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類送入火星的5種推進技術

2020-08-27 dy地球知識局

火星顯然是科幻小說靈感的來源。它是熟悉且經過精心研究的,但又相距甚遠,足以迫使超凡脫俗的冒險經歷。由於許多相同的原因,美國NASA將目光投向了紅色星球。


包括即將在火星上發射的恆心漫遊者在內的機器人向我們介紹了水面的情況。該信息有助於告知未來人類對紅色星球的任務。我們還需要為太空飛行器和太空人配備技術,使其到達那裡,探索地表並安全地將其送回家。往返任務,包括從火星表面往返地球的時間以及在火星表面,大約需要兩年時間。


早在2030年代,技術發展就已經開始支持載人火星任務。許多功能將首先在阿耳彌斯(Artemis)任務期間在月球上展示,而其他系統則更獨特地適合於更深的太空。NASA正在致力於使火星科幻小說成為現實的五種技術。

1.強大的推進系統可以更快地到達我們那裡

前往火星的太空人將進入太空約1.4億英裡。推進能力的提高是儘快,安全地到達目的地的關鍵。

現在說哪種推進系統將太空人帶到火星上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知道它必須具有核能以減少旅行時間。NASA正在推進多種選擇,包括核電和核熱推進。兩者都利用核裂變,但彼此有很大不同。核電火箭效率更高,但不會產生很大的推力。另一方面,核熱推進提供了更多的「魅力」。

無論選擇哪種系統,核推進的基本原理都會減少機組人員離開地球的時間。該機構及其合作夥伴正在開發,測試和推進各種推進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以減少人類首次執行火星任務的風險。


帶有核動力推進系統的太空飛行器


2.充氣式隔熱罩,將太空人降落在其他行星上

我們在火星上降落的最大火星車大約只有一輛汽車的大小,而將人類送往火星將需要更大的太空飛行器。新技術將使較重的太空飛行器進入火星大氣層,接近地表,並在太空人想要探索的地方降落。

NASA正在研究一種可充氣的隔熱罩,該隔熱罩可使大表面積的火箭比剛性火箭佔用更少的空間。該技術可以將太空飛行器降落在任何有大氣層的星球上。它將在進入火星大氣層之前膨脹並膨脹,以安全地降落貨物和太空人。

這項技術還沒有為「紅色星球」做好準備。即將進行的直徑為6米(約20英尺)的原型機飛行測試將演示機身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的性能。該測試將證明它可以在進入火星期間經受住高溫的襲擊。


工程師準備在充氣結構上靈活安裝隔熱罩。該視圖是從底側看的,隔熱板在頂上


3.火星人的房屋和實驗室

為了減少降落在地面上所需的物品數量,美國宇航局將把第一批火星人的房屋和車輛組合成具有可呼吸空氣的單個流動站。

NASA已在地球上進行了廣泛的流動站測試,以告知月球加壓移動房屋的開發情況。在未來的加壓月球漫遊者中生活和工作的Artemis太空人將能夠提供反饋,以幫助完善火星上的太空人的漫遊者能力。NASA的機器人漫遊車也將為火星人的設計提供幫助-從火星上最好的車輪到更大的車輛如何在崎terrain的地形上行駛都應運而生。

就像RV一樣,加壓漫遊車將擁有太空人生活和工作數周所需的一切物品。它們可以穿上舒適的衣服,距離太空飛行器數十英裡,然後將它們發射回太空,返回地球。當他們遇到有趣的地方時,太空人可以穿上高科技的太空服離開流動站,收集樣本並進行科學實驗。



4.不間斷電源

就像我們用電為地球上的設備充電一樣,太空人將需要可靠的電源來探索火星。該系統將需要輕巧並且能夠運行,而不管其位置或「紅色星球」上的天氣如何。

火星的晝夜周期像地球一樣,周期性的沙塵暴可以持續數月,這使得核裂變動力比太陽能更可靠。NASA已經在地球上測試了該技術,並證明了該技術安全,高效且足夠多,可以執行長時間的地面任務。美國宇航局計劃首先在月球上演示並使用裂變動力系統,然後在火星上演示。


一個核裂變動力系統概念在火星上


5.雷射通信將更多信息發送到家庭

人類前往火星的任務可能會使用雷射與地球保持聯繫。火星的雷射通信系統可以發送大量的實時信息和數據,包括高清圖像和視頻源。

使用現有的無線電系統向地球發送火星地圖可能需要9年,而使用雷射通信則可能僅花費9周。該技術還將使我們能夠與太空人進行交流,以了解和聽到他們在「紅色星球」上的更多冒險經歷。


