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陀螺儀多複雜?有一萬多個零件,可確保洲際飛彈精度達四十米

2020-12-05 騰訊網

一般來說,飛彈打得越遠,精度越低。洲際飛彈都是射程大於8000公裡的超遠程彈道飛彈,主要是用來攻擊大城市等大目標的,誤差在1公裡以內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美國卻有款洲際飛彈,精度卻達到了40米,而且還是在冷戰時期,在沒有GPS等外部定位參照的輔助下。它是怎麼做到如此極端精度的呢?

這款LGM-118A「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飛彈(ICBM),也稱為MX「和平衛士」彈道飛彈。制導系統非常先進,即使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飛彈之一、美國現役唯一的陸基戰略打擊力量 「民兵」Ⅲ與之相比,也相形見絀。

「和平衛士」極度的高精準世所罕見,其圓概率誤差(CEP)降低到40米,一度高居冷戰時期美國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的頂峰。而「民兵」Ⅲ的圓概率誤差(CEP)大約是「和平衛士」的六倍。其中,一個堪稱技術奇蹟的陀螺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個陀螺狀的設備叫高級慣性參考球 (AIRS)制導系統,是「和平衛士」洲際彈道飛彈導航系統的核心。馬丁·米勒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時代的幽靈》一書中這樣評價:AIRS重新定義了洲際彈道飛彈的精度概念。

AIRS沒用常規的萬向節裝配,而是漂浮在裝滿氟碳流體的球體內。球體內還有陀螺儀和加速度計,通過三個液壓衝擊器和渦輪泵來保持球體方向穩定。整個AIRS由19000個獨立部件組成,研製工程非常之難。

雖然很難,但成功的使AIRS的誤差率小於每小時1.5 x 10^-5度,讓「和平衛士」的誤差低到1%,精度低至40米。 火箭制導權威專家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博士,將AIRS定義為「第三代」,稱AIRS是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慣性導航(INS)系統,達到了超精確慣性制導發展史上的最強水平。

近乎完美AIRS可以算是冷戰時期最不可思議的技術之一。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AIRS的精密程度也是最高的。一枚洲際彈道飛彈的精度能低於100米,這讓「和平衛士」在冷戰時期成為最精準的飛彈,也成為美國最先進的戰略飛彈之一。

其實,飛彈在飛行中幾乎很少會用到慣性導航系統的精度,該精度主要發揮作用是在飛彈還在地面警戒時用於校準制導系統,而不需要通過精確的陀螺測量來獲取外界參照。大多數洲際彈道飛彈在發射前都需要一個外部校準系統,以讓慣性導航系統與外界同步。精度高卻不依靠外界參照的慣性導航系統非常少,目前只有「和平衛士」的AIRS能做到。

但是研製AIRS的代價是巨大的,不僅成本高昂,工藝也非常繁雜。AIRS的獨立部件多達19000個。成本方面,僅以一個零件為例,AIRS有3個加速度計,在1989年時,1個加速度計的造價就達到30萬美元,耗時6個月才製造完成,整個AIRS的研製費用可想而知。

如果不需要全自導的話,其實少得多的成本和部件也能達到如此精度。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統)和GLONA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樣的衛星定位系統出現後,只需要一個輕便又便宜的接收器,就能長時間保持釐米級的精確度。而今,內置GPS的環形雷射陀螺儀可以被封裝在很小的容器裡,可以承受巨大的重力,可以運用在從飛彈到炮彈的任何武器裡。

需要高度精準導航的宇宙飛船,也需要外部參照校準。即使是新的核武器制導項目,考慮到成本和重量,也放棄全自導的念頭。基於B-61核航空炸彈改造為滑翔炸彈的BIOS,已經提議使用GPS而不是INS作為制導。

在GPS用於修正誤差之前,工程師們除了不惜一切代價製造出AIRS這樣近乎完美的機械陀螺儀外,還研製了其他形式的導航用來升級精準度較差的INS系統。「和平衛士」僅僅依靠AIRS就能將12枚核彈頭髮射到14000千米遠的地方,和那些基於外部參照來提高精準度的系統相比,AIRS已經達到了精準度的極限。

