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當首艘航母問世並在海上航行之後,航母上的水兵們發現航母的身後總是跟隨著鯊魚。在當時,那些航母上的水兵們就已經知道了這一現象的答案。
由於航母體積龐大,所以需要強大的推動力,因此,航母擁有著巨大的螺旋槳。在螺旋槳高速轉動的時候,螺旋槳就會帶起周圍強大的漩渦流,這些漩渦會吸引周圍的生物並捲入其中變成碎肉,導致航母的周圍都是血液,這些血液吸引了鯊魚跟隨。
航母的螺旋槳對航母附近遊弋的海洋生物具有強烈的殺傷作用,任何被捲入航母螺旋槳的海洋生物都難逃一劫,最終被殘忍地絞成肉泥。
這些海洋生物都是非常無辜的,它們完全就是「吃瓜群眾」,它們只是在過它們日常的生活,卻被未知的災難給捲入其中,最終被消滅掉。
航母身後尾隨鯊魚,不是沒法解決,而是解決起來太費勁
面對不斷有海洋生物被航母螺旋槳絞殺的事實,科學家開始行動起來,試圖尋找出解決辦法。
外國的科學家覺得那是徒勞無功,索性放棄這一項艱苦的工作。
充滿愛心的中國的科學家為了挽救生靈而不肯放棄,他們為了驅趕魚群,各出奇招,他們發誓一定要想出讓那些生物有活下去的方法。
一、使用海洋聲吶驅趕魚群
海洋聲吶是原本是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和反射特性,通過電聲轉換和信息處理進行導航和測距的技術,未來,這項技術將可能是航母出行時用來驅趕海洋魚群的重要手段。
海洋聲吶如果影響到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那麼對這些生物而言就是海洋噪聲。根據一份報告稱,海洋噪聲輕則影響海洋生物的長期行為,重則導致它們聽力喪失甚至死亡。
因此,各國都不遺餘力地去為船隻降噪,減輕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是,如果是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出行,那麼試圖去降噪就非常不合適了。
航母進行降噪只會增加海洋生物的傷亡率,正因為航母會造成大量的漁業資源的損失,因此,航母的出行都不是隨便進行的,是經過仔細考慮的一個步驟。
因此,在航母出行時,在航母尾部增強海洋聲吶,或許可以驅趕那些對聲音敏感的魚群,儘可能地減輕海洋生物的損失。
二、使用高強光束驅趕魚群
根據海洋生物學的常識,魚類都是感光的,魚類會向光源移動,也可能避開光源,比如,在深海有一種「燈籠魚」專門使用頭部前方的發光物吸引食物
國外一個研究團隊曾經利用水下光源做過實驗,測試魚對發光物體做出的反應,結果表明多數魚對閃爍的點狀光源比較好奇,會遊過來一探究竟,實驗的結論是海洋生物也會有類似於陸地生物中常見的趨光性。意外的是,在魚群中也有少數魚不敢靠近,避之不及。這說明魚群受到光束的影響是不同的。
因為表層魚對外界變化的感知優先於底層魚,因此,它們對光線的變化顯示更加從容。出於這一點,光束對表層魚的影響作用似乎有限。
雖然人工製造的非自然光源能夠驅趕那些在底層魚群,但是非自然光源對表層魚群的影響可能是微弱的。
科學家同時發現,雖然對於閃爍的點狀光源,魚更多的是好奇,但是對於片狀或者柱狀的光源,魚表現出來的警惕性就很明顯了。因此,使用片狀或柱狀的光源驅趕魚群,可能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一般選擇在夜晚航行,其中的一點原因就是為了避免魚群受到傷害。大部分表層魚群都是在晚上休息的,而深海魚群很喜歡在晚上活動。因此,很多到南海打漁的漁民,都是在晚上作業的,它們撈的都是深海的魚群,深海魚群的價格比表層魚群要貴,味道一般也更加鮮美,當然,深海魚也更難捕撈,深海魚的數量一般也比表層魚的數量更少。
一般情況下,航空母艦都是以編隊出航的,因此,給護航的軍艦底部加裝片狀或者柱狀的光源探照燈有可能是驅趕那些對光束有反應的魚群的有效手段。
三、製造機器人鯊魚驅趕魚群
當前的機器人製造技術非常發達,製造出模型和框架是非常簡單的。困難的是支撐起這個機器人的內核。一旦機器人的自主思考的內核被製造出來,這些機器人將可以有效幫助航空母艦肅清附近海域,不會讓海洋生物受到傷害,更不會去改變生物環境。
海洋生物都害怕強者,而這種具備高度智慧的機器人的存在就是告訴它們機器人就是最強者,它們應該讓路,從而保證它們的安全。
當然,要以現在的技術製造如同想像般給力的機器人,還是比較困難的。沒有強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撐,到了實際應用的環境中,徒有其表的機器人可能只是一堆廢鐵。
當然,人類要想一瞬間就從弱人工智慧的時代到強人工智慧的時代,也是非常不現實的。
人類並不知道這個弱人工智慧時代要實現跨越需要持續多長時間,人們只知道時代的跨越總會誕生出一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偉人。而科學家擁有最高的誕生出偉人的可能性。
現實中,一些人總是對英雄的到來翹首以盼,這其實是依賴他人的心理;而另一些人則想要自己當英雄,這其實是擔心英雄拋棄自己的心理。
這種心理不會成為人類拯救那些海洋生物的障礙,相反,這會鼓勵每個人都去嘗試,哪怕是普通人也有嘗試的資格。
這等同于贈予每一個人以拯救其他生物的機會,至於能否成為英雄,還要看自己能否把握。你,可能就是下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