NASA 在2013年的月球演示中證明了雷射通信是可能的。該機構的下一個演示將通過不同的操作場景進行工作,完善指向系統,並解決近地軌道帶來的技術挑戰,例如雲和其他通信中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建造小型系統,以測試人類的航天飛行,包括在國際空間站和首次載人的阿爾彌斯飛行任務上。另一雷射通信有效載荷將冒險進入深空,以幫助告知在距地球數百萬英裡的地方使用相同技術所需的條件。


使用雷射通信將數據從火星中繼到地球的太空飛行器


相關焦點

  • 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美國宇航局正在推進的六項技術
    這次任務大約需要兩年,包括往返地球和火星表面的時間。 技術開發已經開始,最早在2030年代就能實現載人火星任務。許多技術將首先應用在「阿爾忒彌斯」月球探索計劃上,其他系統更適合深空環境。以下是美國宇航局(NASA)為實現人類登陸火星而正在研究的六項技術。1. 強大的推進系統,讓我們更快到達(和回家!)
  • 大約10克的反質子,足夠在一個月內將載人反物質飛船送入火星
    美國電影《星際迷航》船員準備乘坐超光速的宇宙飛船進行星際旅行,該宇宙飛船動力驅動為曲相推進。曲相推進是一種科幻小說技術,能實現遠距離傳送和時間旅行,該驅動有一定的科學基礎,只是還沒有實現。然而,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開發一種星際太空飛行器發動機,該發動機類似於科幻作品中的物質-反物質發動機(引擎)。
  • 天問·探路火星|五大亮點!最快「胖五」把探測器送入蒼穹
    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介紹說,此次「天問一號」是長徵五號第一次執行地外行星軌道探測器的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執行正式的工程應用發射任務,直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有很多「亮點」值得關注。亮點一:飛出我國運載火箭最快速度。
  • 將「超跑」送入太空:馬斯克7年造夢,離「火星」又進了一步
    2011年4月5日,華盛頓,美國民營太空公司「SpaceX」宣布,他們將建造自人類登月以來最強大的火箭。SpaceX公司總裁馬斯克出席新聞發布會。2011年7月13日,美國私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位於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發射臺當日舉行開工典禮。
  • 盤點十大飛行技術:哪個能把人類送入外太空?
    人類該向什麼方向發展技術,才能對真正意義上的深空進行探索?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日前刊登文章,對未來可能幫助人類進入深空的10種外太空飛行技術進行了分析。  除了預算問題和政治意願這兩大因素外,太空探索計劃面臨的另一個巨大障礙,就是當前佔據統治地位的太空飛行技術——化學燃料推進火箭——尚無法將人類送上更遠的星球。
  • 天問·探路火星|五大亮點!最快「胖五」把探測器送入蒼穹
    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介紹說,此次「天問一號」是長徵五號第一次執行地外行星軌道探測器的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火箭第一次執行正式的工程應用發射任務,直接將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有很多「亮點」值得關注。亮點一:飛出我國運載火箭最快速度。
  • 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
    根據馬斯克的說法,未來的SN8將會進行升級,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SN8也是由304L合金製造,該飛行器將幫助測試SpaceX的星際飛船發射系統(SLS),最值得注意的是,SN8將配備三臺猛禽發動機。在SN8繼續成為第一艘完整的星際飛船時,SN9也已經初現蹤跡,SpaceX生產現場的一個大帳篷裡有個圓頂部分,那裡可能正在生產飛船最難建造的零部件之一艙壁。
  • 馬斯克的「保溫杯」再度跳躍,移民火星更進一步,技術遠超中俄
    被稱為「鋼鐵俠」的馬斯克已經成功把「龍」飛船送入了太空,還誓言要把人類送到火星上生活,為此正在開發一款可以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Spacex星際重型火箭,其技術水平遠遠超過了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航天大國。橫在人類與火星之間最可怕的是距離,會有高昂的運輸成本。馬斯克認為通過發明可回收的運載火箭和可以使用20年之久的碳纖維宇飛船,最終能把成本降到普通人可以接受的地步。火星移民計劃的兩個主力:巨型不鏽鋼火箭和能夠載重100-200人的宇宙飛船。看起來像「保溫杯」的巨型火箭負責把宇宙飛船送入太空,然後重返地球,飛船則負責把人員送到火星。
  • 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
    根據馬斯克的說法,未來的SN8將會進行升級,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SN8也是由304L合金製造,該飛行器將幫助測試SpaceX的星際飛船發射系統(SLS),最值得注意的是,SN8將配備三臺猛禽發動機。在SN8繼續成為第一艘完整的星際飛船時,SN9也已經初現蹤跡,SpaceX生產現場的一個大帳篷裡有個圓頂部分,那裡可能正在生產飛船最難建造的零部件之一艙壁。從SN5到SN9,馬斯克的「火箭夢」不止於此。
