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又被稱為原子能,是利用可控核反應來獲取動力、熱量和電能,當裂變材料在受人為控制的條件下發生核裂變時,核能就會以熱的形式被釋放出來,這些熱量一般被用來驅動蒸汽機。各國海軍中大部分潛艇和航母都是以核能為動力,其中美國就現役11艘核動力航母。
二戰後,核能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服務社會的新型產業,所以各國科研人員都將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飛機上,想要將飛機與核反應堆完美結合,從理論層面來說,一磅濃縮鈾燃料釋放的能量可以驅動一架飛機不停的環繞地球飛行80圈。
核動力飛機是一種由核動力驅動的飛行器,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就開始試圖研製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國空軍X-6項目,該項目將B-36轟炸機作為試驗飛機,共花費70億美元,最後在1951年「核子動力飛機」項目中,以MX-1589方案的名義對B-36進行改裝。
核動力戰略轟炸機擁有很強的驅動能力,其最大優勢是航程不受任何限制且不需要加油。當蘇聯獲悉美軍正在研製B-36核動力飛機時,不甘落後的蘇聯政府也立刻開始了本國戰略轟炸機計劃,代號圖-119。
圖-119是在圖-95的基礎上改裝而來,核反應堆安裝在彈倉位置,最初飛行時仍需使用常規動力,1961年5月首次升空後,8月正式改為核動力,採用NK-14A型核動力渦槳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800千米每小時。
受科技水平限制,核動力戰略轟炸機不僅無法攜帶龐大反應堆和防護裝置,安全性也得不到充分保證,如果在飛行過程中被擊落,所攜帶的核燃料會對國家造成大面積核汙染,所以沒有任何國家敢輕易進行攻擊,但由於造價昂貴,根本無法實現量產,因此美、蘇的相關科研計劃不得不終止。直到60年代中期,隨著新型洲際飛彈的出現,美、蘇軍隊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研製核動力飛機,一度將項目全部擱置,然而世界各國卻始終沒有放棄研究。
目前,中國在高溫氣冷核反應堆的技術和小型化上取得重大進展,雖然航空發動機仍與西方存在差距,但氣冷式反應堆技術已經遙遙領先,如果可以率先研製成功核動力戰略轟炸機,那麼中國空軍地位將會獲得巨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