由於裝配了AIRS,「和平衛士」威力巨大。但是,事實上,「和平衛士」卻難以大規模部署,原因就在於AIRS裝配極度複雜。「和平衛士」是從1986年開始部署的,卻直到1988年才開始置入AIRS這個關鍵系統。AIRS一共也只部署進了50枚「和平衛士」。雖然花費了巨資來研發,但「和平衛士」卻生不逢時。隨著美俄籤訂《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些最精準的洲際飛彈在2005年被完全撤除。

研製「和平衛士」的目的是為了準確擊中蘇聯還在發射井裡已裝好彈頭的洲際飛彈,而「民兵」系列飛彈並不具備足夠的精度。由於時勢的變化,「和平衛士」沒有按最初設想一樣實現部署,也導致其雖然強大而影響甚微。但是「和平衛士」研製中技術的複雜度、先進性、高精度卻堪稱人類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蹟。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美最頂級陀螺儀19000個零件,飛彈精度40米,中國至今仍做不出來
    現代洲際飛彈採用複合制導。其中慣性制導為主,星光導航為輔。就精度來說,GPS制導的誤差往往小於1米。那麼為何其不採用GPS呢?這是因為洲際飛彈在進入大氣層時,速度往往高於20馬赫,此時會產生黑障問題。因此抗幹擾能力強大的慣性自主導航也成了洲際飛彈的首選。儘管精度有所犧牲,但安全性和可靠性大為提高。再者採用慣性導航,其精度也未必比GPS差。上個世紀,美軍研發的「和平衛士」洲際飛彈就堪稱機械陀螺儀時代的頂峰。這種飛彈本來是為了在首輪核打擊中摧毀蘇聯陸基發射井和飛彈洞庫的。
  • 【科普】最強陀螺儀
    一般來說,飛彈打得越遠,精度越低。洲際飛彈都是射程大於8000公裡的超遠程彈道飛彈,主要是用來攻擊大城市等大目標的,誤差在1公裡以內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美國卻有款洲際飛彈,精度卻達到了40米,而且還是在冷戰時期,在沒有GPS等外部定位參照的輔助下。它是怎麼做到如此極端精度的呢?
  • 中國高精度雷射陀螺儀實現量產 精度優於歐洲產品
    科技部網站消息,中國成都一家企業完成高精度雷射陀螺儀相關的超精密光學元器件批量化生產項目建設,這意味著中國將可以開始批量生產超高精度環形雷射陀螺儀(RLG)。此類設備目前主要用於軍事領域,包括洲際飛彈的慣性導航和航天、航空、海事領域。
  • 射程超過8000公裡,誤差1釐米以內,為何洲際飛彈那麼精準?
    理論上講,射程在10000公裡的洲際飛彈可以做到圓概率誤差在1釐米以內!沒錯,就是一釐米以內,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很多人的一個印象是「飛彈」是依靠導引頭「追逐」目標的武器系統。但彈道飛彈不是,彈道飛彈的制導是利用引導機構將飛彈死死的釘在一個飛行路線上的武器。洲際飛彈的整個飛行過程,更是一個無比複雜的物理原理實現過程。
  • 我國雷射陀螺儀持續突破:精度媲美國際水平
    這樣千裡出擊一招斃命的功夫能夠被戰斧施展出來得益於其高精度的導航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叫雷射陀螺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1601.htm  雷射陀螺儀,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雷射測方向變化的陀螺儀,其基本原理利用了光學中的塞格尼克理論,即在一個環形軌道裡,發射兩束方向相反的雷射。
  • DF41命中精度世界第一!陀螺儀只是冰山一角,太空水漂令美軍無解
    說道武器很多人都會想到洲際飛彈,它是戰略核力量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核三位一體中兩極的重要條件。DF系列飛彈向來被人津津樂道,特別是DF41命中精度被列為世界第一,太空水漂技術令美軍無解。DF41洲際飛彈之所以命中率如此精確,其高端技術和精密零部件是關鍵,僅是陀螺儀就付出巨大心血,其中雷射陀螺儀的研發耗費科學家們眾多精力,好在結果是好的。
