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飛彈發射後,橫跨近半個地球,為何沒有國家敢擊落?

2021-01-18 烽火瞭望塔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洲際飛彈是俄羅斯研製的SS-6洲際飛彈,它具有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等特點。資料顯示,第一枚SS-6洲際飛彈可以載重百萬噸級的核彈頭。之後,蘇聯通過在SS-6洲際飛彈基礎上,又研製了SS-7,SS-8等洲際飛彈。

繼蘇聯首次試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際飛彈之後,美國也研發製造出第一枚洲際飛彈,命名為「宇宙神」。美國和蘇聯都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研製洲際飛彈的。這是因為洲際飛彈對一個國家而言,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也可以威懾各國。

隨著科研技術的進步,現代洲際飛彈的打擊精度已經大大提高,不在需要攜帶破壞力巨大的彈頭就可以摧毀所要摧毀的目標。此外,現代洲際飛彈的尺寸比早期的飛彈減小很多,就連彈頭也比原來的輕很多。如今,世界各國都開始紛紛研製和部署洲際飛彈,通過洲際飛彈來增強各國的軍事實力。

說到洲際飛彈,我們都知道,洲際飛彈的射程都大於8000公裡。也就是說,它可以跨過8000公裡甚至1.5萬公裡以上的距離,最後摧毀目標。對此,網友們疑惑,假如洲際飛彈發射需要跨過8000公裡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會橫跨其他國家,如果真的是這樣,在它國領空的時候,為何不會被攔截?

要知道,飛彈在點火之後,先垂直向上飛行,經過幾秒的時間,飛彈開始轉彎,接著按照預定的彈道開始飛行。當飛彈的位置和速度可以保證飛彈命中預定目標的時候,發動機就會熄火,這時候飛彈和彈頭分離,依靠慣性飛行。

重點來了,飛彈在飛行的階段,是在大氣層外。而大氣層外的空間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只要垂直向上100公裡以外,就都屬於全球共用的空間。此外,在飛行的這段期間,飛彈的飛行速度為每秒7公裡。與其說各國為何不攔截不如過說根本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攔截成功。

