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40多年的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為了證明自己優秀,使勁渾身解數。他們瘋狂的發展核武器,爭奪核優勢。隨著軍事競賽不斷升級,美蘇兩國也建立了龐大的核武庫,這其中核動力飛機堪稱「瘋狂中的瘋狂」。
理論上,一鎊濃縮鈾燃料能讓核動力飛機環繞地球飛行80圈,就算飛到美國家門口,美國也不敢擊毀它。
蘇聯人對核動力飛機充滿興趣。在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著名「核迷』』赫魯雪夫的授意下,前蘇聯開始研製核動力戰略轟炸機,並由圖波列夫設計局和米亞謝夫設計局共同負責。
1961年春,一架裝有BBP核反應堆的圖-95轟炸機出現在莫斯科附近的機場,為了保密起見,蘇軍將這個方案命名為「119」工程,這也就是後來的圖-119,赫魯雪夫形容這架飛機為「永不疲倦的燕子」。
圖-119在1961年5月首次升空,機身長46米,翼展達到了50米。其核反應堆安裝在彈倉位置,通過極其複雜的傳動結構驅動兩側的4臺HK-14A渦槳發動機。反應堆冷卻採用風冷與水冷相結合的辦法,最大飛行速度能夠達到八百公裡每小時。
然而,在試飛了60多次之後,蘇聯高層發現了一個問題:即便圖-119能夠服役,其本身也存在安全問題。非戰爭時期一旦在空中發生故障墜毀在本國或盟國領土上,就會帶來嚴重的輻射後果。與此同時,隨著遠程空對地飛彈的發展,戰略轟炸機也基本上不用再進行投擲核武器。最後,蘇聯人放棄了核動力戰略轟炸機計劃,圖-119也就再也沒有飛向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