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用核動力火箭,飛到火星只需兩個星期

2020-08-28 弄潮科學

眾所周知,火箭要飛上天,就要突破地球重力達到宇宙第二速度(11.2km/s)。也就是牛頓第三定律的反作用力要超過地球對火箭的重力,航天上稱為「火箭推力」。火箭就是利用發動機燃料在燃燒時產生的高速熱氣流(工質)向後使力,從而形成一股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這股推力大於或等於火箭重力時,火箭就飛起來了。

在1903年,人類宇航史的理論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推導出火箭速度公式:V=ω·Ln(Mo/Mk)(ω是發動機噴氣速度,Ln是對數表達式,Mo和Mk分別是火箭最初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時的質量,Mo/Mk就是火箭質量比)。由式中可以得知,火箭的速度決定於火箭推力和質量

由於火箭都是自帶推進劑和氧化劑,這讓它變得更加沉重。比如長徵五號火箭,它的起飛質量重達879噸,運載能力最多只有25噸,其餘大部分是燃料。有人計算一臺火箭的燃料約佔總質量的15/16。

於是給火箭「減負」成了航天科學重要科研課題之一。

給火箭「減負」就是減輕它的質量,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改進火箭材料,二是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推進劑。

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火箭的主要材料。

輕便耐用的材料是讓火箭提速的原因之一,火箭的構成部分不同,材料也不同。現代運載火箭主要由「頭部整流罩」、「彈體」及「級段發動機」等組成。

火箭在空中快速飛行時,由於空氣摩擦力,頭整流罩部溫度可達到8000~12000℃,所以頭部的材料需以抗高溫及強度為主。科研人員先後試用過銅製金屬、高矽氧複合纖維酚醛樹脂、石墨纖維多向纖維碳材料等等來做頭部材料,這些材料雖能抗高溫,但是火箭非常沉重,需要更多的燃料去推動。在70年代已經使用了耐燒蝕性和抗損傷性的碳纖維織物增強材料,這種材料的高強一級碳纖維織物的力學指標有200g/㎡,既提高了火箭頭部的強度和剛度,又減輕了火箭質量。

居中的彈體主要由儀器艙、箱體、過濾段及尾段構成,主要作用是支撐結構,雖然不需要頭部整流罩那樣耐高溫,但也需一定的強度。目前常用的是鋁、銅、鎂系,或鋁、鋅、鎂系等高強度鋁合金材料,然後製作成半硬殼式或蜂窩結構。但這樣的外殼非常薄,只有0.8mm左右,大約是雞蛋殼的厚度。這種材料具有強度高、質量輕、耐腐蝕、成本低和綜合性能高的優勢,而成為了火箭外箱和理想選擇。它的內箱體則採用鈦合金或高強度的鋼製成。

底部的發動機起的是推力作用,由於燃料在室內燃燒溫度高達3000℃以上,任何材料都會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中軟化至熔化,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燃燒室冷卻以保障材料強度。燃燒室按冷卻方式可分為「再生冷卻式」、「輻射冷卻式」和「燒蝕冷卻式」三種,這裡就以簡單環保的「燒蝕性冷卻式」為例說說它的材料:它的內壁是用高矽氧纖維增強樹脂為燒蝕材料,外部的承力殼體是鈦合金,噴管用石墨鑲塊或碳纖維增強材料加強抗燒蝕力

按燃料來分,可分為液體火箭和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常用的燃燒劑有液氫、偏二甲肼和煤油等,氧化劑有液氧和四氧化二氮等。原理是燃料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被加速為超音速氣流向後噴出而產生推力;固體火箭是以固體物質(常用的有HTPB和NEPE)產生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然後轉化為動能為推進的火箭。由於固體推進劑的能量密度高、推力大及結構簡單等優勢,在二戰後得到了迅速發展。

除了以上液體燃料和固體推進劑,科學家計劃在未來使用一種能量密度更高的推進劑——核動力。據NASA有關資料顯示:核燃料鈾U的能量密度是常用的推進劑肼(N2H4)的400萬倍,能讓火箭提速2~3倍。

什麼是能量密度?核動力火箭的能量密度有多高?