  • 2020全球洲際飛彈對比排名
    洲際飛彈大家族中尤以中國的東風41D、美國的民兵3、俄羅斯的薩爾馬特(RS-28)洲際飛彈最具代表性,我們從射程、打擊精度、機動性作為依據來對這些國之重器做下排名。而該飛彈的射程達到了18000公裡,可攜帶千萬噸TNT級的核彈頭,是俄羅斯當前威力最大的戰略飛彈,為全球綜合性能最強的戰略飛彈,為「洲際飛彈」中的王者。第二名東風41D,為我國公開性能最出色的戰略核飛彈,是我國戰略飛彈部隊的核心武器之一,射程14000公裡,精度100-200米,可攜帶10個主動制飛彈頭,可輕鬆覆蓋美國全境。
  • 洲際飛彈發射井有多強?造價比飛彈還貴,一個井蓋重達100噸以上
    美軍民兵2飛彈井洲際飛彈發射井有多強?美國和蘇聯1000多個洲際飛彈發射井都一再經過抗核加固,不僅能承受較高等級的衝擊波超壓,而且能抗電磁脈衝和地震。如美國1000個「民兵」飛彈井抗力達14兆帕(1兆帕=9.87大氣壓),相當於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觸地爆炸後,距爆心366米處的超壓,也就是說只要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爆心距發射井超過366米,飛彈井便安然無恙。而蘇聯第四代洲際飛彈SS-17、SS-18、SS-19飛彈井加固到使這一距離不超過300米(數據來源於軍事史林雜誌報導)。
  • DF41命中精度憑啥第一?雷射陀螺冰山一角,太空水漂冠絕全球
    ,且轉動機構少不易受震動與衝擊的影響,為了發揚這種技術優勢,每一型產品研發成功後他都要組織實施一系列的高震動強衝擊試驗,確保產品在各種惡劣條件下都能發揮出最高精度性能。 神舟載人飛船曾創造過距離理論落點僅100米的實際落點精度,這一數值與DF-41命中精度不謀而合。 載人飛船有降落傘減速帶來的幹擾,而飛彈戰鬥部無需考慮降落傘飛行控制難題,因此如果沿用神舟飛船的標稱軌跡制導系統,實際命中精度完全能夠控制在百米量級以內。
  • 萬兵之王,動了地獄就真的降臨了,五大洲際飛彈排名
    看一看這些威力強大的武器到底和一般的武器有什麼不同之處。閒言少敘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我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十大洲際飛彈的前幾名究竟有哪些,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特性,這裡是老夢陪你聊軍事,下面咱們就講十大洲際飛彈的前五名。
  • 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海底一萬米到底有什麼
    人們對於海洋一直都有著一種是神秘的嚮往,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是你所無法想像的,海底一萬米有什麼也一直讓人們十分好奇,下面一起來看看。  浩瀚的海洋一直都是人們十分好奇的神秘地帶,所以海底一萬米有多恐怖呢?據了解,在海洋世界中有95% 的海域處於未知狀態,這絕大多數的未知會孕育出什麼?這是所有人的疑問。在水下一萬米的深度,常見生物無法生存。
  • 中國實力究竟有多強?美媒公布全球洲際飛彈名單,東風佔據第二
    目前全球範圍內有五款洲際飛彈實力最強,分別是白楊M、民兵-3、「三叉戟」飛彈、東風-41、R-36M2等等。為此美國媒體對全球洲際飛彈進行一次排名,其中排在第五的便是白楊-M飛彈。這款飛彈的最大射程大約在11500公裡左右,在1994年進行試射,這款飛彈也是俄羅斯第一款洲際飛彈。
  • 從10米到1米:GPS定位精度將迎來飛躍
