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略彈道飛彈作為大國殺手鐧,十分重視生存能力,而所謂生存能力,是指處於配置、部署中的飛彈武器系統遭襲擊後還具有的作戰能力,在冷戰期間,為了獲得這種生存能力,美蘇兩國都投入了巨資用於建造洲際飛彈發射井。
洲際飛彈發射井有多強?美國和蘇聯1000多個洲際飛彈發射井都一再經過抗核加固,不僅能承受較高等級的衝擊波超壓,而且能抗電磁脈衝和地震。如美國1000個「民兵」飛彈井抗力達14兆帕(1兆帕=9.87大氣壓),相當於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觸地爆炸後,距爆心366米處的超壓,也就是說只要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爆心距發射井超過366米,飛彈井便安然無恙。而蘇聯第四代洲際飛彈SS-17、SS-18、SS-19飛彈井加固到使這一距離不超過300米(數據來源於軍事史林雜誌報導)。
美國從1971年開始,用了8年時間,花費10多億美元用於1000多個民兵飛彈發射井的加固工作。發射井統統安上了用超級混凝土和鋼材製作的非常沉重而堅固的井蓋,為了避免核爆炸時地面產生的巨大振動摧毀發射井中的飛彈,美軍大費周章地把沉重的洲際飛彈懸掛在發射井中,再為其加上複雜昂貴的減振系統,以提高洲際飛彈的生存力。為了應對核彈產生的電磁脈衝,美軍又在在發射室和控制室之間設置高靈敏度的電磁脈衝檢測器和傳感器,使關鍵電路在電磁脈衝到來之前暫時斷開,而蘇聯飛彈發射井也採用了類似的技術。
經過這一番加固,冷戰年代的飛彈發射井已經發展成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所以,美蘇兩國建造的高水平的加固發射井造價比戰略飛彈還貴,甚至可以說其成本遠遠高過了了戰略洲際飛彈本身的成本,這就好像槍的費用高過子彈一樣。
飛彈發射井防護系統由井蓋和井壁構成。其主要功能是保護飛彈免遭敵核武器或地震破壞,保證順利實施發射。對它們的要求是抗毀能力強、可靠性高。發射井壁包括5層:飛彈發射筒、特種鋼板層、特種水泥層、釩土層、特種水泥層。根據飛彈型號不同,井壁厚度一般可達到2-5米。
而發射井蓋的可靠性應能保證抗擊百萬噸級以上核彈的非直接命中,並能順利打開實施飛彈發射。蘇聯在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建設初期,一個井蓋重達100噸以上,以橫向牽引方式打開,即在井口兩側各安裝有兩條導軌打開時,通過牽引裝置將井蓋沿導軌向兩側拉開。隨著核武器及常規武器的精度不斷提高,使「定點」打擊成為可能,上述武器直接命中發射井的概率也不斷提高。為防止井蓋無法打開。因此,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蘇聯對井蓋進行了改造,採用垂直方式打開:井蓋一端由鉸鏈固定,井蓋底下兩側安裝兩個液壓千斤頂和兩個固體火藥蓄力器(數據來源於軍事史林雜誌報導)。
冷戰結束後,很多飛彈發射井都已退役,而今,一些飛彈發射井被改裝成了豪華公寓,比如堪薩斯州郊區的一個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宇宙神F洲際飛彈發射井。還有一些飛彈發射井變成了軍事博物館,但大多數的廢棄發射井都已徹底荒廢,變成了冷戰時代的一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