  • 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入火星
    根據馬斯克的說法,未來的SN8將會進行升級,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這一版本的原型機也將經歷同樣的早期測試和先兆測試,包括靜態火力和其他地面檢驗,然後再進行一次靜態火力測試,最終試圖飛到60000英尺(約合20千米)的高空,飛行高度可至平流層,然後返回地面進行控制著陸。
  • 人類本世紀殖民火星?馬斯克信心滿滿,計劃建立百萬人口火星城市
    殖民火星,聽上去極具科幻色彩。但是在2020年代的今天,它已經不再那麼遙遠。按照NASA的計劃,2022年重返月球的計劃就將實施,這將是人類再次向宇宙吹響的號角。而且按照SpaceX的計劃,在2022年的火星發射窗口期,他們將會對火星進行載人實驗,先發射一個機器人抵達火星。如果進展順利,最早在2024年,人類的第一個載人飛船就將朝著火星飛奔而去。
  • 特稿:三國「使者」同赴火星 共創人類太空探索新歷史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那麼問題來了,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電影裡的這些設定成立嗎?看電影之前,大家不妨聽聽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之前在上海看片時所科普的火星、宇航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然而馬克竟幸運地活了下來,成了火星上唯一的人類,但生命補給僅能維持31天。為了生存,馬克不僅發揮了自己植物學家的特長,還利用化學、物理等多個技術,將居住艙變成一片土豆農場,堪比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靠一日三餐吃土豆,他在火星上竟支撐了近500天,而且500天裡面實現了與地球的聯繫,多種自救行為在各種笑料中展開。
  • 《火星救援》太空人在火星上種土豆:這科學嗎?
    那麼問題來了,火星適合人類生存嗎?電影裡的這些設定成立嗎?看電影之前,大家不妨聽聽科學松鼠會會員、天體物理學家孫正凡之前在上海看片時所科普的火星、宇航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然而馬克竟幸運地活了下來,成了火星上唯一的人類,但生命補給僅能維持31天。為了生存,馬克不僅發揮了自己植物學家的特長,還利用化學、物理等多個技術,將居住艙變成一片土豆農場,堪比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靠一日三餐吃土豆,他在火星上竟支撐了近500天,而且500天裡面實現了與地球的聯繫,多種自救行為在各種笑料中展開。
  • 人類最強現役運載火箭誕生,馬斯克成功將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
    要知道,美國歷史上的5架太空梭,每架研發費用20億美元,總共發射132次,每飛行一次費用高達5億美元,返回後還要進行大量費時費力的檢修,其中有兩架太空梭還在發射途中爆炸,這讓美航天局的財政不堪重負,現在已經沒人再提起太空梭了。
  • 穩定推進!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路程超1.3億千米
    天問一號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在2016年,中國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得到了批准立項,將通過這個發射任務實現了火星環繞火箭在飛行了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這一探測器的升空,預計飛行7個月抵達火星,而通過2-3個月環繞飛行,著陸在火星表面,開展探測任務。
  • 火星殖民時間表定了?2024年人類登錄 2050年建城市
    網際網路科技原創文章   作者:學思踐悟     本觀點僅代表個人   全文970字關注新技術,關注科技,網際網路科技為您帶來新觀點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郭文彬 攝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此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中,為何總顯得對火星情有獨鍾?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答案就是「像地球」。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此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中,為何總顯得對火星情有獨鍾?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答案就是「像地球」。
  • 美國宇航局揭示一種「將人帶入火星的引擎」—霍爾推進器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和噴氣火箭發動機公司(AeroJetRocketdyne)的工程師們透露,在一種旨在將人類送上火星的激進離子引擎上,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它被稱為霍爾推進器,它利用電場和磁場電離氣體,如氙氣,並排出離子產生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