能量密度就是單位體積內包含的能量,單位是焦耳/立方米(J/m³),兆焦/立方米(MJ/m³)等。比如太陽的能量密度是6.45億MJ/kg;鈾-235的核裂變能量密度是8825萬MJ/kg;硝基甲烷(CH2NO2)是11.3MJ/kg;鋰離子電池是0.72MJ/kg。

鈾的核裂變

物理學上,超過1101J/m³的物質就是高能量密度。以鈾為例,那麼鈾-235的密度是19.05g/cm³,1立方米就有19050kg,每立方米鈾-235的能量密度是1.6723375億兆焦

核能量如此驚人,如果將它用在火箭上,就像是裝上了一個小太陽,使火箭的推力大幅提升,同時減輕了火箭質量。與成百上千噸的液態燃料相比,攜帶小量鈾簡直就是「輕如鴻毛」。

核動力火箭飛得有多快,有多遠?

如果要探索月球、火星以及浩瀚的宇宙,就目前的液態或化學火箭速度遠遠不夠。就算飛到5500萬km外的火星,最快也要6個月左右才能到達。如果是載人航天,太空人是無法承受這麼長時間宇宙輻射的,因此縮短航天時間是太空人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我們亟待研製推力更大與射程更遠的核動力火箭。

科學家為未來航天設計了兩種主要類型的核動力火箭系統:核熱推進和核電推進

核動力火箭除了能量密度高,一個顯著優勢是比衝大,比衝越大,發動機效率越高,射程越遠。

一、核熱火箭

核熱火箭的原理與液體火箭原理相似,不同的是液體燃料被小型核裂變反應堆所取代。它是利用氫氣做工質和冷卻劑,經過高溫的核反應堆後被加熱,再由收縮擴張噴管以超音速的速度噴出,來作為推力。

裂變反應取決於核裂變反應時產生的中子數與非裂變吸收及洩露消失的中子數兩者之間的平衡。

反應堆裡的控制棒用來控制中子流,當反應堆裡的中子數與上一次中子數比值(Keff)>1時,為啟動或升功率過程,是超臨界狀態;比值=1時,反應堆正在穩定運行,為臨界狀態;那麼比值<1時,反應堆正在停止或降功率,為次臨界狀態。

核熱火箭工作原理

核熱火箭具有比衝大、推力大、可多次啟動、自身質量輕、結構簡單等優勢,沒有液、固體火箭的多級與繁複的程序。目前最快的液氫火箭比衝是450秒,最大加速度是10km/s,想再快些就不能了。如果是核熱火箭,比衝可有1000秒,加速度可有22km/s。據NASA的科學家估算,核熱火箭的推進效率是化學推進劑的兩倍以上,到達火星的時長會縮短20%~25%,火星探測器飛到火星最快大約是4~5個月左右。

二、核電火箭

核電火箭的原理就是用大功率核裂變反應堆發電,使電推進器產生推力。核電火箭的能量比核熱火箭還要大,「質量效率(相同的質量推力更大)大約是後者的3倍」,可為多個獨立的推進系統提供電力以產生更大的推力。

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核電火箭的建造,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正在研發。

另外,除了核熱和核電火箭,未來還有「混合核熱與核電火箭」,它利用核熱能與核電能之間的轉換在星際間航行;有「核裂變碎片火箭」,它利用核裂變時釋放的能量碎片高速逃逸產生推力,美國的哈普林等一些科學家設計了一種以放射性元素「鈽」或「鋂」為燃料的石墨結構的核裂變火箭,可讓火箭速率提高到光速的6%;還有「核脈衝火箭」和「核衝壓火箭」等等,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核輻射問題

儘管核動力火箭原理簡單,能量巨大,但目前仍然沒有應用在太空航天,因為它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979年美國三裡島核洩漏事故、1986年蘇聯的車諾比核事故、2011年日本的福島核事故...一例例慘重的核事故使科學家放緩了核火箭的研製腳步,核火箭自然也逃不過核輻射的隱患。太空人乘坐一次核火箭可讓肌肉量減少30%,骨密度會下降。長時間的核火箭航天會對太空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傷害。

不過科學家研究出來一種新型核燃料——鋂,它的裂變反應容易得多,只需1%鈾的質量就能完成裂變的臨界狀態,並且可持續裂變。這讓太空航天既節省了資源,又保障了太空人的健康,還節省了時間。目前的液體火箭到達火星需要6~10個月那麼久,那麼燃料的核動力火箭飛到火星只需兩個星期左右。這種火箭預計2020年前後可研製成功。

