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因便宜效佳,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廣受追捧。但其名稱繁複,有的還十分近似,甚至僅僅是一字之差,功效卻全然相反。如果因為誤識藥名而誤抓藥物,那就非常危險。因此,抓藥前務要細辨藥名取對藥物。藥名的「陷阱」主要有以下3類——
不同入藥部位 效果各異
不少植物中草藥的根、莖、葉、花、果均能入藥,雖是「同胞」,但其名稱、功效均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如麻黃和麻黃根,前者以地上草質莖入藥,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痺;後者以其根及根莖入藥,能固表斂汗、理氣化痰。夜交藤、何首烏均來自何首烏,前者藥用藤莖或帶葉藤莖,能養心安神、祛風通絡;後者藥用其塊根,能補肝腎、瀉肝風、清熱解毒。地骨皮、枸杞子均來自枸杞,前者藥用根皮, 有涼血止血、清洩肺熱、清熱滋陰、解毒功效;後者藥用成熟果實,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中藥裡的「三蘇」,即蘇葉、蘇梗和蘇子,分別來自紫蘇的葉、莖枝和種子,雖然都能和氣,但用法也是有區別的。蘇梗有理氣寬胸、解鬱、安胎功效,用於胸悶吐嘔、婦女氣滯胎氣不安;蘇葉能發散風寒、理氣寬胸、解鬱安胎、解魚蟹毒,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咳嗽、嘔吐、中魚蟹毒;蘇子與蘇葉作用相似,但發散風寒宜用蘇葉,清利上下則宜用蘇子,蘇子還能定喘痰,通二便。
炮製品與生品
不少中藥生品毒性很大,如附子、烏頭、馬錢子等,不經炮製一般不能直接應用,特別是不能內服。而生品與炮製品雖然原料相同,但藥效已變, 不能相互代替。如半夏生品有毒,現一般只外用於消腫止痛,也很難買到,而炮製半夏的種類則相當多,效用差別也不小。如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礬浸泡、煮或醃製, 作用以燥溼化痰為主,適用於體弱痰多或小兒食滯痰阻、病症較輕者;姜半夏是生半夏用姜礬煮、醃製、蒸製或生薑炒制,功效以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法半夏是生半夏以石灰湯泡製,以治寒痰、溼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作用;竹瀝半夏是生半夏或法半夏,用竹瀝拌透陰乾入藥,其溫燥之性大減,適於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或痰熱中風等;半夏曲是生半夏浸泡、曬乾、研粉,用薑汁、麵粉調勻發酵製成, 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
類似的還有號稱「萬能解毒藥」的甘草。生甘草性平偏涼,有清熱、解毒、利尿等功效,配以桔梗、金銀花、連翹等藥,可治熱毒瘡癰、咽喉腫痛及泌尿系感染髮炎等症;配以綠豆,能防治食物中毒,農藥中毒,鉛、砷、汞等金屬中毒及烏頭、附子等藥物中毒。炙甘草(生甘草用蜜炮製而得)性平偏溫,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等功效,中醫名方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朮丸、保和丸、補中益氣丸等都用炙過的甘草。治心律不齊的炙甘草湯,更是直接得名於它。
一字之差,功效各異
不少中草藥名僅僅只有一字之差,而功能卻大相逕庭,稍不注意就可能用錯。如赤芍和白芍,前者味苦,性涼,具有化淤、止痛、涼血、消腫功效,對月經不調、自汗盜汗、目赤腫痛、腹痛、脅痛等症有較好療效;而後者多用於陰虛發熱、自汗盜汗、頭暈頭痛、胸脅疼痛、痢疾腹痛、闌尾炎腹痛、腓腸肌痙攣、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症。又如南北沙參,北沙參味甘,微寒,能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主要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引起的乾咳痰少、咽喉乾燥等;南沙參作用與其相似,但效力較弱,並略有祛痰、補氣作用,主要用於肺燥咳嗽及溫熱病後氣液不足。再如南柴胡(軟柴胡)、北柴胡(硬柴胡)和銀柴胡,南柴胡解熱效果好,而北柴胡治療肝炎效果好,並有明顯降低血清轉氨酶作用,效果更佳。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