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和太空飛行器想要成功地進入太空,實現對太空的探索,推進器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的推進器都是以氫氧為燃料的大功率裝置,並且既可以使用液態物質,也可以使用固態物質。
2019年5月,美國國會批准了1.2億美元的資金用於火箭推進的研究,而此次火箭推進是屬於核熱推進火箭項目。
早在1955年,美國就已經實驗過核熱火箭實驗項目。並且項目的實驗成果還是非常顯著的。這是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進行的羅浮項目。想必大家都知道,傳統的反應堆都是比較最大的,而羅孚項目就是要將傳統的最大的反應堆小型化。
其實大家在聽到反應堆小型化,可能會想到鋼鐵俠胸前的小型的核反應堆。可見,美國的一些科幻大片也來自於美國歷史上的一些實驗研究。羅孚項目的工程師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當中,測試了十幾個不同大小的功率,輸出的反應堆,效果也都是非常棒的。
如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大部分所依賴的都是化學火箭,化學火箭居然從某種程度上也都是非常前沿的一種科技,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化學火箭是犧牲時間為代價的,可是,如果能夠用核熱推進的方式來縮短時間,那麼其實人類對太空的了解,可能也會更加的便捷和快速。
美國一直以來都想要實現火星移民計劃,但是如果用傳統的化學火箭,人類將從地球上發射進入地球軌道,在適當的時候加速,並且持續飛行六的八個月之後和火星相交。而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想要去火星,利用化學火箭的方式錯過了發射窗口,必須要再等26個月。
不過,如果利用核熱火箭推進的方式,幾乎就能隨時的進行火星探索任務,並且上文所提到的,使用化學火箭飛上火星要六到八個月,那麼在利用核熱火推進的方式探索火星,時間將會縮短至100天,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決定重啟核熱火箭推進項目的原因。
雖然美國在2024年計劃重新的返回月球,實現當年美國第一個探索月球的成就中,起不到什麼作用,但美國的重頭戲是在火星移民上,畢竟美國早已口出狂言說,要實現火星移民計劃。而這都不是傳統的化學火箭,能夠為美國做到的,只能夠期望於核熱火箭推進項目。
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在不斷進步的,而曾經美國在20世紀,對核熱火箭推進項目的一些擔憂,可能在如今的進步之下,也有了新動力。就比如說核熱推動所使用的燃料,來源於高濃縮鈾。
20世紀高濃縮鈾的危險性是比較強大的,而每一次的登上太空,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禁不起高濃度縮鈾的危害。
簡單的來說,高濃縮鈾是核武器的原料,而二戰時期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相繼投放的原子彈威力,想必大家如今都是感同身受的。很顯然,這樣一顆具有高濃縮鈾的核熱推動爆炸了,絕對會是一場大事故,這樣的風險也是美國不敢冒的。
如今科學技術的進步讓很多的科學家們都認為,可以使用低濃縮鈾來完成核熱推動項目。低濃縮鈾不僅可以降低實驗的風險性,也縮小了使用該技術的總體成本,好處不言而喻。
雖然從國家的層面上,美國能夠開展此次實驗做出成果,或許會讓各國有一些壓力,但是從人類共同體的角度來看,也是希望美國能夠完成此次的實驗,實現人類追火星的探索,實現火星移民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