    不過GPS定位同樣存在定位誤差,而對於民用領域來說,這個值大概在10米左右。據Gizmodo報導,一隊來自加州大學的研究者表示他們已經將這個精度縮小到了1米。10米:有點準但是又有點不準通過接收24顆衛星中至少3顆的發出的信息,包括衛星的位置以及信號發出的時間,我們就能夠通過計算出三個半徑,並且在空間中畫出三個球體,而你的位置就在三個球體交匯的點上。由於GPS採用的是中距離的地球環繞軌道,所以距離導致了誤差不可避免的存在。
  • 加州大學發布高精度MEMS陀螺儀
    低端品常用於導航和防抖,MEMS振動陀螺儀就屬於低端品。而最高端的是靜電懸浮陀螺儀(ESG),是羅克韋爾等公司在1970年代為核潛艇導航儀用途而開發的。核潛艇必須連續幾個月在水下潛行,因此需要超高精度的陀螺儀。ESG利用靜電力使直徑1cm的鈹(Be)球體懸浮在空中,並以15萬rpm的轉速旋轉。
  • 海底一萬米到底有多恐怖?海底一萬米是一個地獄般的存在?太恐怖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其中海洋面積佔到地表面積的71%,海洋最深處達11034米,也就是馬裡亞納海溝的區域。目前人類不藉助工具最多可以下潛40米,那裡強大的壓力已經讓人無法忍受;在專業工具的輔助下,人類已經可以下潛至七千多米的深海,那裡漆黑一片,且有強大的未知生物出沒,十分的危險。如果人類到達海底1萬米,那麼也可能遇到強大的未知生物,它們如果攻擊人類,則人類必死無疑。
  • 陀螺儀有哪些作用?它的原理原來這麼神奇!
    陀螺儀的工作原理陀螺儀多用於導航、定位等系統常用實例如手機GPS定位導航、衛星三軸陀螺儀定位。陀螺儀基本上就是運用物體高速旋轉時,角動量很大,旋轉軸會一直穩定指向一個方向的性質,所製造出來的定向儀器。不過它必需轉得夠快,或者慣量夠大(也可以說是角動量要夠大)。不然只要一個很小的力矩,就會嚴重影響到它的穩定性。
  • 美戰艦攔截彈可準確成功攔截大氣層外的洲際飛彈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手握各自龐大核武庫的超級大國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如何在核戰爆發後儘可能攔截對方的洲際飛彈。雖然美國早已成為軍事力量最強的超級大國,但其國內面對他國核彈的所謂不安全感卻一刻都沒有消散,最終促成了戰區和國家飛彈防禦體系的建立。
  • KVH高精度光纖陀螺儀產品採用光子晶片技術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KVH Industries於近日宣布,公司將光子晶片(photonic chip)技術整合到高精度光纖陀螺儀(fiber optic gyro)產品中,並於去年12月末向選定用戶交付新款光子陀螺儀慣性測量裝置(Photonic Gyro IMU)的原型產品
  • 陀螺儀原理
    陀螺儀原理:陀螺儀是神馬東東?  陀螺儀,是一種用來感測與維持方向的裝置,基於角動量不滅的理論設計出來的。陀螺儀主要是由一個位於軸心可以旋轉的輪子構成。 陀螺儀一旦開始旋轉,由於輪子的角動量,陀螺儀有抗拒方向改變的趨向。陀螺儀多用於導航、定位等系統。
  • 海底一萬米到底有多恐怖?
    海底10000米到底有多恐怖,要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了解壓強和壓力的知識,只有了解這些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海底10000米的恐怖。壓強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壓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壓強等於壓力除以受力面積。海水的密度為1000公斤每立方米多一點近似於1000公斤,地球上重力是每公斤9.8牛近似於10牛,所以海底10000米的壓強就是1000乘以10在乘以10000等於1億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