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美國輿論界炸開了鍋,矛頭對準美國軍方,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口誅筆伐,各種社會名流也在媒體上向軍方施加壓力。然而美國軍方並不妥協,雙方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這起衝突長達兩年之久,最終以美國軍方的認輸結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切都與一架飛機有關,就是NB—36H,這是一架重型轟炸機及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轟炸機,特殊之處是上面裝載了核動力裝置。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最高可載彈30噸,時速600公裡每小時,升到萬丈高空可令地面防禦設施變成聾子瞎子,用它來打擊敵人,簡直讓敵方防不勝防。
在二戰中戰略轟炸機就有舉世矚目的表現,一架戰略轟炸機曾裝載著兩枚小男孩和胖子,精準地投向了廣島和長崎,徹底打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戰鬥意志。但這強大彪悍的戰略轟炸機往往極度依賴空中加油站和地面大型機場,一旦燃料耗盡將寸步難行,所以航程成了轟炸機至關重要的指標。如果能夠徹底解決燃料問題,使戰略轟炸機繞地球飛行的幾十圈,將想炸哪就炸哪,戰場上豈不是所向披靡。
於是在美蘇爭霸的冷戰環境下,核動力轟炸機應運而生。美國率先突破核動力技術,研發了NB—36H核動力轟炸機,從1955年到1957年總共飛行47次。但是核動力轟炸機有兩個無法解決的弊端,第一是對飛行員產生的核輻射問題,每次駕駛核動力轟炸機都是一次生命的犧牲。第二就是對這一技術的惶恐,萬一這核動力轟炸機不幸墜毀,那從天而降的核汙染將給當地帶來不可估計的後果,這就是一座移動的核彈。
但核動力轟炸機的成功極大鼓舞了美國軍方,於是更加令人震驚的核動力火箭計劃及獵戶座火箭計劃就此問世。1957年,美國空軍集結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專家,致力於實現人類太陽系內探險,希望可以幫助人類在20年內陸續造訪火星、土星和木星。
經過數千次實驗,最後造出的火箭足足有6層樓高,可乘坐40多名太空人在125天內往返地球和火星。獵戶座火箭採用的是核脈衝推進方式,它的底部安裝了兩千枚核彈,每1秒引爆1枚原子彈。到達一定高度後,在每10秒引爆1枚原子彈,火箭後面安裝的推進盤可以吸收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每引爆一枚原子彈,火箭就獲得動力向上竄一截。
眾所周知,核爆炸的方式對地球汙染極大,可能毀滅人類唯一的家園。所以儘管獵戶座火箭或許能夠使人類踏足地外行星,但依然被五角大樓否決胎死腹中,最後由阿波羅登月計劃代替了獵戶座火箭計劃。
小夥伴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