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飽和打擊雖然有效 但是單純數量堆疊並不能到最佳打擊效果
美國的蘭德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以戰略戰術推演預測而著名,在2016年由蘭德公司空軍部發布的報告《亞太空軍基地防衛2016》這份報告中提到,美國現在在亞太的空軍基地都在中國火箭軍和空射巡航飛彈的打擊半徑內,尤其是最大的衝繩嘉手納基地將會被重點「照顧」,至少有1000枚飛彈隨時瞄準。而且,如果僅僅是確保這個基地沒有戰機能起飛作戰的話,只需要278枚東風飛彈就可以癱瘓這個基地1個月。由於這是基於數學公式的模擬推演,因此僅僅是一種理論計算,並不是實際上打擊測試。不過實際上,中國現在正在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最少彈道飛彈,達到更好的突防效果和打擊效果。在2016年中,中國火箭軍實彈發射了各類飛彈近100枚之多,其中大多數都是針對各種目標進行的毀傷測試,其中就有最為壯觀的10發東風-21C飛彈齊射飽和打擊機場基地的測試。
10發齊射不過是火箭軍的一個測試目標 更主要是追求打擊效能
雖然10發齊射的畫面很壯觀,但是正如火箭軍的建軍宗旨「核常兼備」要求一樣,儘管中國仍然在增強核彈頭技術,但是儘可能不首先觸發核大戰。所以,在不使用核彈頭的前提下如何能夠儘快摧毀敵方的目標,這需要飛彈技術不斷提升。對於現代彈道飛彈來說,有一個問題不能繞過去,由於反導攔截技術不斷發展,現代飛彈在彈頭質量不能再增加前提下(火箭燃料技術基本到達瓶頸期-新型燃料仍沒實用化),需要有更多空間進行反導突防裝置的設置,也就是說需要安裝假彈頭,等重的或者等體積大小的充氣彈頭,還有一些變質心變化彈道假彈頭,包括可變形彈頭等等欺騙手段才能夠有效突破反導。單單依靠可變彈道以及高速突防,都對於多層次攔截的反導系統來說,都不能100%確保突防。因此,在現代彈道飛彈的發射過程中,反導技術是和彈道飛彈技術,存在著「矛與盾」的關係。
在不使用核彈頭的前提下 精度比當量更有意義
這就對現在彈道飛彈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朋友一定好奇為何現在又提出精度?因為,在以前以核大戰背景下,精度1000米和精度10米,是完全相同概念。因為無論是100萬噸或者10萬噸的熱核彈頭,在1公裡範圍內或100米範圍內引爆之後,其造成殺傷都是相當可觀的,至少可以覆蓋數十公裡。此時只需要能夠把彈頭投擲到目標附近就能達成打擊效果。但是如果換成常規彈頭就完全不一樣,常規彈頭來說,精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項:如果你誤差達到10米,一艘普通戰艦的甲板寬度,也就在20米左右,航空母艦也就是80米左右。而地面上1個機庫的跨度大約是15到20米,如果偏出去50米到100米,那麼這次攻擊是很有可能會徹底失敗,這就對我們新的彈道飛彈,精度上提出了極高要求。
打擊機場和跑道 傳統打擊手段相對來說 需要多個波次才可以
這其實就是中國在2016年進行了實彈演習的意義,除了驗證打擊效果同時還要驗證打擊精度。我們可以注意到在軍報報導中提到了「臉盆級誤差」,這其實已經把中國東風飛彈的誤差範圍從米進入到分米級。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使用儘可能少的彈藥達到儘可能多的摧毀敵方目標的目的,尤其是在摧毀機場過程中,傳統打法需要是首輪打擊波次中對100到300米間隔的炮彈範圍內進行多次爆破,達到摧毀跑道的目的。而如果精度足夠,首個波次我們全部使用鎢合金的小當量鑽地彈頭,直接先摧毀機庫;第二波使用子母彈加延時智能彈藥,對跑道進行破壞和布雷,這樣打擊完全可以控制在30到40枚東風飛彈的量級。這樣,打擊美軍最大的基地有2個東風飛彈旅就足以完成任務。這可以解放大量發射單元,來針對更有價值的海上目標發動飽和打擊。畢竟一旦開打,肯定首輪打擊就是必須要儘可能打擊儘可能多的目標。無論是機場、跑道、機庫、電站、港口等等高價值目標,確保第一時間摧毀敵方戰爭潛力。
什麼叫「砍瓜切菜」?看看上圖就懂了 東風飛彈的威力名不虛傳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2016年火箭軍除了進行10發齊射打擊增加突防打擊效率,同時還在對多種目標,雷達站、加固機庫、港口等進行實戰打擊效能考驗,其中有張畫面非常引人注目,一個模擬的混凝土機庫直接在一枚東風-16飛彈打擊下,如同紙糊一般,直接被撕碎了!相對於小直徑炸彈或者空地飛彈那種打擊效果,顯然彈道飛彈摧毀效果更好。這其實就是揚長避短的打擊手段,在戰略轟炸力量不足的前提下,利用彈道飛彈高突防效能和大規模殺傷效果,達到對目標如同砍瓜切菜般的暢快淋漓的打擊效果。因此,無論是10發齊射還是累計近100枚的打擊效能測試,就是為了確保火箭軍,這柄倚天長劍,隨時可以揮出,只要長劍劈出,任何目標在它凌厲面前任何目標只能是砍瓜切菜一般的被一劈兩半!(作者署名:漢唐歸來111)
中國火箭軍是一柄大國長劍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軍事:最多軍迷首選的軍事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