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簡稱「黔」或「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世界知名山地旅遊目的地和山地旅遊大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界於北緯24°37′~29°13′,東經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慶,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總面積17.62萬平方千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截至2019年末,貴州省轄9個地級行政區,其中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52個縣,11個自治縣,9個縣級市,15個市轄區,1特區。常住人口3622.9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6769.3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80.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058.4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430.33億元。
貴A:貴陽市
貴陽,簡稱「築」,別稱林城、築城,是貴州省省會,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區域創新中心、中國重要的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8.19萬人,城鎮人口368.24萬人,城鎮化率75.43%。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中部,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也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呼叫中心與服務外包集聚區、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中心集聚區。境內有30多種少數民族,有山地、河流、峽谷、湖泊、巖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樓閣等32種旅遊景點,是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中國避暑之都,榮登「中國十大避暑旅遊城市」榜首。2017年,複查確認保留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優質旅遊城市。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2019年1月12日,中國開放發展與合作高峰論壇暨第八屆環球總評榜,貴陽市榮獲「2018中國國際營商環境標杆城市」「2018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十佳城市」兩項大獎。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貴B:六盤水市
六盤水市,是貴州省地級市。六盤水市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區,年平均氣溫15℃,夏季平均氣溫19.7℃,冬季平均氣溫3℃。氣候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是全國唯一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六盤水春秋時期為牂牁國屬地;戰國時期,市境內為夜郎國屬地,由於金屬工具的使用,已進入了農耕時代,並反映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徵;秦統一中國後,為巴郡漢陽縣屬地。六盤水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長江、珠江上遊分水嶺,南盤江、北盤江流域兩岸,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交通四通八達,是西南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截至2016年末,全市國土面積9965平方公裡,轄2個區、1個縣級市、1個縣,常住人口290.7萬。六盤水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主要城市,西南乃至華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煤炭、電力、冶金、建材、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礦泉水、生物製藥構成了市內的重要經濟發展。特產有風豬、獼猴桃、杜仲、天麻、核桃。2019年全市生產總值1265.97億元,比上年增長7.5%。
貴C:遵義市
遵義,簡稱「遵」,古稱播州,是貴州省地級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和2個自治縣,總面積3076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7.07萬人,城鎮人口312.42萬人,城鎮化率49%。遵義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北部,南臨貴陽、北倚重慶、西接四川,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樸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 [3] 「茅五劍」之一的茅臺酒的故鄉。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貴D:銅仁市
銅仁市,貴州省轄地級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武陵山區腹地,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重慶市接壤,西北高,東南低,全境以山地為主,大多數地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總面積18003平方千米,轄2個市轄區、4個縣、4個自治縣;2018年常住人口316.88萬人。歷史沿革源遠流長。秦代為黔中郡腹部地區,漢時改隸武陵郡,蜀漢時始有縣治;唐代分屬思州、錦州、黔州。宋末元初設思州、思南兩宣慰司,元代設置「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於今境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並劃歸新建的貴州省管轄。銅仁是書法之鄉,明清之際湧現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雲、嚴寅亮、鄢師竹六位書法家。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礦山公園1個,國家級喀斯特地質公園1個。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銅大高速公路、思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2018年,銅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6.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2.51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01.55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22.46億元,增長12.3%。
貴E: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駐興義市,是貴州的9個地級行政區之一,位於雲南、廣西、貴州三省(區)結合部。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遊。雲貴高原東南端。東經104°35′~106°32′,北緯24°38′~26°11′。自治州轄區面積約16804平方公裡。境內分布有布依族、苗族、回族、漢族等35個民族。截至2019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2市6縣1新區(義龍新區)。 1981年9月21日,撤銷興義地區,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黔西南州黃金分布廣,儲量大,品質高,2005年,被中國黃金協會命名為「中國金州」黔西南州山川秀麗,氣候宜人 ,文化底蘊深厚,清代乾隆年間創辦了著名的筆山書院。州府興義人傑地靈,湧現出張之洞、王伯群、王文華、何應欽、 劉顯世等大批人物。2019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1272.8億元,同比增長 9.8%。黔西南州在貴州省9個市(州)經濟發展綜合測評排全省第4位。
貴F:畢節市
畢節,貴州省下轄地級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貴州金三角之一,烏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鎖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門戶,長江珠江之屏障,西鄰雲南,北接四川,是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發源地,是一個多民族聚居、歷史文化燦爛、資源富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紅星閃耀的地方。畢節,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現代山地高效生態農業、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服務外包和呼叫中心等多種新興產業的集聚地,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畢節,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連接西南地區、長三角連接東協地區的重要通道。畢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礦產60多種,磷礦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煤炭遠景儲量居於長江以南之冠,鐵礦、銅礦、鉛礦、稀土礦儲量處在貴州第一;生物資源多樣,動植物資源2800多種,有全國、全省如馬鈴薯之鄉、白蒜之鄉等眾多「地理標誌」;水能資源豐富,河湖水系縱橫交錯,流域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有80條。畢節是古夜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畢節風光景色旖旎,被譽為「洞天湖地、花海鶴鄉、避暑天堂」;畢節氣候清涼宜人,是避暑旅遊城市觀測點。畢節是三省紅都,長江以南最後一塊革命根據地,厚重歷史文化,在全國都具有唯一性。
貴G:安順市
安順,貴州省地級市。位於貴州省中西部,距貴州省省會貴陽90公裡。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安順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美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甲類旅遊開放城市,全國唯一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貴州加快發展的經濟特區」,2009年度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世界喀斯特風光旅遊優選地區,全國六大黃金旅遊熱線之一和貴州西部旅遊中心。國務院批准的第八個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安順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6月,安順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貴H: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下轄16個縣市,州府凱裡市。全州轄凱裡1市和麻江、丹寨、黃平、施秉、鎮遠、岑鞏、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雷山、臺江、劍河15縣,凱裡、爐碧、金鐘、洛貫、黔東、臺江、三穗、岑鞏、錦屏、黎平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7個街道,94個鎮,110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境內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2015年末常住人口348.54萬人,戶籍人口473.5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佔42.7%,侗族人口佔29.9%。黔東南總面積30282.34平方公裡,東西相距220公裡,南北跨度240公裡。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疊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有雷公山、雲臺山、佛頂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9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貴J: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隸屬於貴州省,位於貴州省中南部,東與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會貴陽市;處於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地處東亞季風區。全州總面積26197平方千米,轄2個縣級市、9個縣、1個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28.09萬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曾是南方出海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黔中通往川桂湘滇的故道,商賈雲集、物流通達。黔南境內航空、鐵路、公路、河運縱橫交錯;黔南先後湧現出抗清名將遼東巡撫、山海關總兵丘禾嘉,護國先驅戴勘、黃齊生,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烈士等一批英雄人物;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