防空飛彈的最大速度在5倍音速,而洲際飛彈的攻擊速度在9倍音速,如何攔截?至於美國研製所謂的防空飛彈,其實只能攔截火箭彈,短程飛彈等,洲際飛彈是不可能被攔截的,這也是為何各國都大力發展洲際飛彈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一枚洲際飛彈射向美本土,慘遭硬生生擊落!美真能攔截東風-41?
    一旦這兩個國家有了核武器,那麼顯然不敢讓其他國家輕舉妄動,自然而然的就加大了這兩個國家的話語權,但是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就加大了核戰的風險,所以誰都不希望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別說是核武器了,只要一個國家擁有洲際飛彈足以讓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對於大國來說,洲際飛彈顯然更多的是作為威懾力存在,畢竟可以輕易直擊他國本土,還可以攜帶核彈頭,顯然不敢讓其他國家輕舉妄動!
  • 直撲美本土而不敢擊落?蘇聯早已給出答案,核動力飛機繞地球80圈
    圖為圖119核動力是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最強大的動力技術,如果造一架核動力隱身無人機,直撲美國本土搞偵察,美軍敢擊落嗎?對此蘇聯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蘇聯研製的圖119核動力飛機,這架核動力飛機可以繞著地球飛80圈,對於常規飛機而言,這種滯空時間是根本不敢想像的,就算有加油機也無法實現這一步。
  • 史上唯一核動力轟炸機:能繞地球飛行80圈,美國都不敢隨便擊落
    這種轟炸機的續航能力之強令人瞠目結舌,竟然可以一口氣繞地球飛行80圈,連續飛3個月都不帶落地的! 而且,這種飛機在航行時無異於一枚自由飛行的核彈頭,只要被擊落,就相當於在當地投下一枚核彈,這個代價沒有國家能夠承受
  • 美海軍成功擊落洲際飛彈 靶彈技術含量不高 但攔截過程堪比星戰
    美海軍成功擊落洲際飛彈 靶彈技術含量不高 但攔截過程堪比星戰美聯社消息,美國官員稱周二從美國海軍艦艇上發射的一枚飛彈攔截器擊中並摧毀了一枚飛行中的洲際彈道飛彈靶彈,這是五角大樓推動開發防禦洲際彈道飛彈能力的首次嘗試。
  • 地球周長4萬公裡,2萬公裡才可覆蓋全球,為何沒有洲際飛彈達到?
    從某種意義來說嗎,洲際飛彈存在就是追求「全球打擊」的戰略目標,而地球作為一個不規則的球形,其周長大約為4萬公裡,理論上來說只要洲際飛彈的射程能夠達到地球的半周長(也就是2萬公裡),就可以從任意一個固定的點打擊到地球上任何地方,也就是真正的全球覆蓋!
  • @義大利的老鄉,湖州橫跨半個地球來幫你!
    @義大利的老鄉,湖州橫跨半個地球來幫你!這是一場橫跨東西半球的遠程視頻對話,此時義大利時間為中午12時左右。原標題:《@義大利的老鄉,湖州橫跨半個地球來幫你!》
  • 世界唯一核動力轟炸機,能繞地球飛行80圈,美軍都不敢擊落
    雖然如今已經有了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但卻始終沒有哪國空軍裝備了以核能為動力的戰機。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經著手研製過核動力轟炸機,因為使用普通燃料的轟炸機的續航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空軍戰力。在美國宣告失敗後,蘇聯便加緊了研製核動力轟炸機的進程,成功推出了全球唯一一款核動力轟炸機——圖119。
  • 一次飛行可繞地球80圈,美軍都不敢隨意擊落,這才是真正的轟炸機
    二戰後,核能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服務社會的新型產業,所以各國科研人員都將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飛機上,想要將飛機與核反應堆完美結合,從理論層面來說,一磅濃縮鈾燃料釋放的能量可以驅動一架飛機不停的環繞地球飛行80圈。
  • 首顆軍用衛星發射,有助於製造洲際飛彈
    據伊朗官方發言人稱,本次伊朗發射的軍用衛星只是為了「國家安全用途」,但有相關專家稱,不管這伊方發射的這顆軍事衛星是偵查衛星、導航衛星或是通信衛星都和「國家安全」沒有太大關係。而唯一有防禦作用的軍用衛星是預警衛星,但需要完整的防禦系統來匹配,伊朗國內當前並沒有部署預警系統的能力,所以伊朗發射的這顆軍用衛星為「安全衛星」的可能性極低。
  • 洲際飛彈劇烈爆炸,太平洋上空火光通天
    美國的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在軍事領域裡簡直就是風向標一樣的存在,得益於航空母艦帶給自己的一身光環,美國近30年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美國的海軍力量世界第一,建造航空母艦的實力不容小覷,航空母艦經過多年的發展,實力確實已經沒有國家可以匹及。
  • 洲際飛彈發射失敗,160名科學家瞬間喪生火海,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洲際飛彈是戰略核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射程通常都在8000公裡以上,各國的定義不一。和航母一樣,由於建造的技術比較複雜,擁有的國家只是少數。如今,擁有遠程彈道飛彈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和法國。據悉,世界上試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際飛彈是蘇聯的P-7。
  • 此地石油儲量超千億桶,為何沒有一個國家敢佔領?連美國也認輸了
    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發國致富的自然資源,被稱為是「工業的血液」,因此也就有不少國家大力勘測以及開採石油,然而世界上有一個地方,石油儲量超千億桶,為何沒有一個國家敢佔領?連美國也認輸了。
  • 旅行者1號是43年前的產物了,為何如今不再發射最新的探測器呢?
    一直以來,人類都有探索外太空的夢想,但由於人類的文明,科技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因此直到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才真正開始實現探索外太空,徵服外太空,於是1977年美國宇航局首次發射了一顆朝著太陽系之外的探測器,這顆探測器也就是旅行者一號了。
  • 美國自從第一次載人登月後,為何此後,就再也沒有載人登月了
    但奇怪的是,美國這一次登月以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登月行動。而其他國家也沒有實現過登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也因此,關於美國在上世紀登月是一個騙局的傳聞,便開始甚囂塵上。據調查,在美國國內,有超過2000萬人認為,所謂美國人登月,就是美國航天局的精心炮製的世紀大騙局,是為了騙取美國政府的科研資金而已。
  • 揭秘:若兩國進入核戰,為何所有擁有核武的國家都會被捲入核戰?
    如果忽略核武器引爆後的衍生危害,那美國可以完勝任何國家。很多人的認知誤區源自於把核武器當成了鑽天猴,瞄準目標後點火發射就擊中對方,然後看誰的數量多。事實上真實的對決當中,尤其是核武器擁有國之間,想打中並不容易。說到這裡要科普兩個名詞:「核打擊」與「核反擊」。
  • 中國洲際飛彈之父,為回祖國他從美偷渡,上級:誰敢動他格殺勿論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巴甫洛夫 中國的洲際飛彈舉世聞名,它的問世,引發了世界震撼:這是出自於一窮二白的中國嗎? 有這麼一個科學家,國家為了保護他的安全,制定了「誰敢動他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罪,將會判處死刑」的政策,並且還派出了一個軍隊用於保護。
  • 美戰艦攔截彈可準確成功攔截大氣層外的洲際飛彈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手握各自龐大核武庫的超級大國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如何在核戰爆發後儘可能攔截對方的洲際飛彈。雖然美國早已成為軍事力量最強的超級大國,但其國內面對他國核彈的所謂不安全感卻一刻都沒有消散,最終促成了戰區和國家飛彈防禦體系的建立。
  • 美國發射一顆怪異衛星,引發外界猜測
    有消息披露,美國宇航局近期悄悄發射一顆神秘衛星升空。據悉,這顆衛星攜帶巨型天線,造價昂貴,大約是24億美金(折合160億元人民幣)。最讓人可疑的是,這顆衛星攜帶了與以往衛星不同的巨型天線,在發射升空不久後,所有的信息都被刪除,似乎想要掩蓋一些秘密。
  • 洲際飛彈發射失敗,160名頂尖專家瞬間氣化,地面炸出一個大坑
    洲際飛彈具有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飛行速度,由於洲際飛彈的研製技術比較精密,所以目前只有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可是各國在研製洲際飛彈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蘇聯是第一個研製出洲際飛彈的國家,美國也在1959年的時候研製出了第一枚洲際飛彈。
  • 發射基地傳出一聲巨響,洲際飛彈原地爆炸,160名專家被炸死
    而洲際飛彈作為一大國之重器,可以對敵方的重要軍事設施、基礎建築等形成毀滅性打擊,自然成為各個國家爭向研發的重要項目。但夢想與現實往往會有差距,尤其是在重型武器研發方面,極有可能就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實際上,這樣的慘劇發生得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