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裡,食物鏈的頂端掠食者非必要不會進行生死決鬥,畢竟有命才有胃口「吃香喝辣」,但衝突是常態。據《每日郵報》報導,在印度塔多巴安達裡(Todoba Andhari)老虎保護區,一隻年輕的孟加拉虎攻擊一隻體重約300磅(約136公斤)的印度懶熊,雙方對峙了將近30分鐘,結局讓人稍覺意外。
據悉,來自印度帕爾加爾的33歲攝影師、博物學家兼導遊阿皮特·帕雷赫(Arpit Parekh)在保護區拍到罕見的一幕:一隻孟加拉虎和一隻懶熊在「幹架」。根據帕雷赫的描述,兩獸爭鬥的地點距離眾人撤離只有900米左右,他們聽到了草叢裡傳來刺耳的尖叫聲。當眾人把目光看向時,老虎已經和懶熊在空地上開戰了。
從視頻畫面可見,老虎死死地咬住了懶熊,整隻熊完全被老虎壓在地動彈不得,也能清晰地聽到了懶熊痛苦的吼叫聲。如果沒猜錯的話,應該是老虎出其不意地對懶熊發起了攻擊。正當眾人以為老虎要KO懶熊時,老虎放開了懶熊。帕雷赫表示:「其實當時老虎完全有能力用利牙直接把懶熊咬死。不過後來老虎似乎精疲力盡,所以就放懶熊一馬。」
懶熊的左胸似乎被咬傷,可清楚看到一抹紅,被放開後趕緊逃離。但是老虎好像也沒有放棄這隻懶熊,尾隨在熊後面。懶熊多次回頭嘶吼,老虎不為所動。懶熊突然撲向老虎,一度咬住老虎的腿,更是把老虎逼到水中,最後老虎有點「意興闌珊」不再跟蹤懶熊,雙方各自離開而收場。
懶熊:我大意了啊,沒有閃,被它壓在地上...你這隻老虎不講虎德,竟然偷襲我這隻懶到不想走路的懶熊,這好麼?望耗子尾汁,不要搞窩裡鬥!
實際上,孟加拉虎和懶熊的領地高度重疊,類似這樣的虎熊衝突並不少見。但兩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競爭關係,兩者的關係大體上可看作是「捉迷藏」。如果是帶崽的母老虎,會強勢驅逐懶熊,反之亦然。如果是成年雄虎的話,懶熊也會跑得遠遠的。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動物學家對印度頂級掠食者的觀察,懶熊和孟加拉虎的衝突大多是亞成年老虎引發。一些亞成年老虎會跟蹤懶熊,然後被懶熊直立變大的身體「嚇唬」,最後灰溜溜跑了回來。網上也有視頻顯示,亞成年虎雄虎不講武德偷襲懶熊,結果反被懶熊驅逐。
這不是說孟加拉虎的實力不如懶熊,而是兩者的日常互動並非都是血腥的。雖然孟加拉虎可以捕食懶熊,也有不少老虎獵殺懶熊的記錄,但懶熊不是老虎的食物首選之一(忽略不計)。當然,懶熊和孟加拉虎之間的衝突關係上,老虎始終把握著主動權。老虎若想跟懶熊幹架,懶熊就必須得配合;老虎若不想幹架,懶熊想找回場子也沒辦法,因為老虎跑得要比熊快多了。
延伸閱讀:
其實懶熊的名字是一個誤會:早期的歐洲探險家在印度發現了懸掛在樹上的熊,並認為它們可能與南美的樹懶有關。於是在1791年,歐洲動物學家喬治·肖(George Shaw)給它們命名為「懶熊(sloth bear)」。後來動物學家認為一種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食蟻熊」,因為懶熊飲食主要由昆蟲組成,尤其是螞蟻和白蟻。它經常強壯、長達10釐米的前爪將蟻丘挖開,然後用長舌頭將白蟻和螞蟻吸進嘴裡。不過熊科動物大多雜食,懶熊有時也以鳥蛋、腐肉、植物嫩葉和水果等為食。
實際上,懶熊一點也不懶、速度也不慢,而且脾氣暴躁、攻擊性相當強烈。在過去的20年中,懶熊造成數千人受傷,數百人喪生。可以肯定地說,懶熊是印度最致命的動物之一,比其他任何種類的熊都要造成更多的人均死亡人數。
根據估計,整個亞洲的荒野中,只有不到20000隻懶熊,但每年平均會造成十幾個人傷亡。記錄顯示,僅卡納塔卡邦(Karnataka)在2014-2018年間就有300起懶熊的攻擊事件,其中在2017年出現一天有11人遭受懶熊攻擊的記錄,造成1人喪生。相比之下,棕熊的數量超過懶熊的十倍,覆蓋全球40多個國家,但每年平均僅造成6-7人死亡。
科學家提供了各種理論來解釋懶熊為何有如此強烈的攻擊性,猜測與它的生活環境有關。懶熊在與老虎、花豹打交道時,習慣了選擇戰鬥而不是逃避,從而對人類釋放出同樣的兇猛,會毫無徵兆地對人類發起攻擊。由此看見,懶熊是有多麼的危險。