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萊特兄弟的人類首款飛機上空後,人類對飛行器追逐的目標一直以快,久,準著稱。在這種情況下,「快」成為人類對火箭的終極追求之一,如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曲率驅動飛船,它是一種飛行條件,要求太空飛行器必須達到光速,或甚至超過光速的幾倍的特殊狀態,這對太空飛行器有著不可替代的顯著影響。不管是電推,化學還是核動力,都是科學家們正在嘗試的途徑,而核動力推動火箭能帶來的優勢也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過去的四十年的航天發展裡,美國也僅有8次發射活動是與核相關,也從側面證明了核在未來的火箭發射動力領域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和意義,也說明了核動力因素在過去NASA對飛船燃料探索過程中對核燃料的不重視。然而這種情況卻在去年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美國規範了核航天飛行的相關法規旨在鼓勵增加核動力燃料作為火箭主驅動力的比重。而由於當前火箭的運載結構並沒有搭配先進完善的主核燃料推進系統,所以各航天大國也是重新開啟了下一代新型火箭的研發工作。
大家還記得中學物理學過的三個基本宇宙速度嗎,而其中為了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7.9km/h的標準全世界都花費了比達到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長上無數倍的時間。因為要擺脫萬有引力的束縛,達到與地球同步運行的地面逃逸速度在當時絕非輕而易舉。而實現太空探索的第一步也正是要讓飛船實現入軌活動這一目標,將飛行器用運載火箭送上軌道,而現在常規的火箭推動力燃料當中,裝載化學燃料的發動機更是成了運載入軌的主要動力來源。
圖 科幻世界中的曲率驅動飛船
一旦實現了入軌,分離出的飛行器為了能在茫茫太空中更好地擺脫引力束縛前往目的地,飛船就需要獲得一個額外的加速度,若是要前往比月球甚至火星更遠的地方,就必須要獲得一個較大的加速度產生動能以擺脫引力的影響,而這時以核動力作為飛船推進的高推動力就能派上用場了。
而這無疑會給長距離的飛船航行帶來兩個好處:安全性和時間性。
時間性:隨著各大航空機構的進一步深入太空領域,在執行無人飛行任務時能儘快地獲得數據變得尤為重要。而當年旅行者2號飛行了整整12年的時間才飛過海王星區域,拍下了極其重要珍貴的照片,而其實如果當時採用了具有更高推動能力的核推進火箭,而且當時的技術條件也允許美國能做出那樣的選擇,說不定到達海王星的時間要比當時快得多。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核動力系統擁有比另外兩種驅動系統更強的驅動效果呢。
圖 電影史中首次對核動力火箭外觀構想的展示
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包括推力,質量效率和能量密度。現在大多數火箭用的都是化學燃料推進系統和太陽能電推進系統,而化學燃料推進系統的推力一般很大,但其質量效率一般都不會很高,所以即便是抵達離地球很近的地方,都需要消耗大量質量的燃料,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而太陽能電力推進系統,雖然質量效率要比前者明顯高得多,但其由於主要依靠電來產生推力,產生的力就比化學燃料產生的要小得多了。而且由於是依靠太陽發電,離太陽越遠,產生的電能也就小得多,同樣具有不小的局限性。
圖 萊特兄弟首飛成功
我們都知道核裂變和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密度令人咋舌,而這也是核動力火箭會擁有較大前景的主要原因,核反應堆一般以鈾作為其主要燃料,產生的能量密度是化學推進劑肼的400萬倍,所以我們僅需要少量的鈾燃料就能替代不計其數的肼燃料,帶來的便攜性可想而知。
那為何核燃料火箭沒在目前大量應用呢,主要還是如各位所猜測的那樣,是受到了技術方面的種種限制,之前美國核推進技術沒能得到大力發展的原因主要還是資金問題,因為涉及到大量利用核的太空項目,需要經過各級的審查和批准甚至總統的明確批覆才可以使用,這也導致了這個項目的發展一直被擱置下來。而現在NASA又有條件去開展熱核推進項目了。所以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十年左右),大功率的核火箭就能正式投入使用,無疑更快捷方便地加速了人類對火星以外的太陽系內外探索與發現進程的實現,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將改寫整個宇宙探索的歷史。(何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