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物科技評論 發表於 2020-12-03 16:56:48
摺疊屏手機市場出現了積極信號,最初的幾批摺疊屏手機賣的不錯,其他幾大巨頭正在改變悲觀看法
最近,關於華為新一代摺疊屏手機Mate X2將於下個月發布的討論日漸增多,小米申請的MIX摺疊屏手機專利也被曝出。
韓國商業日報則有報導指出,三星或將放棄Galaxy Note系列,將全身心投入到其摺疊屏手機上。
《智物》方面獲悉,Mate X2發布日期確實已經將近,此次華為的摺疊屏手機一改之前連續兩代採用的外折方案,採用了類似三星的內折設計,大幅降低技術難度和成本,預計規模將會比此前的兩代要大很多。
華為率先推出摺疊屏手機背後,是一系列生態投入和創新
京東的三星手機自營店銷量數據有所變化,今年8月發布的三星Galaxy Z Fold2系列手機在該平臺銷售近萬臺,遠超六個月前發布的第一代摺疊屏手機。
有統計數據顯示,相較二季度,2020年三季度摺疊屏手機活躍設備數增長了116%。
可靠渠道的信息表明,受摺疊屏手機市場熱情的推動,國內包括小米在內市場排名前五的手機大廠,都已在跟進摺疊屏手機。
華為將發布新一代摺疊屏手機,小米等大廠積極跟進
受技術不成熟、高成本等多方面影響,摺疊屏手機的未來存有巨大不確定性。福布斯曾在《摺疊屏手機和電腦有未來嗎》一文中給出結論,稱摺疊屏將永遠不會成為主流。
但手機廠商對摺疊屏手機的熱情卻沒有因外界的聲音而消減。
作為摺疊屏手機領域主要玩家,華為最近的消息均指向:它在有意加大出貨量和推進摺疊屏手機商用進度。
《智物》了解到,在即將發布新一代摺疊屏手機Mate X2之際,華為也於最近追加了上一代摺疊屏手機訂單,約追加50%的訂單,似是響應市場需求。
關於Mate X2,有消息指出,麒麟9000處理器將為這款手機加持性能。此外,它將搭配66W超級快充,採用極窄邊框設計、開孔全面屏。
不同於此前傳聞,在大家最關心的銷量和摺疊方式上,華為做了「減法」。或是受到晶片供應影響,華為調整了新一代摺疊屏手機Mate X2的發售計劃,依然保留了150萬臺發售量,相較此前增長兩倍。而在摺疊方式上,華為方面表示將放棄外折,Mate X2將只採用技術上更成熟的內折方案。
一方面,相較於上一代手機,發售量有了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不再嘗試技術難度更高的外折,而是採用內折設計去繁就簡,轉而在性能、體驗優化等方面堆技術,華為或是為了順應既有用戶使用習慣,加速既有產品迭代,提升手機的覆蓋群體。不難發現,華為此舉應是有意加速摺疊屏手機的商用化。
無獨有偶,在華為即將推出新機之時,小米首款摺疊屏手機也將面世。
2019年小米曾公開過一段工程機視頻,後來關於小米要推出摺疊屏手機的傳聞一直存在,但始終沒有量產型號發布。今年,小米申請過多個摺疊屏相關專利,包括摺疊屏姿態檢測方法和裝置、電子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等。
《智物》獲悉,小米將在2021年推出其首款摺疊屏手機。
由最近的專利信息可以看出,小米摺疊屏手機將採用技術較為簡單的內折方式,與三星的Galaxy Fold相似,摺疊之後有一塊外部輔助顯示屏,還有彈出攝像頭。
目前,隨著柔宇、聯想、小米等廠商相繼敲定,越來越多玩家將進入摺疊屏手機市場,產業發展無疑將會加速。
年初CINNO Research曾做過的預測,稱今年全球摺疊屏手機出貨量將達到290萬臺,同比增長517%。4年後該市場有望增長10倍。
蘋果傳言不斷,但尚無定論
雖然友商們做得風生水起,預測機構多持樂觀態度,但蘋果始終沒有公布摺疊屏手機相關信息,也給摺疊屏手機規模商用前景蒙上了一層不確定因素。
自2017年起,蘋果摺疊屏手機的消息就一直活躍在公眾視野中。
而今年,隨著華為、三星摺疊屏手機的放量,蘋果摺疊屏手機也有了最新「進展」:今年9月份,傳聞蘋果向三星商談摺疊手機顯示屏樣品,11月The Verifier發文稱蘋果將於兩年後推出摺疊屏手機,如今再有消息指出蘋果摺疊屏手機正在進行10萬次摺疊測試,以及明年蘋果將推出1TB、摺疊版本的iPhone並已將樣機送檢鴻海、日本Nippon……各類消息暗示,蘋果摺疊屏手機將近。
過去5年,蘋果錯失屏幕指紋、升降攝像頭等一系列硬體創新
但從過往iPhone在大屏幕的採用、5G技術推進均要晚於其他廠商來看,對於加持新技術這件事,相較於安卓公司,蘋果更為謹慎。
此前《商業內幕》的文章就分析指出,受成本、產品成熟度等因素影響,短期內蘋果不太可能推出摺疊屏手機。
前期受疫情、技術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華為、三星摺疊屏手機銷量一直慘澹,也因此摺疊屏手機市場始終不溫不火。至今摺疊屏手機市場依然還沒有完全打開,近一年來其銷量僅佔總銷量的 0.14%,微不足道。
這對蘋果來說,還很難有巨大吸引力。
事實上,至今為止,可以求證的消息依然停留在蘋果在摺疊屏手機領域的專利,而目前的專利也並為透露蘋果摺疊屏手機的形態,暗示其距離商用還有些時日。
責任編輯:x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