也還待驗證,因為從柔性OLED的應用統計數據分析,最大市場還是手機。
例如,在會議銘牌方面,這兩年柔宇已經協助包括瀘州老窖、2020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全球論壇、中關村論壇等企業和大會製作柔性屏銘牌,但往往「幾十套」的數量充其量也就只能當成一次營銷;又例如在2018年柔宇就傳出了牽手空客的消息,然而至今也沒有新的消息爆出,可見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B端與C端將齊頭並進,它們都是公司重要的戰略」這是柔宇一開始的設想,現實卻是C端市場撬不動、B端市場待驗證,柔宇的故事不好寫了。
摺疊屏還在被繼續驗證
回到摺疊屏手機上,柔宇所面對的困難也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困難,即便是一年後,摺疊屏的問題還是那些。
首先,摺疊屏手機不管如何推陳出新,配置換代還是沒有改變「手機使用形態」,這是源於內容生態的缺失,一年前專門針對摺疊屏的內容生態是「0」,一年後幾乎還是「0」,即便如華為所發布的「平行視界」、「智慧分屏」等軟體應用層面創新,在普通智慧型手機上都能看到影子,無非就是更加智能的分屏。那些說什麼屏幕更大、視覺效果更佳的,影視內容都在契合摺疊屏的,要知道那並不是專門針對摺疊屏的改變,PAD也能適用。
其次,就是價格。在柔宇科技CEO劉自鴻看來「產品價格太高會阻礙行業發展,摺疊屏手機價格降到5000至6000元這個價格區間,是大勢所趨。」但這顯然不是現在,一年時間摺疊屏手機的價格不但沒有下降,二代機還都出現了一定漲幅,包括柔宇。這表明即便行業有心,但短時間內產品價格依舊會成為壓死消費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關於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品牌方的「自嗨」?只能說或許摺疊屏有未來,但可能不會屬於每一家,就像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一樣,每一家的產品看似大同小異,但其實各司其職,自覺地保持在不同的價格區間,當然不是沒有想突破的,但至少就結果而言「有目共睹」。
「摺疊屏」最終將考驗品牌的「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像在「摺疊屏」戰事剛興時,如小米、蘋果等玩家不是沒有想過入場,但在華為等品牌選擇京東方後,小米追尋蘋果的步伐,投入了LG的懷抱,結果就是華為的第二代產品呼之欲出,小米的MIXAlpha則是宣告「難度太大,已經放棄」,至於蘋果也是一直處於概念階段。
現在為什麼小米、蘋果又有了摺疊屏的新消息?與他們改換門庭有著繞不開的關係,小米最終還是選擇了國內的維信諾,而蘋果的摺疊屏則換成了三星提供,可見「供應鏈」的重要性,不僅能「拉」也能「拖」。
另外,決定市場歸屬的要素還包括決心、能力、投入、技術水平等等方面,因為就現在而言「摺疊屏」依舊是「新物件」,市場接受程度遠沒打開,企業能不能堅持到市場走向開放的時候,或者技術能不能跟上其它品牌的進度,這些都將會影響最終歸屬。
總之,摺疊屏的故事是還在繼續,但接下來多少企業能說好這個故事,就不是一次「營銷」能夠決定的了,至於誰能率先勝出?智能相對論認為,最終決定權還將回到「價格」。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智能相對論: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慧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慧型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片、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