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哈恩在1938年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實驗,用中子對鈾原子核進行撞擊,成功發現了核裂變反應;1942年,美國在芝加哥建立了人類第一座核反應堆,並很快就造出了原子彈這種武器。核能發展到今天又成為了一種清潔能源。儘管如此,世界各國雖然意識到了核能的巨大威力,並開始將其運用到民用和軍事領域,但有些領域卻始終無法利用核能,比如轟炸機。雖然如今已經有了核動力航母和核潛艇,但卻始終沒有哪國空軍裝備了以核能為動力的戰機。
事實上美蘇兩國曾經著手研製過核動力轟炸機,因為使用普通燃料的轟炸機的續航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空軍戰力。在美國宣告失敗後,蘇聯便加緊了研製核動力轟炸機的進程,成功推出了全球唯一一款核動力轟炸機——圖119。
據了解,圖119轟炸機的最大航程和飛行時間都遠超當時的其他轟炸機,理論上來看,圖119單次航程距離就可以繞著地球飛上80圈,這是其他戰機想都不敢想的距離,世界最強隱轟B2轟炸機的最大作戰航程也才1.2萬米。
在蘇聯的研製計劃中,圖119轟炸機採用了NK-14A型核動力發動機,內部搭載了核反應堆,一旦墜毀就會導致嚴重的核洩漏。所以即使是軍力如此強大的美國,也沒有擊落圖119的勇氣。
那圖119核動力轟炸機這麼強大,為何最後還是被蘇聯拋棄呢?第一個原因就是,蘇聯在經過試驗後發現,該戰機的核反應堆對飛行員的身體健康有一定負面影響,主要就是輻射方面。
第二個原因就是,圖119轟炸機和普通戰機一樣,都有遭遇事故的危險,先不管是否會遭到別國襲擊,若是因為機身故障或極端天氣、鳥撞等原因墜毀爆炸,就會對其下方所在的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對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國家來說,安裝了核反應堆的圖119核動力轟炸機,就如同一個在空中移動的巨型核武,若是剛好墜毀在美國這種擁核大國中,美國勢必會對蘇聯發起核反擊,屆時整個人類都會遭殃。
不得不說蘇聯的這一研究計劃十分大膽,考慮到圖119核動力轟炸機弊大於利,蘇聯最終也沒有讓該轟炸機為空軍服役,畢竟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核戰爭中獨善其身。
雖然這一研究打了水漂,不過這種探索精神依舊值得肯定,人類的進步離不開大膽的創新發展。與此同時,蘇聯在核能利用上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洲際飛彈的面世,使得蘇聯具備了強大的遠程核打擊能力,因此蘇聯便擱置了圖119的研製計劃,圖119也就因為現實因素被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