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或許摺疊屏手機給柔宇帶去的只是「營銷價值」,作為支撐其上市後的故事,能不能被投資者持續看好,這也許會是一個問題。
當然柔宇上市押注的也不是只有手機,柔性屏的應用開始深入到智能移動終端、智能交通、文娛傳媒、運動時尚、智能家居和辦公教育等諸多領域,最近柔宇就宣布與中國電信攜手建立「中國電信·柔宇科技融合創新實驗室」,旨在打造更多智能移動終端產品及解決方案。另外還與已經和空客、LV、豐田汽車、格力家電、瀘州老窖等國內外500多家不同行業企業進行了合作。
但結合之前B端市場柔宇的「投入產出」來看,這些領域將給其帶去多大的價值提升,也還待驗證,因為從柔性OLED的應用統計數據分析,最大市場還是手機。
例如,在會議銘牌方面,這兩年柔宇已經協助包括瀘州老窖、2020中小企業數字經濟全球論壇、中關村論壇等企業和大會製作柔性屏銘牌,但往往「幾十套」的數量充其量也就只能當成一次營銷;又例如在2018年柔宇就傳出了牽手空客的消息,然而至今也沒有新的消息爆出,可見進展並非一帆風順。
「B端與C端將齊頭並進,它們都是公司重要的戰略」這是柔宇一開始的設想,現實卻是C端市場撬不動、B端市場待驗證,柔宇的故事不好寫了。
摺疊屏還在被繼續驗證
回到摺疊屏手機上,柔宇所面對的困難也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困難,即便是一年後,摺疊屏的問題還是那些。
首先,摺疊屏手機不管如何推陳出新,配置換代還是沒有改變「手機使用形態」,這是源於內容生態的缺失,一年前專門針對摺疊屏的內容生態是「0」,一年後幾乎還是「0」,即便如華為所發布的「平行視界」、「智慧分屏」等軟體應用層面創新,在普通智慧型手機上都能看到影子,無非就是更加智能的分屏。那些說什麼屏幕更大、視覺效果更佳的,影視內容都在契合摺疊屏的,要知道那並不是專門針對摺疊屏的改變,PAD也能適用。
其次,就是價格。在柔宇科技CEO劉自鴻看來「產品價格太高會阻礙行業發展,摺疊屏手機價格降到5000至6000元這個價格區間,是大勢所趨。」但這顯然不是現在,一年時間摺疊屏手機的價格不但沒有下降,二代機還都出現了一定漲幅,包括柔宇。這表明即便行業有心,但短時間內產品價格依舊會成為壓死消費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關於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品牌方的「自嗨」?只能說或許摺疊屏有未來,但可能不會屬於每一家,就像現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一樣,每一家的產品看似大同小異,但其實各司其職,自覺地保持在不同的價格區間,當然不是沒有想突破的,但至少就結果而言「有目共睹」。
「摺疊屏」最終將考驗品牌的「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像在「摺疊屏」戰事剛興時,如小米、蘋果等玩家不是沒有想過入場,但在華為等品牌選擇京東方後,小米追尋蘋果的步伐,投入了LG的懷抱,結果就是華為的第二代產品呼之欲出,小米的MIXAlpha則是宣告「難度太大,已經放棄」,至於蘋果也是一直處於概念階段。
現在為什麼小米、蘋果又有了摺疊屏的新消息?與他們改換門庭有著繞不開的關係,小米最終還是選擇了國內的維信諾,而蘋果的摺疊屏則換成了三星提供,可見「供應鏈」的重要性,不僅能「拉」也能「拖」。
另外,決定市場歸屬的要素還包括決心、能力、投入、技術水平等等方面,因為就現在而言「摺疊屏」依舊是「新物件」,市場接受程度遠沒打開,企業能不能堅持到市場走向開放的時候,或者技術能不能跟上其它品牌的進度,這些都將會影響最終歸屬。
總之,摺疊屏的故事是還在繼續,但接下來多少企業能說好這個故事,就不是一次「營銷」能夠決定的了,至於誰能率先勝出?智能相對論認為,最終決定權還將回到「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