總之,人類在探索太空和宇宙之路上會不斷推陳出新,讓太空飛行器技術日趨成熟,速度日益增快,性能更為安全可靠!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明天就要搭載「長徵五號」火箭發射了,預祝髮射成功,讓我們靜待佳音!我國的太空探索定會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用核動力火箭,飛到火星只需兩個星期,太空人更安全了
    由於火箭都是自帶推進劑和氧化劑,這讓它變得更加沉重。比如長徵五號火箭,它的起飛質量重達879噸,運載能力最多只有25噸,其餘大部分是燃料。有人計算一臺火箭的燃料約佔總質量的15/16。於是給火箭「減負」成了航天科學重要科研課題之一。
  • 核動力火箭啟動!從地球到火星30天即達,去比鄰星只需12年
    除了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夠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人類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就連從地球到我們太陽系的近鄰之一火星上,都需要至少7個月的時間,去往其它星球更是想都不敢想。不過,在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刊登的一篇題為《俄美核發動機競賽——誰將勝出?》
  • 核動力火箭啟動!從地球到火星30天即達,去比鄰星只需12年
    除了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夠之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人類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就連從地球到我們太陽系的近鄰之一火星上,都需要至少7個月的時間,去往其它星球更是想都不敢想。或開啟人類星際之旅新時代什麼是核動力火箭呢?
  • 火箭想要飛得更快,可能還得靠核動力推進
    如果太空人想要探索比月球或者火星更遠的地方,他們將需要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前進。宇宙如此浩瀚,一切都遙不可及。火箭速度更快對於長距離太空旅行來說更有利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安全性,二是時間性。前往火星旅行的太空人將會被暴露在非常高的輻射水平中,這可能導致嚴重的長期健康問題,例如癌症和不育症。輻射防護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它非常沉重,並且任務越長,需要的防護就越多。
  • 核動力火箭有多瘋狂?100天能到火星,只有美國敢測試
    一切都與一架飛機有關,就是NB—36H,這是一架重型轟炸機及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轟炸機,特殊之處是上面裝載了核動力裝置。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最高可載彈30噸,時速600公裡每小時,升到萬丈高空可令地面防禦設施變成聾子瞎子,用它來打擊敵人,簡直讓敵方防不勝防。
  • 核動力火箭,30天到達火星?
    最近,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正計劃建造核裂變裝置,以作為宇宙飛船的主要動力,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使用核動力火箭飛往火星,只需要30天時間。在很多人的眼中,核能最成熟的運用就是核電站,那麼,只能發電的反應堆,又是如何用在火箭上的呢?並非新鮮事物核動力火箭,並非現在才提出來的新概念。
  • NASA 核動力火箭2035年奔赴火星!我們離太空「核時代」還有多遠?
    回顧 2020 年,對於 NASA 來說,由核動力驅動的「毅力號」火星車成功發射,絕對是一大歷史性航天事件。而展望未來,NASA 對於火星的探索仍將繼續,新興的硬核技術也正在投資、催生當中——NASA 宣布,將與商業公司共同研發核動力發動機,未來地球人研究甚至奔赴火星將會藉助核的力量,而這一宏偉目標會在 2035 年前實現。何為核動力火箭?
  • NASA:2035年,將核動力火箭送往火星
    近期,NASA和多家公司進行溝通,擬開發由核裂變及核聚變作為動力的星際飛船,目標是在2035年前,核動力驅動的飛船可以奔赴火星。一、核動力潛力無限,燃料瓶頸尚待攻破核火箭發動機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通常的設想中,化學火箭會先將飛船發射出低地球軌道之外,然後核動力火箭會「接棒」,作為推動力送飛船在星際中穿梭。
  • 核動力推進火箭或成為未來火箭演化的「下一站」
    在這種情況下,「快」成為人類對火箭的終極追求之一,如科幻小說中出現的曲率驅動飛船,它是一種飛行條件,要求太空飛行器必須達到光速,或甚至超過光速的幾倍的特殊狀態,這對太空飛行器有著不可替代的顯著影響。不管是電推,化學還是核動力,都是科學家們正在嘗試的途徑,而核動力推動火箭能帶來的優勢也是毋庸置疑的。
  • 美國將研發熱核動力太空飛行器:最短3個月飛到火星
    不論火箭還是宇宙飛船,它們使用的動力主要來自化學燃料,雖然都是高科技加持的化學物質,但化學燃料無法長期供能,在這點上核動力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
  • NASA 核動力火箭 2035 年奔赴火星!我們離太空「核時代」還有多遠?
