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隨著飛機的發明,人類逐漸徵服了頭頂的天空,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人們很快將這種工具應用於戰爭,等到二戰時期,制空權的爭奪已經成為了戰爭中重要的一部分。轟炸機又被稱為「空中堡壘」,是空軍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飛機,最高載彈量可以達到30噸,可以說是一座在空中飛行的軍火庫。當前各個國家在發展空中軍事力量時,都會把轟炸機作為研究的重點,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轟炸機有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俄羅斯的圖-160轟炸機等。
然而在轟炸機的發展史上,有一款飛機顯得尤為特殊,那就是前蘇聯的圖-119轟炸機。為什麼要說它特殊呢?因為它使用的是核動力,也是史上唯一的核動力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的續航能力之強令人瞠目結舌,竟然可以一口氣繞地球飛行80圈,連續飛3個月都不帶落地的!
而且,這種飛機在航行時無異於一枚自由飛行的核彈頭,只要被擊落,就相當於在當地投下一枚核彈,這個代價沒有國家能夠承受。所以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不敢去擊落它,光是不會被擊落這一點,就足以讓圖-119轟炸機成為世界上最強的轟炸機了。
但我們也知道,這種飛機並沒有服役,也沒有投入量產,可以說是一款失敗的作品,原因何在?首要的問題就是輻射問題。在飛機上使用核動力和在水下使用核動力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所以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在進行核動力飛機實驗後,都發現無法解決核燃料的輻射問題。
蘇聯在開始研製核動力轟炸機之後,也發現核燃料輻射是無法攻克的難關。由於核反應堆堆芯的溫度一旦達到了2000度以上就會開始溶解,必須有足夠的淡水來為堆芯降溫。然而不論是核電站還是核動力航母、潛艇,都是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飛機卻做不到這一點,蘇聯也不敢貿然嘗試。
次要原因就是,作為轟炸機 圖-119並不能載彈。因為核反應堆的重量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圖-119的載重研究也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也就失去了轟炸機的基本功能,是功能不全的「殘廢機」。如果一定要說這架飛機有什麼火力,那就是其本身就具備的核汙染。
然而,這種核打擊能力只能說屬於「同歸於盡」式的攻擊,不光成本巨大,還要犧牲機組人員的生命。與其把資源用於研究核動力轟炸機的研究,不如投入到洲際飛彈的研製上,這項技術相對來說更加成熟,在使用時能夠得到更多安全保證。
核動力戰機的構想是好的,然而只有技術獲得了更多突破之後,這種飛機的研究和生產才具有可行性。相信到那時,人類對於核能的研究已經到達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