    「如果想要儘快奔赴火星,核動力推進系統可以派上用場。」|圖來源於原文章按 NASA 的計劃,「毅力號」火星車將在大約 20 天后登陸火星,尋覓形成於 35 億年前的火星古代微生物生命跡象。回顧 2020 年,對於 NASA 來說,由核動力驅動的「毅力號」火星車成功發射,絕對是一大歷史性航天事件。
  • 太空旅行的下一個時代應該包括核動力火箭
    在NASA和Elon Musk的腦海中,有了火星的夢想,遠距離載人航天任務即將到來。但是,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現代火箭的前進速度並沒有過去的那麼快。 有很多理由認為,更快的太空船是更好的,而核動力火箭就是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方法。與傳統的燃料燃燒火箭或現代太陽能電火箭相比,它們具有許多優勢,但是在過去的40年中,美國只有八次運載核反應堆的太空發射。
  • 美國將研發熱核動力太空飛行器:3個月飛到火星 比化學動力快一倍
    不論火箭還是宇宙飛船,它們使用的動力主要來自化學燃料,雖然都是高科技加持的化學物質,但化學燃料無法長期供能,在這點上核動力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追求。美國NASA局長Jim Bridenstine日前表示將開發熱核動力太空飛行器,飛往火星的時間只要3-4個月,比化學動力太空飛行器快一倍。
  • 中國完成核動力載人快速火星飛船方案研究 採用大功率核電推進
    核動力火箭就是用核能代替傳統化學能燃料作為動力的火箭,核動力火箭無論是在動力上還是續航力上都有傳統火箭無可比擬的優勢。1955年,NASA設立「羅孚」(Rover)項目,意圖研製用於太空飛行的核熱火箭,該項目又被稱為「火箭飛行器用核引擎」項目(NERVA)。1968年底,空間核動力推進辦公室(SNPO)證實基於KIWI反應堆(NRX/XE)的「NERVA」項目可滿足載人火星任務需求。
  • 核動力飛彈、核動力轟炸機 揭秘美蘇瘋狂核競賽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個超級大國不斷推出各種核動力巡航飛彈、核動力轟炸機甚至核動力宇宙飛船,人類一度被籠罩在「核烏雲」中。綁架全人類的核動力巡航飛彈普京公布俄羅斯的核動力巡航飛彈項目之後,西方立即聯想到美國的同類項目——「冥王星」大型核動力巡航飛彈。這種號稱擁有無限續航力的戰略武器,正是美蘇瘋狂核軍備競賽的產物。
  • 俄媒:俄正研製核動力宇宙飛船 一個半月飛到火星
    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 外媒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總經理謝爾蓋·基裡延科宣布,公司正在研發能夠在一個半月內抵達火星的核動力裝置。據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網站3月2日報導報導,這是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和俄聯邦航天署聯合研製的核動力裝置,它能夠完成各種機動飛行,進行減速和加速。
  • NASA下注太空工程的未來:又見核動力火箭
    核火箭發動機的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不過,這次以核裂變和核聚變為動力的星際飛行任務計劃得到了新設計的支持,這些新設計更有可能使火箭升空。重要的是,核發動機只用於星際旅行,而不在地球大氣層中使用。化學火箭將飛船發射到低地球軌道之外。只有在那時,核推進系統才會啟動。
  • NASA火星任務或許能用上核動力!飛行時間縮短一半
    2020年,我們見證了三個火星探測器的升空,人類探索火星的時代正式開啟。而隨著NASA宣布2030年代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科學家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飛往火星的速度。目前的飛行器到達火星需要6個多月的時間,如此之久的時間跨度嚴重製約了人類探索火星的步伐,那麼有沒有辦法讓飛船飛得再快些呢?
  •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如何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太空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領域,面對人類的雄心,當前的化學火箭早已力不從心。因為,化學火箭所攜帶的燃料要佔總重的90%以上,能量密度較低,工作時間也不長,像「長徵二號F」飛行時間不到10分鐘!若要飛向更遠的深空和開展星際旅行,必須另闢蹊徑,尋找新的「登天之梯」。
  • 如何在太空中飛到更遠?科學家:造核動力飛船
    隨著中國的「天問一號」的發射,中國探測火星的大幕正式拉開。其實在我們之前,美歐俄羅斯等過就已經對火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理想很美好,但回到我們不願面對的現實,目前我們能向太空發送的好像很有限,往近了說是衛星載人飛船或登月火箭,往遠了說只有探測器。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夠快。以目前的技術我們飛到月球需要三天,這沒什麼,可以實現載人任務。但飛到火星卻需要6到8個月,飛到冥王星需要12年,飛的還只是個探測器。如果換做是人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